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掷地有声。豪气冲天。但也必须承认的是,废除曹爽地位,是曹魏贵戚的集体行为。关键是曹爽太做,能力欠缺。诛杀曹爽三族,是司马懿的试探,但是他赢了,后来随着野心的膨胀也就自然了,但曹魏贵戚希望司马懿治病,但司马懿却让曹魏送了命。司马懿肯定是奸臣。曹操是权臣,当然不是忠臣,但曹操绝对是无愧于汉朝,司马懿和曹操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换句话说,三国里得国最正的就是曹魏,而历朝历代得国最不正的就是两晋。诸葛亮和司马懿,在中国历史上简直是正反相对存在。两人互为对手、也互为知己,二人的在本朝都是权臣。而千秋万代之后,二人的历史形象却判若云泥,诸葛亮是忠臣的代表,而司马懿,连自己的子孙都羞愧难当。可以说,历史是相对公正的,千秋之下自有公论。

曹家三代人都很聪明,为什么都没有杀掉司马懿?

曹操在临去世的时候,对曹丕说司马懿不是做人臣的人,他将来肯定会干预你的家事。这句话的含义,就是让曹丕注意司马懿,防止他反叛。可是曹氏历经三代,不但没有杀掉司马懿,反而对他委以重任,最终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变,夺取了曹魏的政权。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春秋战国时代,有一个发生在商鞅身上的故事。

魏国的相国公孙座在临死前向国君推荐商鞅,让国君把国政交给商鞅。然后他又提出一个要求,那就是如果不能重用商鞅,就一定杀了他。然后公孙座又把这个情况告诉了商鞅,说自己是先国家后私人,如果国君不用商鞅,商鞅就赶快离开魏国,以免被杀。商鞅听后不以为然,他说魏王不听公孙座的建议重用自己,难道就会听公孙座的话把自己杀掉吗?因此商鞅没有离开魏国,魏王既没有重用他,也没有杀掉他。

商鞅的情况也可以印证司马懿的情况,那就是曹操不杀司马懿,曹丕等人为何要杀掉他?曹操对司马懿的使用原则就是制约使用,这是因为曹操知道司马懿的才干,同时也知道司马懿对曹氏并非死心塌地的忠实。曹操和司马懿早就认识,曹操当年出任的第一个官职洛阳北部尉,举荐人就是司马懿的父亲司马防。因此,曹操对司马懿的情况十分熟悉,认可他的才能。

但是当曹操征召司马懿的时候,却遭到了司马懿的拒绝。司马懿以病重瘫痪的理由拒绝了曹操的征召。这是因为司马懿并不看好曹操,不想加入曹操集团为之效力。直到官渡之战后,天下形势已定,曹操对司马懿拒不应召起了杀心,司马懿才加入了曹操的阵营。曹操对司马懿的态度十分不满,故意给司马懿分配一些琐碎低级的工作。司马懿知道曹操的心思,对这些工作都兢兢业业,亲力亲为。

他用自己的工作态度慢慢缓解了曹操对他的气愤,并且趁机与曹丕交好,成为曹丕集团的中坚分子。曹操虽然对司马懿还有怀疑,并且对他的“狼顾”之相有所疑忌,不过看在司马懿为曹氏兢兢业业工作的份上,放过了他。他在临死前嘱咐曹丕,只是让曹丕注意司马懿,把自己的制约使用的原则继续下去。在利用司马懿的才能的同时,不让他有机会产生异心。

这个原则被曹氏沿用了三代,到曹睿时代,他和司马懿关系很好,让他率领大军作战,并且把少帝托付给他,但是曹睿依然对司马懿防着一手。在对司马懿和曹爽进行职权分配的时候,曹爽比司马懿多出了大将军的职务,并拥有假节钺的特权。这样,曹魏的军政大权就牢牢掌握在曹爽手中,不出意外的话,司马懿是动摇不了曹魏的根本的。二、曹操没有料到司马懿的长寿和曹爽的愚蠢。

但是曹操没有想到的是,司马懿能够活得那么长。司马懿生命力旺盛,居然熬死了曹魏的三代君王。曹丕和曹仁如果能够再多活几年,司马懿估计也就寿终正寝了。这以后的高平陵事变也就没有发生的条件了。谁知道司马懿不但能够活下来,他还可以靠装病骗过曹爽,进而实施他的篡权计划。曹操、曹丕、曹睿等人更没有想到的是,曹爽兄弟的愚蠢。

原本曹氏定下了对司马懿制约使用的原则,可是到曹爽的时候,他却改变了这个原则。曹爽为了争权,排除异己,利用手中的军政大权把司马懿架空起来,逼得他装病避祸。曹爽还不顾律法,在朝廷胡作非为,失去了朝廷上下的人心。更令曹睿没有想到的是,曹爽还自掘坟墓,轻易率军出城,给司马懿发动政变创造了可乘之机。在高平陵事变中,曹爽不顾桓范的劝说,乖乖交出军权,让司马懿兵不血刃就夺取了曹魏的军政大权。

 3/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司马懿  王神  残局  终极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