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钱的划时代地位表现在:唐代以前的钱币,多以形制或重量为名称,如刀币、五铢钱等,而自开元钱后,改称“宝”、“通宝”、“元宝”等。开元通宝是唐朝统治290年中的主要流通货币,而且影响了中国1000多年钱币的形制、钱文模式和十进位衡法。意义唐代开元通宝的铸制与流通,在我国钱币形制发展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开元通宝简称开元钱或通宝钱。开元即“开国奠基”之意;通宝则是“流通宝货”之内涵。铜钱名曰通宝,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货币作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以钱为宝,则意味着货币即财宝观念的增强和人们对其崇拜程度。影响开元通宝的形制不但成了后世小平钱的基本铸式,还被沿袭了一千三百年之久,开元通宝控制下的通货状况良好,贞观年间斗米仅三五文,开元年间斗米仅十文。

《龙川略论》中记载,苏辙至京师,参知政事王介甫(即王安石)问铸钱。对曰:“唐开通钱最善,今难及矣”。开元通宝的出现,开元宝、通宝方孔圆钱之先河,宣告了自秦以来流通了八百多年来的铢两货币的结束。从此,我国的方孔圆钱多以通宝、元宝相称,亦即宝文钱的开始。它的文字、重量、形制均成为后世铸钱的楷模。如五代的周元通宝,宋代的宋元通宝都模仿了开元通宝的文字形制。

另外,日本、越南、朝鲜钱制也受到开元通宝的影响,而通宝的称谓一直延用至近代。版别编辑常见的开元通宝共有12个版别。分别是大字,大字狭元,遒劲,容弱,短头元,直元,尨(与莽同音)字,低头通,平头通,小字,小通,小通小宝。可依据12种版别的特征进行集版收藏。其中,大字,大字狭元,遒劲,容弱,尨字和小字为特色版别,下面是对特色版别的详解。

大字大字是开元通宝的代表字体,整体钱文肥大。”开“字横而阔,”元“字相对比其它三字稍小,“通”字足部长而锐,“宝”字肥大与内廓相接,上下延伸超过内廓长度。大字狭元大字狭元的文字书写近似大字。钱文整体狭长,“元”字下部窄高且靠近,“宝”字整体长度超过内廓,“宝”中的“贝”比大字较窄。遒劲遒劲在字体上基本同大字一样,钱文由大字演变而来,较大字窄且更为强劲。

“元”字第二笔强顿成直角,“通”字足头第一笔较长顿。容弱容弱体的开元通宝四字书写较弱,收笔之处多圆润。“元”字双足平衡,挑笔较弱,“通”字走步为三撇,三撇较小且多为向下四十五度角斜,“宝”字广贝,足小且开,收笔也是较圆润。多铸于唐高宗后期。尨字尨字由短头元演变而来,四字均较阔。“开”字宽,“元”字第二横较长,“通”头较大,足头第一点弯,“宝”字头宽,光背尨字中“宝”字下端一般不封口。

小字小字版也叫窄通宝版,四字钱文都有各自特点。“元”字小而劲挑,“通”字头大,部分“通”为断舟通(即通字足部长横断开为两横,据说是为了说明反周复唐。),“宝”字窄长。多铸于武周时期。开元通宝版别分期编辑关于开元通宝分期问题,根据几位专家对唐初纪年墓考证,分为以下时期:初唐开元公元621年,开元通宝始铸。

初唐开元始于唐高祖武德四年,终于唐高宗中后期。初唐开元通宝行用钱是钱文为欧阳询所书、经钱监严密督造的一种优质开元钱,又叫武德开元。从质地上看,初唐开元所用材料为青铜和白铜,面、背肉好,廓整,钱文深竣清晰,铜质纯净,铸造精良。从形体上看,钱径24毫米至25毫米,穿径7毫米,廓宽2毫米,质量为3.7克到4.2克,集中于4克。

从钱文上看,正面“开元通寳”四字含八分及隶体,笔划端庄沉稳,“开”字间架匀称,疏密有致;内部作“井”状且“井”部不与内廓相接,“元”字首划为一短横,次划长横左挑;“通”字的“辶”前三笔各不相连,呈三撇状,“甬”部上笔开口较大;“寳”字着笔庄重,其“贝”部内为两短横,不与左右两竖笔连接,整体钱文笔画较粗,但书写的自然,灵动,富有活力。

钱背光背无文。但是,自初唐后期起,出现了一些寄郭大字的版别,笔画也逐渐变细,并着手开始向盛唐开元过渡。初唐武德开元通宝盛唐开元盛唐开元始于唐高宗中后期,终于唐玄宗天宝末年。从质地上看,盛唐开元主要采用青铜和紫铜铸造。面,廓更加精细,做工更加精美。从形体上看,钱径25毫米到27毫米,穿径7毫米,廓宽2毫米到3毫米,质量为4.2克到5克,集中于4.7克。

 4/6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元通宝  武魂  样式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