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许三多的到来,史今这个班的总体排名直接被拉到了底,这时团里实际已经开始考虑史今的退役问题了,从连长总是表现出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就可以看出来,在实兵大演习前高成便提前将这个消息透漏给了史今,希望他能提前做好准备,以便通过在演习中突出的表现来使高成有理由向上级争取留下史今。然而事与愿违,史今在演习中表现平平,早早便被淘汰,从史今被击倒的那一刻起,连他自己都知道留下的日子不多了,这也是他为何躺在那里迟迟不起的原因。

许多人认为史今之所以离开是因为被许三多挤走的,其实不然,史今的班里已经涌现出数个尖子了,如闻名全军的“穿甲弹”伍六一、后来去了师属装甲侦查营的甘小宁,当然许三多因在演习中活捉中校袁朗更得上级的重视,被作为重点的培养对象。可以说史今已经将他的所有都传给伍六一,传给了许三多,他的离开并不会让这个班变得涣散,因为已经有合格的领导者来带领这个班继续前进,岁月已经让史今变得不再年轻,即便对战友再多的不舍,也必须服从命令。

从这里也能看到史今班长甘愿付出,不求回报的高尚人格,对军队没有任何要求,只是看了一眼拱卫了9年的首都。与之相呼应的就是伍六一的退役,已经成为瘸子的他拒绝了司务长的职务,主动申请退役,不给军队任何负担,这就是精神和军魂的传承,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位优秀的班长的离开,而他早已经培养出了一批和他一样优秀甚至更加优秀的新班长!致敬钢七连!致敬史今!伍六一!老马!。

古人打仗,前排士兵明知有危险,为何没人胆怯?

古人打仗,前排士兵明知有危险,为何没人胆怯

最近有网友私信璐璐,在冷兵器时代,两军对垒,位于第一排的士兵肯定就是死亡率最高的吧?但是为什么每次打仗都会有士兵冲在最前面呢?是因为士兵不怕死呢,还是另有其它一些激励措施,今天璐璐就来跟大家聊聊。那么古代究竟是怎么打仗的,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基本上可以分为:战、守、攻三类。战就是双方拉开阵势在开阔地带野战,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守则是依托壁垒或者城池防御,一般情况不存在冲锋;攻就是攻城了。

不过,真实的古代打仗可不像影视剧里面演的那样,将军一声令下就一窝蜂似的往前冲,而是非常讲究阵法。典型的比如:步兵在前,弓兵在后,骑兵在侧翼负责迂回包抄等等。第一排的步兵往往就是交战双方箭雨打击的第一目标,也是对方进攻的第一道防线,所以为了保证双方在交战时不乱阵脚,第一排的士兵往往就是全军中最精锐,防护最好的士兵,会配有最坚实的盾牌、穿上最好的铠甲才能冲锋陷阵。

伤亡率虽然也有,但是和后面那些裸奔的普通士兵要好得多。有人就会问,那我要是不站第一排行不行,这个真不行。你以为打仗是过家家呢!还和你商量一下,古代练兵首要任务就是让士兵绝对服从军令。孙武当年用宫嫔给吴王演示练兵时,吴王的两位爱妾不听使唤当场就被孙武砍了,目的就是灌输绝对的服从意识。为了逼迫士兵站在第一排,军队后面都会有监督队,如果士兵敢不服从命令或者当逃兵,监督队可以直接处死。

至于说装死还是想都别想了,死亡率比直接冲还高。因为冲锋还有活着的可能,装死,不仅可能被自己的战车、马或者是士兵踩死,还可能被敌方落下来的箭矢给射中死,所以装死绝对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因为士兵的体力有限,有的时候双方也会选择轮换士兵在前排作战,因此也保证了军队的公平性。光靠杀伐来进行威慑,显然作用非常有限,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这个时候就得给士兵来点甜头。

先头部队的奖赏往往是特别的大,会设置多个“第一”的奖项。比如说第一个爬上梯子登上敌军城池的,有时候可以达到封侯拜相的地步。就算登上去后不幸最后战死,也会把这个功劳算到你后代身上,为后代谋取福利。战国时期秦军就这样,大搞军功爵位制度,就算是奴隶出身,也能通过立军功改变命运。所以,秦人闻战则喜,作战时,争先恐后,争抢敌军人吗,于是人人拼命。

古代人均寿命才40多,30多岁可能孙子都有了,拼命换个家族兴旺,还是比较划得来。这个方法一直延续好几千年,三国时东吴对首登之人直接封校尉,明朝的开国名将常遇春当年在投奔朱元璋后,也是靠着首登之功,作战英勇最后成了明朝的鄂国公。冲锋在第一排的士兵抢到的那些丰厚的战利品,一般也默认归士兵私有,战场上本来就危机四伏,还不如拼一把搞点福利呢!至于说第一排死亡率其实也没有那么高。

 2/6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雄师  天将  五级  评测  开启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