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最激烈的时候,往往是一群士兵推翻一架云梯后,赶紧跑到旁边去推另一架云梯。这就让区区数千人成功的抵御了蛮族的进攻。还有,城中的百姓也要被召集起来随时听候调遣。先秦著名典籍《墨子》里就有战时如何管理城中百姓的介绍。在战斗中青壮年会被派到城墙上协助士兵驻守,老弱也会被组织起来作为后勤兵和巡逻队。所以,看似几千人镇守的城市,加上这些老百姓,数量会翻好几倍。

为什么戚家军的鸳鸯阵,可以几乎无伤击败武艺高强的倭寇?

倭寇的战斗力极强。明军在其面前一度不堪一击,屡屡在掌握绝对优势的兵力的情况下被其大败。1555年,67名倭寇就从浙江一路杀到大明留都南京,“经行数千里”,杀戮及杀伤4、5000人。杀大明一御史,一县丞,二指挥,二把总。横行八十多天才被剿灭。不过,戚继光却堪称倭寇克星。戚继光与倭寇大小百余战,无不全胜。

戚家军在浙江、福建,歼倭寇数万,且损失极小。(损失最大的林墩战斗,也只阵亡69人)接近“零伤亡”的战绩,在今天高科技战争中不足为奇,但在冷兵器时代,却堪称奇迹。戚继光是如何做到的呢?"杀人三千,我不损一,则称比之术也“。——《练兵实纪.军器解》戚继光在组建军队、操练军队时,就以追求”零伤亡“的高标准要求自己。

因此,他磨砺了以”鸳鸯阵“为代表的战法,完全克制了倭寇,创造了接近“零伤亡”的奇迹。倭寇“屠戮”明军的专门战法要找到克制倭寇的办法,自然要先了解倭寇的特点。倭寇在与明军作战时,能取得近乎屠杀一般的战果,在于他们给明军“定制”了战法,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优势,抓住了明军的软肋。倭寇的总体装备水平,与明军差不多,主要是长枪、倭弓、倭刀。

在日本国内的大规模战争中,长枪是最主要的兵器。丰臣秀吉手下的猛将被称为“贱岳七本枪”,德川家康手下号称日本张飞的本多忠胜以“蜻蜓切”(长枪)闻名。在日本国内的大规模交战中,长枪互刺,也是步兵近战最主要的方式。不过,在与明军交战时,倭刀成了倭寇取胜的法宝。胡宗宪的《筹海图编》记载了倭寇的常用战法。1、每战前,必派出1、2个人在阵前晃荡,引诱明军开枪射箭。

2、待明军矢石火炮“空竭”,倭寇摆开“蝴蝶阵”来战。3、倭寇一人挥扇,众人一起舞刀向空中,做势劈砍。明军举枪向上时,倭寇迅速从下砍来,杀伤明军。(以武艺优势突破明军长枪,杀入阵内)4、杀入阵内后,倭寇“四分五裂”(小组战斗),分割明军。5、激战正酣时,倭寇必四面伏起,突击明军阵后,使明军崩溃。(以专门的奇兵迂回)倭寇对明军的这种战法,在日本国内战争中的常见战法是迥然不同的。

可以说,倭寇是给明军“定制”了一套战法,扬长避短,故能“吃定”明军。“吃定”明军倭寇的战法,克制了明军的优势,抓住了明军的软肋,充分发挥了自己的长处。1、抓住明军训练不足的弱点,设法化解明军火力优势。当时的倭寇,也装备了少量的火器,但数量不多,用得也不熟练。相比之下,明军的远程火力优势是比较明显的。早在朱元璋时,”凡军一百户铳十,刀牌二十,弓箭三十,枪四十“。

火器持有率10%,另有30%弓箭,远程火力比重近半。而在成化年间,一队五十人,“弓箭手三十”,60%为弓箭手。即便明军射击水准不行,但人数多,火力密度摆在那里,倭寇如果对射,无异于自杀。因此,倭寇派出少许敏捷人士,在阵前远处诱使明军浪费火力。一见敌人,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施炮射箭,甚至不顾及射程,这是训练不足、军纪垃圾部队的常态。

据甲午战争时期日军士兵回忆,甲午战争时,日军也用这种方法来耗费清军弹药。看来,日本人这一套是玩出经验来了。2、充分发挥倭刀的优势,使明军仅有的近战能力无法发挥。倭刀,是倭人在装备上不多,甚至是仅有的优势。倭刀长五尺,加上柄长一尺五寸,总长六尺五寸,锋利无比,且太刀为双手使用,势大力沉。明军以长枪刺之,倭寇以刀击枪,“十数枪齐折”。

一交手,两兵一交,自己的兵器断了···不要说当事人,就是在屏幕前看电视都能感觉到一丝绝望。倭武士从小练习刀法,其训练程度自然远远高于明军军户,因此,倭寇作势向下劈砍,明军仓皇防御,步伐灵便的倭寇顺势调整为由下劈砍。值得注意的是:倭寇用此法,是在一人挥扇后,“众皆舞刀而起”,是标准化动作,而并非个人临场发挥。

 4/5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搞清  烽火  炮兵  攻城  火炮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