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万世敬仰“桃园三结义”如此受人推崇,更多的是得益于关羽的“义薄云天”。至于是否有“桃园结义”,史书没有明确的记载。现在回想起来,不仅仅是因为刘备哥仨这句话说得多有气势,更多的是这哥仨的确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这句话的含义。就事论事,说一下题主这个问题,说一说《三国演义》中“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吧。

怎样看待三纲五常?

“三纲”,乃谓君臣、父子、夫妇之道。这是由汉儒董仲舒提出,后经封建统治阶级加以系统化的一套封建教条。《白虎通》.《三纲六纪》有:“三纲者,何谓也?谓君臣、父子、夫妇也。……故《含文嘉》曰‘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述。意思是说,臣要绝对服从君,子要绝对服从父,妻要绝对服从夫。“五常”即“五教”,系五种封建伦理道德。

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书.舜典》释:“敬敷五教在宽。”《左传》载,(桓)六年:“故务其三时,修其五教。”“三纲五常”,即封建时代的纲常。不管所谓君与臣,父与子,夫与妇的“三纲”,还是所谓父、母、兄、弟、子的仁智礼义信的“五常”;均离不开阶级社会里人的等级关系。《孟子》.《滕文公》上.有:“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敍,朋友有信”叙。

《管子》.《八观》又有:“背人伦而禽兽行,十年而灭”说。总之,封建时代的纲常,正如《宋史》四三八《叶味道传》(轮对):“必坚志气以守所学,谨几微以验所学,正纲常以励所学,用忠信以充所学。”附:【董仲舒】公元前179~104年。汉广川人。少治《春秋公羊传》,景帝时为博士,下帷讲读,三年不窥园。武帝时以贤良对策称旨见重,拜江都相。

农村拜把子的兄弟母亲去世,要不要戴孝帽?

农村拜把子的兄弟母亲去世,要不要戴孝帽?在我们这边农村的确遇到过一些类似拜把子或称兄道弟的情况,一般如果兄弟义气特别重的话,不仅是要带孝帽,也会跟随孝子后面跪拜,直到去世老人入土为安才会结束!另外,为了体现哥们情义,也会一人请一棚吹拉弹唱的戏班助兴,以表示“拜把子”的江湖义气!记得以前在我们村就有一户人家的大儿子在县城里与当地一些有头有脸的人物拜了把子,其中有几个是我们当地县里很有钱的富人,因为我们村这个农户是拜把子中最小的辈分,虽然生活不是大富大贵,但一直受到其他拜把子兄弟的照顾!后来这位农户家里老人去世了,其他拜把子兄弟不仅跟随这户孝子守孝三天,还一人请了一棚戏班,因为拜把子兄弟会有七八个,也就是那次丧事活动就有七八棚吹拉弹唱的戏班,可谓是非常热闹、有面子、有排场,甚至吸引了周围村里人来凑热闹助兴,算是我们村丧事方面办得最风风火火的一户人家!据说那次白事随钱金额就超过了几十万以上,这在过去是一户农村人家几年的收入水平还要多,因而就会非常有面!在农村,白事活动上带孝帽其实挺正常或普遍的,对于农村长大的朋友应该比较了解,一般白事活动上,主要是由本村的村民共同帮助完成丧葬流程,因为很多农户都是同姓宗族的血缘关系,往往都会或多或少带点亲情!因而就会看到很多忙碌的农户也会带有孝帽!而对于外姓亲属,不管亲戚关系远近,往往来了吊孝后都会给一盏孝帽带,一般在丧事活动现场是需要配戴的,而出了农户门口或出村后才可以摘掉,这样一方面是对老人去世的敬重,另一方面就是体现农村人在传统人情世故方面的特别看重!而对于非亲非故的朋友和同事,如果亲临现场吊孝也是和亲戚一样的礼遇,基本上没有多少区别的!不过,这几年随着农村人外出打工或进城生活的情况越来越多,导致很多带有亲情关系的农村人有时在远亲丧事活动上往往很少参与了,一方面是常年外地打工回村不方便,另外就是进城生活后在人情世故方面越来越淡,尤其是农村年轻人不愿回村过多参与!因此,我感觉如果“人情味”看重的话,即便是拜把子兄弟也是可以戴孝帽或与孝子一起守孝三天的,但如果人情淡薄或只是金钱利益结交的兄弟,那么不戴也就无所谓了!。

桃园三结义到底是政治结盟还是纯粹江湖哥们义气?

桃园三结义是演义的结果,我们回答理应以演义为基础来作以分析。从《三国演义》中我们来分析桃园三结义,不难发现这种结义既有政治结盟的意味,又有江湖义气的成分。政治结盟是基于三人的人生理想和个性追求,是一种理性有目的性的行为,而江湖义气主要因为三人一见如故、志趣相投、肝胆相照,他们深怀江湖义气,三人彼此一生都十分在意并极度重视这份感情。

 1/2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仙域  刷怪  连州  哥们  世外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