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总体来说,唐朝以前,政府在和平时期养兵的成本是不大的,因为军队基本可以自给自足。所以政府可以攒下钱用来主动进攻,也成就了汉唐的赫赫功勋。说了这么多,古代打仗为什么费粮食呢?打仗消耗的粮食不是消耗在士兵身上,而是消耗在了运输上面!军队出兵是要打仗的,可是打仗不能只在家门打仗吧?发生战争的战场可能在千里之外,军队要机动到那里。

这一路上,军队要吃饭,到了战场之后,军队要吃饭,如果长期驻扎在战场,军队也一样要吃饭。士兵们的确可以带上几天的干粮,可是古代士兵不是钢铁侠,负重是有限的,一个士兵能带上十天的干粮就是极限了。直到抗美援朝,志愿军的士兵每人也只能带七天的干粮。那么士兵的粮食吃完,就要有人运。古代没有铁路,没有大卡车,无论粮食有多少,运输的方式都是人拉肩扛,牛牵马拽。

(木牛流马的便捷,只存在于古人的想象之中)人的有效负重是很低的,走远路更是如此。有道是远道无轻载,一个人能带个三五十公斤的东西已经是极限了。牛马虽然力量大一点,但是耐力不好(牛马的耐力不如人,负重更是如此),所以速度会很慢,古代的辎重队伍,一天能走五十里路已经是奇迹了,一天只能走二三十里很正常。这里还有一个问题,比如一支辎重队,每天走三十里,战场在三百里外,政府要补给三百里以外的军队,会发生什么?三百里的路程,这支队伍要走十天,但是时间不是问题,问题是在这十天里,这支辎重队里的人和马,也是要吃饭的。

人不是机器,相信我,他们在吃光自己所运输的粮食之前,是绝对不会饿死的。所以古代政府要供给三百里外的部队要准备什么呢?要准备辎重队十天的粮食+前线士兵的粮食。对吗?肯定不对啊,因为辎重队不会留在那里,你要给他们回来的粮食啊!所以,政府需要准备的是:辎重队二十天的粮食+给军队的粮食。随着战线的拉长,你会发现大部分的粮食不是给了军队,而是给了运输粮食的辎重队。

战线越长,消耗在路上的粮食越多。在秦始皇时期,有人做过统计,秦朝要供给长城前线的士兵,从中原地区运出三十石粮食,才能有一石送到长城下,那二十九石呢?全在路上被吃掉了。而汉武帝征西域的时候则更可怕,由于道路艰难,路途遥远。从长安出发的军粮,居然只有两百分之一到达敦煌前线,浪费比例极其惊人。所以,古代军队打仗,有条件的话尽量选择就地取粮(抢老百姓或者抢敌人),或者挖运河运粮(船运的效率高很多)。

你可以发现,古代的大规模战争,比如长平之战,淝水之战等,基本都符合以下两个条件之一:1.补给线非常短。2.有水运。淝水之战时,前秦军队有长江和淮河作为运输通道,通过水运运输粮食。而长平之战的战场离秦、赵两国的本土和农业区都非常近,补给线只有一二百里,这才让长平之战双方各自拥有几十万军队。而只要战场稍远,没有水运,古代的战争规模就会断崖式下跌,比如萨尔浒之战。

弓箭瞄不准,射不死,还易消耗,为何相传却是古代打仗的第一选择?

我们绝不要用现代业余爱好,去对标古人事关身家性命的职业技能。现代人二十五六岁这年龄,刚刚大学毕业。再几年后,又爱上了弓箭射击运动,练了几次后,又觉得很难,然后说:弓箭这东西,难瞄,易消耗,然后又从俱乐部的练习用箭枝上判断,古代弓箭射不死人。令人闻之而叹:我的天!且以两汉隋唐时期这千年间为例,凉、并、幽等边州,三河地区、北地六郡等汉唐最优质兵源地的边塞少年们,自幼便在为将来上阵搏取军功而苦练弓马,到二十五岁时,早已是几次应召从军,身历数十战,能于万军阵前矫健如飞,驰马挽弓、杀人如麻的悍卒了。

古代打仗时使用弓箭远射成为首选。是因为人类对于尖锋利刃扑面刺来有着不可抗拒的本能畏惧。西汉,李陵五千步兵出塞,在弓弩箭矢充足时,虽然被八万匃奴骑兵包围,士卒却全无惧色。汉军结阵前行,且战且走。只要敌骑敢进入射程,便列队迭射,矢如暴雨。几天战斗下来,杀伤敌军上万。可是,一旦箭矢用尽,任李陵麾下的五千步卒皆为武艺娴熟、精于刺击的勇士,在敌军的骑射冲击之下,也是即时崩溃。

所以,射术为古代十八般武艺之首。而弓箭又与铠甲并列,就是士兵们在战场上的胆气之一。在古代,弓马射术是官府考校武艺的最重要标准。如果你不懂射术,哪怕你刀法舞的泼水不进,扎枪时又能身如游龙,挥拳快如闪电又若何?这些都没有用,因为官府不认这个,官府只认射术。若是不会弓马,就是个江湖杂耍卖艺把式,不能入武举也不配为武臣。

 3/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消耗  养兵  打仗  平时  粮食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