清朝时期的直隶就是现如今的河北省,因为环绕着京城北京,有着重中之重的地位,这才有了直隶这个名号。直隶总督是正二品的官职,但因为有着兵部尚书的加衔,所以一般最低都是从一品的品级,是清朝时期最位高权重的封疆大吏之一。而吏部尚书主要掌管着朝廷官员的人事考核,在清朝的六部尚书之中,是权力最为巨大的,有着天官之称。

除此之外,刘墉还在某段时期内被乾隆皇帝授予过大学士的官职。大学士在清朝是正一品的品级,地位非常尊崇,只不过刘墉后来因为犯了错,被乾隆皇帝罢免了这个官职。所以说这就是刘墉,我觉得他是一个正直但又不死板的人,从他一生所做出的事情,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个特点,至于他在乾隆时期当过最大的官职就是大学士,这是一个在清朝时期品级达到了顶峰的官职。

袁绍“四世三公”是多大的官?谁可以详细解答一下?

袁绍“四世三公”是多大的官谁可以详细解答一下

“四世三公”不是啥具体的官职,而是指世代官居高位,这比出身官宦世家还要难得,汉朝时期的三公通常是指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在刘秀统治期间改为了太尉、司徒、司空,都是古代辅佐天子治理国家的官职。袁绍的家族为何称为“四世三公”,三公是什么官?袁绍的家族的确是“四世三公”,袁绍的高祖父袁安在汉章帝刘炟时期担任司徒,曾祖父袁敞在汉安帝刘祜时期担任司空,祖父袁汤在汉桓帝刘志时期担任太尉,袁绍的父亲袁逢在汉献帝时期担任司空,叔父袁隗担任司徒,是从袁绍的高祖父到父亲这四代,都出现了担任三公职务的人,袁绍的家族在当时是非常显赫的。

太尉这个职务,很多人以为这只是掌管军事的职务,在刘秀统治时期重新设立了太尉一职,和司徒,司空并列三公之后,太尉实际上相当于丞相一职,虽然这也是当时最高的武官职务,但是太尉却不能直接指挥军队,对于皇帝来说,其实也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节制太尉的权力。司徒在东汉时期,类似于丞相一职,不过和太尉不同的是这主要是掌管民政的职务,这个官职出现得很早,据推测在三皇时代就已经出现了,负责掌管祭祀,民事,之后的朝代也基本将司徒的设置沿用了下来。

三公中的司马是在西周时期才出现的官职,是掌管军政和军赋(各类的军需物资)的职务,所以到了汉武帝时期,大司马又常常作为大将军的加号来使用,司马一职要负责组织,训练军队,同时也要负责执行军法,维持军纪,三公之间虽然有职能划分,但是又互相联系,共同维持着国家的基本运作。“四世三公”的家族背景对袁绍的帮助有多大?袁绍说的“四世三公”,主要是指他的家庭背景,在东汉时期,国家是施行察举制举荐官员,强调家世背景并不是无能的表现,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政治资本,寒门几乎没有机会入仕,而袁绍“四世三公”的家族背景却能在仕途上给袁绍提供巨大的帮助,这和个人能力关系不大,那个年代主要看的还是背景。

袁绍位居三公之上,最开始和何进搞宦官,何进死后董卓控制了少帝,袁绍“四世三公”的家族背景,门生、故吏遍布天下,他很快被推举为盟主,讨伐董卓,在东汉末年群雄并立的时局下,袁绍是早期实力最强的一支割据势力,甚至袁绍后来有了称帝的野心,这些都是基于自身实力做出选择,而“四世三公”的家族背景则让袁绍有了在乱世之中称霸一方的基础。

刘伯温为朱元璋打天下立下汗马功劳,为何只被封为伯爵?

刘伯温为朱元璋打天下立下汗马功劳,为何只被封为伯爵

刘伯温能封个伯爵都算朱元璋开恩了,抛开刘伯温之死的阴谋论,朱元璋对刘伯温的封赏算是合情合理,另有照顾的成分。因为封赏的背景是大业初成,国家框架已经建立,朱元璋需要进行统一战线,善治者、善征者才是这个阶段的主角,刘伯温属于善谋者。而且封赏都是有理有据的,功劳的大小、资历的深浅、阵亡将领的子嗣安抚都在考虑范围内。

所以刘伯温作为一个元朝旧僚,非淮西嫡系,功大掩盖不了资浅,健存无需安抚,给个伯爵,又任过最高监察长官的实职,“名分”上无可挑剔。洪武分封的规则定律“以师直取元顺帝,扩廓帖木儿失势,可不战而降。”——《明太祖实录》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的背景是远征西北,当时北元的扩廓帖木儿率军攻打兰州,朱元璋便问将军们这仗该如何打,众将一致认为直捣黄龙就能解决兰州问题。

 2/6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战纪  乾坤  仙宫  玩法  皇权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