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然的话,为何在秦灭之后,他还坚决支持刘邦东进,向着一统天下的事业努力打拼?为何在儒生郦食其提出扶持六国后裔的主意后,身为六国遗老遗少的他竟然斩钉截铁的反对?历史上的复仇者并不少见,但在其后能够意识到仇敌主张的正确性,转而积极拥护新秩序、并为其孜孜不倦奋斗的,也许只有张良。仅凭这一点,就能让他从一众智囊中脱颖而出,境界高人一等。

第二,无视荣华富贵的利诱,以高超的智慧急流勇退,并为后世功臣确立了标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千百年来,无数立下显赫功勋的英才都跳不出这一历史死循环。但西汉初年的张良,其实早已为后世提供了标准应对模板:自我贬低,归功于领导,推卸封赏。刘邦分封功臣时,曾让张良自己在富庶的齐地挑选三万户。

张良却谦虚的说,自己当初能在半路上遇到刘邦,是上天把自己赐给对方;自己进献的计谋很多,那些侥幸成功的,都是因为刘邦慧眼识珠、指导有方。最终他坚决推掉了厚赏,选择了贫穷的留县;为自己立下的功劳,找一个庸俗的动力。张良曾对外宣称:“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雠彊秦,天下振动。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於良足矣”。

也就是说,自己侥幸立功,只是抱着替韩国复仇的目的,没啥其他野心,从没有想过青史留名;急流勇退,归隐江湖。封侯之后的张良,竟然令人意外的投身道教,“欲从赤松子游耳”,积极从事辟谷之类的道术。通过这种方式,他成功树立起清心寡欲、与世无争、淡泊名利的人设,躲过了功高震主的危险。在后世,有许多功臣也借鉴了这一套路,比如晚年闭门修道的尉迟敬德、随时以道士自居中唐名相李泌等。

著名的赛约河之战,10万欧洲骑士对抗6万蒙古骑兵,两天后剩千人,是真的吗?原因是什么?

元太宗十三年(公元1241年),在匈牙利赛约河(今蒂萨河)畔,曾经高贵骄傲的欧洲骑士,被蒙古骑兵结实实地上了一堂军事教育课,10万大军在两天内灰飞烟灭,此战也是世界军事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围歼战之一。元太宗八年(公元1236年),蒙古大汗窝阔台召开诸王会议,任命成吉思汗之孙拔都为主帅,速不台为先锋,率领蒙古大军西征。

大军一路碾压,横扫了欧亚大陆,到了1241年,蒙古人已经打到了多瑙河边上的佩斯城下。佩斯城是匈牙利的首府,它分为两座城,多瑙河以西的,叫做布达,多瑙河以东的,叫做佩斯,两座城合起来就叫做布达佩斯,简称佩斯城。而匈牙利的的国王贝拉四世,就居住在佩斯,在看到蒙古大军的到来,贝拉四世十分淡定,他认为,凭借宽阔的多瑙河,以及复杂的桥梁,完全能够阻挡蒙古骑兵前进的道路。

因此,贝拉四世下令,严禁城内的士兵随意出战,他要做的,就是坚守堡垒,用时间换空间,消耗蒙古骑兵的战机。不得不说,贝拉四世的这个办法,确实起到了作用,蒙古骑兵在野战中所向披靡,但面对多瑙河,以及高大的城堡,就有些力不从心了。并且,攻城大炮一时半会也没能轰开佩斯城的城墙,双方就这样僵持下来。显然,贝拉四世的计划奏效了,他早就听说过蒙古骑兵的威力,与他们正面硬刚那纯粹就是找死,只有像现在这样,坚守城堡,才能让蒙古人知难而退。

而蒙古大军这边,在看到久攻不下后,先锋速不台想到一个主意,他让主帅拔都带领大军缓缓后退,装出撤走的样子,以此来引诱匈牙利军队出城作战。而面对蒙古军后退,巴拉四世依然不为所动,坚持躲在城堡里不出来,但他沉住气,他的手下的士兵却按捺不住了。这里要说一下贝拉四世的手下的士兵,这些士兵并非完全听命于贝拉四世,为什么呢?因为身份不一样,当时佩斯城里,共有十万大军,但其组成却十分的复杂。

其中一部分,是效忠于贝拉四世的库曼士兵,还有一部分,是匈牙利王国中,一些大贵族组成的武装力量,另外,还有小部分圣殿骑士团成员。也就是说,这十万大军,并不是匈牙利的常规兵力,而是在蒙古大军压境前,临时拼凑起来的,虽说表面上听贝拉四世的号令,但实际上,谁也不服气谁。而看到蒙古人撤退,第一个坐不住的,就是圣殿骑士团。

本身,这些骄傲的圣殿骑士,对贝拉四世不敢正面迎敌,而是如同缩头乌龟一样躲在城里就十分不满,如今看到蒙古人撤退,贝拉四世依然不让出城追击,这就让他们的愤怒达到了极点。因此,在圣殿骑士团乌戈林大师的率领下,骄傲的圣殿骑士不顾贝拉四世的阻止,打开城门去追击撤退的蒙古人,要让蒙古骑兵知道,圣殿骑士团可不是吃素的。

 5/7   首页 上一页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刺秦  荆轲  秘史  洞察  悲壮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