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能用射击将敌人阻挡在三十步之外,从而避免了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的近身格斗。那么,当然会尽量的发射箭雨,力争把敌人消灭在冲击路上,而不让他们贴上来肉搏。这个道理,古代与现代都一样。如果有人说:我宁可喜欢用刀斧近战,而不喜用弓箭。那么,就是明明有子弹成箱成箱不用,偏要选择去拼刺刀,这个人,肯定是大脑进水,要么是吹牛不打草稿。

有本事,你拿把菜刀与人对砍试试,还喜欢近战,当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至于“弓箭瞄不准、射不死、且易消耗”之说,更是胡扯!事实是,可以肯定的说:弓箭完全能瞄准,当然也能射死人,消耗也不是大问题!如果不信,那么来分析分析。(一)弓箭能不能瞄准。只要下工夫去练,当然能瞄准。反之,如果你不肯下工夫认真练,那就算是给你一支高精尖狙击步枪,你也不一定能打得中目标。

我们先来看看现代人与古代人练习弓箭的区别。(1)现在的弓箭圈爱好者,那是业余爱好,基本要工作收入稳定之后,才染上这一爱好,待首次拿起弓时,年龄基本已三十开外。然后,工作之余练一练。或者兴致来了,想练时,练一练,不想练,也没事。这样,你当然会觉得,所谓“古人的弓马技艺,能瞬间杀人于百步之外”的说法不靠谱,并表示怀疑。

(2)而在唐以前崇尚军功封爵的几千年问,古代的贵族、将门世家子弟,从小练弓马,那就是为了延续门庭不哀,背负着家族使命在练,从束发开始,就是半日读书,半日弓马,十年不停的在练习。(3)而良家子们苦练弓马,或者专练步射,那同样是为了取军功,得土地封赏庇荫子孙的头等大事,如此岂能不刻苦。如果弓马不熟,那么万一应征召从军上阵,到时候射不死人,就会反被人射死。

如此,一切都成空。所以,古人自少年起就刻苦练习的、事关身家性命的弓马技艺,与现代爱好者们成年后的兴趣爱好练习之间,二者是没有可比性的!由此,弓箭是瞄得准的!只要肯刻苦练习,功夫下的深了,要百步穿杨那是万里挑一,但百步内中靶,人人都能做到。(二):弓箭射得死人吗?当然射得死,如果没有铠甲遮护,要害部位被射中一箭,当场毙命。

话说回来,就算无关紧要部位,譬如胳膊腿上被劲弓一箭穿透,确实不会死。但是虽然不死,那还能动得了吗,还是挥刀舞枪战斗吗?有人说,没事,咬牙忍一忍,左胳膊中一箭,右手照样挥刀砍人。这说法,显然就是无知而可笑。那么,如下图,这是出土的古代箭镞,就是箭头。你挑一款,插没入自己身体任何一个非要害部位,然后提个木棍与人对打练习五分钟,看看你行不行之后,再来讨论古代弓箭能否射死人。

而史书上常有记载,某某将军身中数十箭,仍然纵马如飞。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有铠甲挡着,外层铁铠,内层皮甲,看似身中十箭,却没有一箭深入皮肤肌肉,更不会锋刃触骨。但只要有一箭铁镞透了骨,哪怕他天下第一勇士,也立即痛的动弹不得!春秋第一勇士宋国大夫南宫长万,不慎让鲁庄公用金仆姑放了冷箭,一箭透骨,立即翻倒在地,遭众人所擒。

还有,除精锐选锋外,古代军队的绝对主力普通步兵,大多数是没有铠甲的。因为铠甲制造难!弓箭是不是易耗品?从古至今,军队本身就是一个消耗物资的武装集团。为了打胜仗,是不计消耗的!反之,若是舍不得一些小消耗,那么打败了,整个国家几百年积储都成了别人盘中餐,还有什么消耗不消耗的。中国古代步兵,弓箭是标配。据《练兵实纪》,明军步、骑战兵,除火器兵与刀盾兵之外,其他如长枪、刀棍等手冷兵手士卒,每人皆标弓箭双插。

合力弓一张,弓?二条,大箭三十枝。弓袋与箭袋,合称为双插。而实际上,只要打胜了,那么每次战斗结束,都会打扫战场。无论敌我双方,射出去的箭矢,当然是由胜利方回收的。若无损坏,则直接插于箭袋中备用。若损坏,则交由随军工匠整理修补。这样一看,是否觉得消耗也不是什么大问题了。古代每一支独立行动的军队,都是有辅兵营随行的。

辅兵营中必有工匠,负责为战兵修补铠甲刀弓。据《六韬》所述,春秋战国时的军队编制。甲士一万为一军,配强弩六千。专事射击类兵器就占百分之六十。而这只是编制中的强弩兵,尚未计算其他将吏士卒们的随身标配弓箭。弓箭射击在古代战争中有多重要,那就可想而知了。“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从杜甫的《兵车行》中,就可知弓箭在古代军队中的重要性,更在刀矛之上。

同等数量的军队,为什么出外打仗用兵的消耗会比平时在原地练兵消耗要大的多,困难得多?

出外打仗用兵的消耗比平时在原地练兵消耗要大的多,困难得多主要是因为运输造成的。军队在和平时期,一般是驻扎在重要城市、交通要道或者边境要塞上,这些地方交通比较方便,而且附近就有自己的平民区,相当部分粮食可以就地解决,从其他地方转运也比较方便。而外出打仗就不同了,每个士兵所需要的粮食物资,很大部分需要从国内运输而来。

沈括曾经对此有过论述,按照当时一个士兵每天吃两升算,1万士兵在外面一天就需要200石粮食,在外面征战一个月,就需要粮食6000石。而运输这些粮食时,按照“人负六斗,驼负三石,马、骡一石五斗,驴一石”算,用骡马就需要4000匹,算上马夫,押运的士兵,运粮路上的消耗也是极大。像宋朝的交阯之战,宋军集结“约兵十万人,马一万匹”,为了这10万大军的军粮,动用了20万民夫协助运输粮食,两倍于士兵之数,粮食消耗就变成了驻守时的3倍。

 4/4   首页 上一页 2 3 4 下一页

文章TAG:消耗  养兵  打仗  平时  粮食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