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办完这桩漂亮差事后,奕劻被两宫皇太后以同治帝的名义加赏郡王衔,并实授御前大臣,这是奕劻祖父、伯父、父亲等人都没能达到的高度,从这个时候开始,奕劻才真真正正进入到朝堂高层,成为清朝顶级重臣之一。同治十三年(1875年),同治帝驾崩,没有子嗣,两宫皇太后以咸丰帝七弟、醇亲王奕譞之子载湉入继大统,继位登基,即光绪帝。

在光绪初年时,因为朝政庶务由恭亲王奕䜣所执掌,因此奕劻没有太多机会出掌实权,只以郡王衔贝勒、御前大臣的身份参预政务。不过如今的奕劻,地位、面子、财富都有了,再也不是那个穷贝子,所以当光绪四年(1879年)其生父绵性去世时,前来吊唁祭拜、顺便拉关系拍马屁的官员人等挤满了定阜街的贝勒府,这也让奕劻得意万分、大感荣耀。

光绪十年(1884年),因为和恭亲王长期以来在权力分配上的巨大矛盾,慈禧太后在这一年借口恭亲王身为领班军机大臣,却“行事推诿搪塞”、统管对法作战时敷衍推责,应对作战失败而负责。于是,慈禧太后趁机将恭亲王领衔的军机处全员撤换,以礼亲王世铎为新任领班军机大臣;郡王衔贝勒、御前大臣奕劻则晋封庆郡王,接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第二年兼任海军大臣),史称“甲申易枢”。

就这样,在慈禧太后的提拔重用下,原本已经家道中落的破落户宗室奕劻,得以步步高升,加官进爵,不但恢复了祖父庆僖亲王永璘所留下的郡王爵位、继任第四代庆郡王,还逐渐进入清朝中枢,主持清朝外交、海军事务,成为慈禧太后的第一心腹重臣。光绪二十年(1894年),恰逢慈禧太后六十整寿,奕劻继续卖力巴结,在甲午战争正酣之时大肆操办“圣母皇太后六旬寿辰庆典”,使得慈禧太后心情畅快、很是受用。

因此功劳,奕劻当年被被晋封为庆亲王,在恢复祖父永璘去世前才得到的亲王爵位同时,奕劻的权力和地位也达到了顶峰。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光绪帝在维新派的鼓动下开始“戊戌变法”,而因变法内容过于激进,光绪帝和“撤帘归政”的慈禧太后之间产生了激烈矛盾,帝后因此失和,最终导致政变发生。在斗争的关键时刻,奕劻坚决支持给予了自己无上权力和地位的慈禧太后,帮助慈禧太后发动政变,粉碎了光绪帝以及维新派的反击计划,扼杀了“百日维新”。

对于奕劻在帝后争斗中提供的莫大助力,慈禧太后铭记在心,感激涕零。于是,在粉碎维新派的反击、重新“垂帘听政”后,奕劻因功被慈禧太后授予“亲王世袭罔替”资格,即俗称的“铁帽子王”。奕劻的庆亲王是清朝第十二个、也是最后一个世袭罔替的亲(郡)王。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后,慈禧太后携光绪帝逃往西安,奕劻则留在京师、与李鸿章一起出任负责和各国议和的全权大臣。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奕劻在条约上签下了大名。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奕劻接任病死的荣禄,继任领班军机大臣,兼管财政、练兵事务,清朝中枢大权,从此集于奕劻一身。宣统三年(1911年),清朝宣布“立宪”,由奕劻出任第一任内阁总理大臣(皇族内阁)。同年八月,武昌起义爆发,因竭力主张启用被罢黜回原籍的袁世凯,奕劻和少壮派王公大臣们产生了矛盾。

军情紧急之下,袁世凯最终入京,并代替奕劻成为新任内阁总理大臣,奕劻则退居弼德院总裁。此后,袁世凯不断以军情为要挟向隆裕太后逼宫,无奈之下,隆裕太后只得召集皇族亲贵们商讨对策。而奕劻因为已经暗中得到袁世凯保存护其家产的承诺,和巨额的贿赂,所以不再关心朝廷存亡,只求自身平安。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1912年2月13日),隆裕太后在袁世凯的不断恫吓逼迫、以及奕劻的推波助澜下,不得不举行了最后一次御前会议,以宣统帝的名义颁布退位诏书,宣布清室逊位。

统治中华二百六十八年的清朝灭亡。清朝灭亡后,自觉心里有鬼、有愧的奕劻害怕被其他宗室王公们报复寻仇,于是带着家眷离开北京,蛰居于天津租界内,依靠聚敛来的家产,继续过着富足的生活。1917年,八十岁的奕劻在天津去世,逊清皇室内务府给他拟定的起初谥号是“哲”。但逊帝得知后,坚决不同意给奕劻赐“哲”字谥号,而是亲书“谬、丑、幽、厉”四个字,让内务府选一个给奕劻。

逊帝还满怀愤恨地说:“收袁世凯的钱,劝太后让国,大清二百多年的天下,就断送在奕劻手里!”最终,在生父载沣等宗室的再三劝说下,逊帝才勉强写了个“密”字,作为赐给奕劻的谥号,以奕劻长子载振“承袭”庆亲王世袭爵位。不过,此时清朝已经灭亡,载振的“庆亲王”名号名不副实,只不过自欺欺人而已。奕劻虽然得到了清朝最后一个世袭罔替“铁帽子王”的资格,但满打满算,也只有他一个人享用过而已,并随着清朝的灭亡和自己的去世,一并走入了历史的尘埃中。

刘伯温在朱元璋创业团队里的实际地位是怎么样的?为何建国后只被封伯爵?

从刘基在明王朝开元建国之后得到的职位来看,刘基在明太祖朱元璋“创业团队”中的地位并不算高。刘基的职位是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国家监委主任,顺带负责点修史之类的工作。那么,为什么洪武三年,刘基仅仅被朱元璋封为了诚意伯呢?首先,自从宋代推行重文抑武的国策之后,历朝历代基本上都是给武将高位弱权,而给文臣低位强权。

爵位这种东西,绝大多数都给予了武将,给文官授爵者,很少!整个明初的封爵系统中,公爵、侯爵两级,除了韩国公李善长,几乎一水儿都是武将。李善长是谁?中书左丞相、号称明朝开国第一文臣。而且,籍贯安徽定远的李善长还拥有淮西背景,属于朱元璋的嫡系班底。即便是伯爵,实际上文官获得者也寥寥无几。朱元璋授予刘基伯爵并不算低,已经算是给了面子了。

因为,即便不给文官授爵,也无可厚非,挑不出太多理来。其次,作为文官,刘基之上还有李善长。李善长此人和淮西籍官员、将领多多少少都有一些关联。作为朱元璋起家的班底之一,他的地位是刘基这些外来户永远无法达到的,如果朱元璋给刘基授公爵,哪怕是侯爵,也势必会让李善长感到压力,不利于班子内部的团结。更何况,如果给刘基授公爵,那么给地位、功劳远在刘基之上的李善长什么?王爵吗?很显然,这是不可能的。

因此,为避免让李善长产生一些想法,朱元璋也不宜给刘基过高的爵位。再其次,刘基和朱元璋实际上并不贴心。朱元璋内心相对信任的还是淮西子弟兵。对于来自对手张士诚地盘的浙东士子集团,朱元璋既要用他们,实际上也防着他们,对刘基亦然。同时,元朝进士出身的刘基颇为恃才傲物,骨子里对于农民出身的淮西勋贵、甚至朱元璋本人都不太看得上眼的。

但是,刘基又不甘心无所作为、老死乡里,这才出来为朱元璋所用。在天下未定之时,朱元璋迫于形势以及拉拢人才的需要,对刘基和浙东士子集团还算客气、也尚能容忍。一旦江山坐稳,这帮人的地位立即下降为普通文臣,一次科考就可以录上数百。在这样的情况下,朱元璋刻意晾一晾浙东士子集团也就在情理之中了,能给刘基一个诚意伯已然是给了脸面了。

实际上,刘基的能力和贡献被一些野史演绎过分夸大了。他在朱元璋阵营所扮演的始终只是一个智囊的角色,而没有成为像李善长、甚至后来的胡惟庸那样、独当一面的角色。由于智囊工作的特殊性,主要偏向理论、规划方面,而非实施、执行。因此,刘基真正能够量化的“功”并不多,而授予爵位之时,除了朱元璋的信任之外,最大的参照就是量化的所谓的“功”。

 10/10   首页 上一页 8 9 10 下一页

文章TAG:爵位  灭神  游戏  提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