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军知道“倭法”,但就是防不住,只能说是技不如人了。3、以小组作战,克制明军兵力优势。明军兵力往往远大于倭寇。可是,明军最小的战术单元“队”却有五十人。这要是在平原结阵抗击骑兵冲击或许很合适,但在水网纵横,地形狭窄的浙江、福建沿海就笨重无比了。倭寇“四分五裂”,以小作战单元插入明军队中,完成对明军的分割,明军的基本战术单元被打乱,任何战术通通无法发挥了,胆小的要崩溃,胆大的也只能人自为战。

4、以“伏兵”出明军阵后,引发明军总崩溃。尽管已经瓦解了明军的“队”,但明军毕竟兵力多。如果不能在更大范围瓦解明军,明军后援不断投入,陷入消耗战,那对倭寇一点好处都没有。因此,倭寇组织了“伏兵”、“奇兵”,找准时机,迂回明军薄弱环节,引发明军总崩溃。倭人以针对性战术,充分发挥个人武艺和倭刀的优势,“吃定”明军,使本就士气低落、训练不足的明军有力使不上,不断崩溃。

后人都以此讥讽明军军户的无能。其实,对普通士兵而言,即或有血性,在被对手限制后,恐怕也无能为力了。只有找到限制倭寇的办法,才能真正打击倭寇。戚继光办法1:以兵器配合,化解对倭刀的恐惧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如果对倭刀没有办法,每次一交手,兵器被人砍断,手无寸铁,谈论任何战术都是扯淡。只有找到化解倭刀威胁,士兵才能“立稳脚”,才可能施展技术、战术。

因此,明军的有识之士很早就开始寻找以兵器配合压制其个人武艺的办法。唐顺之就曾提出“鸳鸯阵”的雏形(鸳鸯阵并非戚继光“原创”),即:五人为伍,伍长在前执长牌,身后为狼筅二名,狼筅后为长枪二名。戚继光继承和发展了唐顺之的阵法,但保留了以长牌、狼筅为“不可胜”的基本装备。长牌防御面积大,倭寇上攻也好下攻也好,都难以逾越。

狼筅长一丈五六尺,加上枝垭,直径大约二尺,既能阻止敌人靠近,又不妨碍己方长枪刺杀。倭刀虽锋利,但砍在枝垭上锐力被化解,无需分心格挡防守的明军可以专心刺杀。以长牌、狼筅,倭寇根本近不得身,难以施展其刀法,明军能够站稳脚跟,给敌打击。戚继光办法2:以兵器分工,使倭寇个人武艺的优势无法施展。要让明军整体的个人武艺迅速超过倭寇,是不现实的。

不过,通过分工,“人尽其才”,明军的战斗力是可以胜过倭寇的。戚继光的“鸳鸯阵”,通过分工配合,“因其材力而授习不同”的武器,降低了格斗难度。长牌手可以“无甚花法”,只要又胆有力,就可以举着长牌保护兄弟们。所以选用年力稍大的人。(稳重、勇敢)藤牌比较小、灵便,需要年少敏捷,手足还没有僵硬的人使用。狼筅枝干繁重,由年力大的老成之人使用。

(防御性武器多偏年纪稍大者使用)长枪是主要杀敌武器,还是需要相当武艺基础、格斗经验的人,一般用30岁左右的“精壮好汉”。短兵“稍次长枪”,也需要精悍之人。最后一位伙兵,负责埋锅造饭的···会做饭就好···正因如此,戚继光在组建戚家军时,可以招募义乌壮士。他们虽然缺乏军事训练,但团结,不怕死,身体强壮,性格朴实,更没有军户的不良习气,可以更好执行战术。

戚继光办法3:以“结构化小组”对“分散化小组”,形成局部兵力优势前文说到,明军传统一队为50人,笨重无比,倭寇以小组“四分五裂”之,使明军基本作战单元无法执行战术。戚继光的“鸳鸯阵”,基本单位以12人为一队(含队长1人,伙兵1人)。根据作战需要,“鸳鸯阵”还可以再分合。“鸳鸯阵”可变为“三才阵”。“鸳鸯阵”由对称的两伍构成,根据作战需要,每伍可以分成各自的战斗小组,形成“小三才阵”。

如果倭寇“四分五裂之”,渗入明军中,“鸳鸯阵”每伍分成各自的战斗小组。即左右各跟一长枪,一牌、一钯再外侧护卫长枪。两个纵队变成各自保护背部的两个横队,继续以兵器配合的“机构化小组”打击渗入的倭寇。同时,为了更好的进攻,“鸳鸯阵”又可变成“大三才阵”。即队长居中,边上两支狼筅,后面两钯,组成进退有据的“阵脚”,两侧由两长枪和一牌组成攻击分队,作为奇兵,由两侧杀伤敌军。

因此,如果倭寇渗入各“鸳鸯阵”之中,他们会发现:戚家军仍然是配合严明的打击组织。倭寇依然近又近不得,防又防不住,一筹莫展。戚继光办法4:以“一头两翼一尾阵”,“玩死”倭寇“鸳鸯阵”,只是戚家军的基本战斗小队,这是戚家军能打击倭寇的根本。但是,要让各个小队形成合力,并配合其他兵种(如火器),还需要更高层面的组织。

戚继光一改明军传统的“卫、千户所、百户所、总旗、小旗”的编制,主将下辖五营(前、后、左、右、中),只有4000余人,每营800余人,每大哨200余人,每哨不足50人,每队12人。交战时,哨、官、总列“一头两翼一尾阵”。此阵成对称的菱形,任何部分都可为头,因此,无论倭寇从哪里打来,戚家军能同样应对,解决了“立稳脚根”的问题。

开战后,远程火力不再如当初的军户一样一顿乱来,而是有纪律射击:百步时,由鸟铳手开火,五六十步时,由弓弩手射击。如此,明军火器、远射武器的优势得以充分施展,倭寇接近前已给敌相当打击。敌人接近后,戚家军前敌鸳鸯阵分为两层,依次上前厮杀,既保存体力,利于持久,又避免全部被敌牵制,保证能够应付意外。同时,两翼伏兵,看准时机,以“人少易出”的“三才阵”攻击倭寇的侧翼、背部。

以前倭寇杀入阵内,就可以形成对明军的分割,此时如果倭寇再杀入,就是自投罗网,被明军分割包围了。可以说,戚家军的战法,完全限制了倭寇个人武艺的发挥,倭刀虽锋利却根本使不上力,而明军可以凭借火力优势、组织优势,给敌致命杀伤!以“规范化”,粉碎倭寇小计谋当然,倭寇还有一个办法:诈败。倭寇通过退却,诱使明军追击,等到明军在追击中进入不利地形或队形混乱,倭寇再以个人武艺反击。

这一招曾让戚家军吃亏过。林墩之战中,因向导通敌,戚家军被带入不利地形,无法展开队形,阵亡69人。痛定思痛,戚继光总结经验,总结出“战胜追贼防伏之法”,规范追击纪律,凡遇到可疑地形,留兵搜索,大部队继续追击,不做停留,既防止中伏(倭寇伏击“善抄我后),又不浪费机会。如此,戚家军在各种情况下,都能从容应对。

因此,戚家军屡屡能以极小的代价重创倭寇!典型战例:上峰岭战斗面对戚家军,倭寇什么办法都不好使,戚家军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以极小代价歼灭倭寇。上峰岭战斗,就是典型例子。当时,倭寇2000余人在大田镇劫掠,而戚继光因部队分驻各处,身边只有1500余人,敌众我寡。戚继光激励将士,毅然救援。倭寇劫掠得收获多,见戚继光到来,不想惹,转移,准备犯仙居。

戚继光料倭寇必经上峰山,遂率军先敌抵达上峰山。待倭寇冒雨从山路成单列队形经过此山时,戚家军鸟铳齐发,以”一头两翼双尾阵“,居高临下,攻击倭寇。(山地伏击战中能施展此阵,足见此阵适应性之强)倭寇败走,退到北面小山顽抗。倭寇占据的小山,是上界岭,”峻削如柱,顶虽横广,旁止一径可通,非攀援鱼贯,则必失步“。

可以说,倭寇所据天险,是很难搞的。你只能攀爬上去,过程中没有反击能力,而倭寇可以居高临下攻击你。一般情况下,就算攻方能取胜,也是要付出相当代价的。可是,戚家军“覆楯仰击,夹以长矛”。用长盾防御倭寇的砍杀,以长枪刺杀倭寇,顺利登山,一举歼敌。一般作战,士兵又要攀爬,又要防守,又要反击,没有4、5支手根本就是找死。

但是,戚家军原本就是配合紧密的团队作战单位,攻者专心负责攻,守者专门负责守,哨官专心指挥。前方大盾足以抗击倭人的砍杀,后面长枪足以完成对倭人的刺杀。因此,即便占据绝对地利,在戚家军面前,倭寇再是一身武艺,仍然是攻又攻不成,守又守不住。未被歼灭的倭寇攀山而下,奔走水路。戚家军船只迅速追上,围住倭寇,以火铳攻击,全歼倭寇!如果说单纯在陆上倭寇还能还手,此时,倭寇只有被歼,连还手之力都没有了!此战,戚家军的压倒性胜利,使倭寇不敢再犯浙江,此后作战转移到福建地区。

当时,大明与倭寇总体装备水平相当。双方都有自己的优势,也都有不足之处,基本上是各有千秋。倭寇找到了明军的软肋,发挥自己的相对优势,使明军的火器优势、人数优势无法发挥,训练不足、士气低落的劣势得以放大,故能以极少人数屡破明军,横行无忌。戚继光则创造性的发展鸳鸯阵和一头两翼一尾阵。鸳鸯阵,攻守结合,人尽其材,使善于格斗的倭寇无计可施,使锋利的倭刀无从施展;一头两翼一尾阵,使倭寇始终三面受敌,故能屡屡以极小伤亡歼灭倭寇。

 5/5   首页 上一页 3 4 5 下一页

文章TAG:搞清  烽火  炮兵  攻城  火炮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