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衍第一次攻打魏国,很顺利的就赢了,魏国割让阴晋之地,秦国向东的门户开始打开,之后,公孙衍继续东进,进攻河西要塞,斩杀八万魏军,魏军将领龙贾被俘,魏惠王不得不把整个河西之地都割给了秦国。公孙衍为秦国立了一大功。合纵攻秦倘若秦国乘胜继续东进,魏国危已,魏惠王派人用重金贿赂公孙衍,希望秦国不要再攻打魏国,于是公孙衍就劝说秦惠文王攻打西戎。

公孙衍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这使得公孙衍后来走上了与以前截然相反的道路。公孙衍生命里注定的对手出现了,他就是张仪,张仪对秦惠文王说现在正是攻打魏国的好时机,公孙衍收受贿赂想放过魏国,魏国一旦获得喘息的机会,肯定又是秦国的一大劲敌。秦惠文王一寻思确实如此,就重用了张仪,疏远了公孙衍。公孙衍不得不离开了秦国,回到魏国做了将军,面对强秦,公孙衍首创合众弱以攻强秦的策略,联合齐国攻打赵国,然后欲促成齐楚魏结盟,但张仪知道后,进行破坏,先攻打魏国,又积极拉拢齐楚,致使公孙衍的合纵三国的目的失败。

五国相王公元前323年,在张仪连横策略下,秦齐楚相会欲商量结盟以攻打魏国。为了达到合纵目的对抗连横,公孙衍发起“五国相王”,即魏国、赵国、韩国、燕国和中山国五国互相承认对方称王,此举抬高了赵国、燕国和中山国的地位(魏韩早已称王),但这次事件遭到了秦齐楚等大国的一致反对。齐楚秦分别出手阻挠五国结盟,最后五国不欢而散。

五国伐秦这次合纵的失败,直接导致张仪成了魏国的宰相,但公孙衍不甘心失败,终于在319年,魏国驱逐张仪,公孙衍成为魏国宰相,举起了合纵大旗,这次的五国为:韩、赵、魏、燕、楚。五国组成五国联军攻打秦国。但五国并不同心,各有各的考量,各有各的小算盘,实际出兵攻打秦国的只有韩赵魏,即便这三个国家,到了函谷关,一面对秦军,便瞬间溃散,根本就是不堪一击,魏国再次依附秦国,五国伐秦彻底失败。

而在遥远的秦国的西北部,义渠国却取得了对秦作战的胜利,这在一定程度上安慰了公孙衍饱经沧桑的心。指点义渠义渠国位于秦国的西北部,虽不算强大,却一直没有被秦国灭掉,并时不时跑出来骚扰一下秦国,秦国深以为患。义渠君有次去了魏国,公孙衍请求面见义渠君,对他说:“如果秦国和东方各国有战事,秦国就会笼络义渠;如果秦国和东方没有战事,就会掠夺义渠。

”义渠君将公孙衍的话记在了心里,后来秦国面对东方五国的攻打,害怕腹背受敌,就给义渠送去了大量的绸缎、美女。义渠君会意,直到攻打秦国的机会来了,就领兵攻打秦国,果然收服了部分土地。五国伐秦的失败,使得公孙衍被排挤出魏国。又去了韩国做相,继续他的合纵抗秦,然而东方六国,目光短浅,始终做不到真正的贯彻公孙衍的主张。

公孙衍注定会失败。公孙衍曾在秦国做大良造,为秦国夺下河西之地,却又收受魏国贿赂,断了在秦国的政治生涯,后来到了魏国,致力于合纵抗秦。他抗秦并非出于报私仇,而是出于政治考量: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合纵抗秦的策略凝聚力他的心血。出人头地,功成名就。战国时期崛起的士之一族,没有祖国的概念,他们只是要发挥自己的才能,争得一方君主的信任,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从而功成名就。

霸秦、强汗、巨唐、大元的军队放在一起打,谁能坚持到最后?为什么?

军队从来就不是独立存在的,军队的强弱与政治,经济,及至思想文化都密不可分。一,政治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决定一支军队是否有可靠的明智的指挥。经济决定军队的建设水平和作战保障。既然与蒙古铁骑放在一起比较,那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元时期的蒙古。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后,原来松散的蒙古各部才聚合一起成了一个统一的政权,政府形式较简单,就是各部落就是一个地方政府。

各部开会议事是蒙古的政权管理形式,军政大事由成吉大汗最终决定。这种政治制度有一定的先进性,所以专制的欧洲和南宋才吃了大亏的。没统一之前,蒙古非常弱。由于铁木真(成吉思汗)的杰出领导,蒙古强盛了起来。有小伙伴可能认为牛马吃草,不需要什么钱,所以才一直打到欧洲。但别忘了,牛马也是有限的,好几年才大一头,而人天天需要吃饭穿衣。

 4/5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霸秦  金国  报复  隐藏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