⑤卫庄の唯我纵横vs自身难保‖我们都知道纵横乃是《天行九歌》里的灵魂人物,纵横联手这普天之大谁与争锋,而一纵一横就算独闯天下那么除了黑白玄翦等极少数的高手外谁又能够留得住他们。‖然后剧中又引用了《秦时明月》中的黑龙卷轴、机关术等东西作为打开九州鼎封印的前提,最后九州鼎被打开,月神化作光影降临于虚空之上,在月神的蛊惑之下吕不韦迷失了自我进而当场就表露了谋反之心,最后吕不韦败北、韩非一行人逃走。

北魏孝文帝为何要迁都洛阳?

北魏孝文帝为何要迁都洛阳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改元姓的主要原因是北魏的发展需要,文治需要,统一需要。下面讲一下个人理解。1.发展需要当时北魏的平城位置相对靠北,风沙雨雪的天气较多,自然环境恶劣。北魏早期,社会经济相对薄弱,总人口不是太多,平城做为都城还可以应付,粮食供应也比较充足。但是随着北魏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到孝文帝时期,平城的人口越来越多,粮食供应不足问题就凸显出来,外地运粮成本又高。

而洛阳的伊洛河与黄河交汇处,有一片不小的冲积平原,可以养活大量的人口。迁都洛阳可满足北魏发展需要。2.文治需要正如孝文帝所说“徙居平城,这里是用武之地,不能实行文治,今将移风易俗,实在难啊!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平城是用武之地而无法文治,孝文帝迁都洛阳,改元姓是文治需要。文治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综合实力的体现。

在当时南北朝群雄纷争的时代,文治的国家就拥有更强的实力,就可以取得最终胜利。当时文治基础最好的地方应该在洛阳,洛阳曾作为东周、东汉、曹魏、西晋等王朝的国都,是儒学文化的中心。对于北魏而言,虽然用武力统一了北方,但统治上野蛮乏力,所谓“马上得天下,不可马上治天下”,孝文帝急需吸纳先进汉文化进行国家有效治理。

因此,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并改元姓以示文治决心。3.统一需要孝文帝雄才伟略,其志在统一天下,迁都洛阳是统一天下的需要。平城位置偏北,对抗北方柔然还凑合,但要以平城做为平定南方的据点,显然不行。平城距离南方过于遥远,孝文帝显然无法坐镇平城去指挥平定南方,统一天下。洛阳是东周、东汉、曹魏、西晋等的国都,位置重要,北魏迁都洛阳后,有利于北魏的统一天下战略。

正史中,三国真实的兵力如何

正史中,三国真实的兵力如何

对于三国时期,各国人口、兵力等基本的数据统计,没有确切、统一、令人信服的资料。不过,像《三国演义》一弄就就是百万大军的说法,绝对是不靠谱。整个三国时期,三国一共的兵力恐怕就在一百万左右,最多时也不会超过二百万。根据零散的资料,先大体看一下。据钱穆《国史大纲》的说法:蜀灭亡时,户数是28万,人口是94万。

内带甲将士10.2万,占全数的九之一。吴亡时,户数是53万,人口是230万。内兵23万,占全数十之一,吏3.2万,后宫5000人。魏平蜀时,户数66.3万,人口是443.3万。三国合计,户数147.3万,人口767.3万。这里没有提到魏国的兵力。我看了一些相关的资料,大都以蜀、吴灭亡时的资料为主要依据,只是解释不同。

看一下《三国志·后主传》注引王隐《蜀记》记载:刘禅又派遣尚书郎李虎送士民簿,领户二十八万,男女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时蜀汉炎兴元年,即263年。钱穆的数据,恐怕来自于王隐的记载,只是把带甲将士算在了人口之内,没有提及官吏人数。但我还是认为,带甲人数及官吏人数,在人口数之外。吴国也是这个情况。

但对于题主这个问题,可以抛开这个争议,只关注兵力人数。著名史学家梁方仲在其著作《中国历代户口、田地、天府统计》中认为:魏 : 户数 103万, 人口443万, 兵 60万蜀 : 户数 28万, 人口 94万, 兵 10.2万吴 : 户数 52.3万, 人口230万, 兵 23万这一研究成果,是目前主流认识,教科书一般采用这个说法。

这一数字,蜀汉是灭亡时也就是263年的数据,吴灭亡是在280年,西晋时期。时间上不同。但据《晋书》之《地理志》记载:刘备章武元年(221年),其户二十万,男女九十万。经过四十多年,蜀汉户数变化较大,但人口数没有很大变化。因此,从蜀吴灭亡时的人口、兵力,基本可以推知三国时期,各国的兵力情况。我认为,之前的兵力一般会比灭亡时的兵力多一些,但不会多很多。

 1/4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黄钻之力  西红柿  九大  九州  纵横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