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字在篆隶之间,其词先上后下,次右左读之(即直读,读作开元通宝)。自上及右回环读之(即旋读,读作开通元宝),其义亦通,流俗谓之开通元宝钱。”文钱读法分析编辑从《旧唐书》的记载中看,规范读法是“开元通宝”。但也能从记载中了解到有些人将钱文读成“开通元宝”。从字面意义上讲,两种读法都有道理。从文史依托上讲,“开元通宝”读法中的“开元”一词最迟在东汉初年时就已经出现。

东汉初期著名学者,史学家班固在他的文章中屡次提及“开元”一词。他在《汉书·李寻传》中写道:“汉兴至今二百载,历纪开元,皇天降非才之右,汉国再获受命之符。”他还在《东都赋》中写道:“夫大汉之开元也,奋布衣以登皇位。”两处的“开元”均指开国,开辟新纪元之意。至于“通宝”一词,则为欧阳询首创,意为流通中的宝物,故钱币在唐代始有“通宝”。

“开通”一词在唐以前古籍中指打通,疏通,引荐之意。“元宝”一词在西晋陈寿的《三国志》中有记载,指不可多得的人才。但二者均与钱文含义根本搭不上边。故可见读成“开元通宝”有文史依托,显得自然。而读成“开通元宝”则缺乏文史依托,显得突兀。另外,从精神内涵上来讲,“开元通宝”能体现出唐朝包罗万象,恢弘大气,奋发进取的精神,也符合唐朝的时代背景。

而“开通元宝却无法体现任何积极向上的精神。从铸期上来讲,开元通宝作为非年号钱,铸期很长。开元通宝经久不息的奥秘就在于它被统治者们看做是吉语钱。读成“开元通宝”能明显体会到吉语就是“开元”,而读成“开通元宝”却无法体现任何吉语。故综合以上分析,《旧唐书》的记载是正确,可靠的,而钱文的正确读法就是“开元通宝”。

近代泉学家唐石父先生,力排众议,师古不泥,从历史典籍入手,正本清源,认真考证,对该钱的正确读法,在理论上作出详尽精辟研究。明确指出,唐武德钱文应为旋读,即“开通元宝”。他在《中国古钱币》一书中列举了五方面的例证。一是生活在隋唐之际的诗人王梵志的《奉使亲监铸》中记载:“奉使亲监铸,改故造新光。开通万里达,元宝出青黄。

本性使流传,涓涓亿兆阳。”他是“废五株,行新钱”的亲历者,他诗中的“开通万里达,元宝出青黄”解释了“开通”为了流传万里,“元宝”则在青黄不接之际出现。二是唐钱七种,六种皆为旋读,可见唐代读法以旋读为主。三是日本钱币是受唐代钱币直接影响,确切说是受开通元宝直接影响铸造的,而日本皇朝十二钱都是旋读,无一例外。

四是后世钱文铸有周通元宝、汉通元宝、宋通元宝。宋欧阳修《归田录》中有“国家开宝中所铸钱,文曰宋通元宝”,足以证明是旋读。五是如果称开元通宝,那自唐武德年间,开元一词变为常用词语,甚为通俗,唐玄宗拟议新纪元时便不应该再用开元作为年号。材质铜制铜质开元通宝是比较常见的一类开元通宝,由于年代较远,出土钱币较多,故大多表面有锈,磨损严重。

初唐外郭较细,中唐以后外郭变宽变粗。开元通宝一般内郭较细,圆穿铸造方正。钱文为隶书“开元通宝”四字直读。通字“甬”头极有特色,融合了篆书的特点。“开元通宝”版制较多,可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开元轮廓精细,文字精美;中期钱背多铸有星、月等各种纹饰;晚期的由于铜料冶炼不精,铸币粗糙,以“会昌开元”为代表。又“开元通宝”四字中元字形不同时期形有小异,“元”字第二笔有左挑、右挑、双挑区分,其中又以后两者较少见。

金银制不同材质的开元通宝除铜质开元通宝外,唐朝也铸造过金、银质开元通宝。(另外还有玳瑁、铁、铅等材质)这两种贵重金属币仅限皇家赏赐,供显贵玩赏,并不投入流通,因此存世量极小,尤其是金开元,更弥足珍贵。金开元通宝是仿铜开元通宝铸造,并不作为流通货币使用,为宫廷赏赐钱。有诗曰:“开元皇帝掌中怜,流落人间二十年,长说承天门上宴,百僚楼下拾金钱。

”可见唐开元盛世的奢华。1970年西安何家村出土30枚金开元通宝,是那个时期唯一的一次发现,足见其珍稀程度。 [1] 鉴别方法听声音开元通宝,尤其是初唐的,用料讲究,做工较为细腻,因年代久远,内部成分会有变化。铜质被氧化,尽脱火气。将真品开元掷于地上,清脆响亮,有一定弹性,声音低沉则证明其内部有裂。闻气味真品开元通宝很多都是罐装窖藏 ,有纯正的泥土香味,而伪品锈色来源于迅速的化学反应,往往有刺激性气味。

 2/6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元通宝  武魂  样式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