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肯定首选马谡,当然他心里默认即便赵云年高,也将就能胜任的事实。而马谡没有实际的军功,这是孔明力推马谡的又一个原因。他考虑这些,认可的前提事实就是马谡像赵云一样,比较稳当不会有大的闪失。哈哈!谁想马谡一离开孔明就本相暴露,原来是个不听话又自作聪明的蠢货。孔明看到地形图本后,一定想,靠,原来马谡真是太操蛋了!。

诸葛亮六出祁山屡次失败,为什么不考虑换个方向北伐?

谢邀。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曾六次北伐,屡战屡败而不厌其烦。已往以发表过几篇大遍幅的文章。多说亳无意义。其实,诸葛亮这么做,也是万不得意。他手下的兵马,将佐实力非常脆弱,他何等聪明,难道自己不知道。所以他北伐目的,既不是防御战,更不是统一战,读过三国的朋友都明白,他手下仅有这样点军事实力,能统一全国吗?结论是绝不可能的,试问占领了地盘谁来镇守。

那么他为什么这样做,说穿了可能有损于诸葛亮的历史影像。诸葛亮的内心,对先主刘备生前,已有心结,好好的蜀汉,已拥于全国50%的地盘,如善有经营,大有前途。这時的刘备,傲气纵横,占领汉中,自封汉中王后,从封赏问题上的失察,还不纳谏,自称:‘’我自有道理‘’,从此造成极大后果,失荆州,殒关羽,伤張飞,一错再错执意东征,东征败走白帝城,临终托孤,再次错说遗嘱。

刘备这一系列的错误,使诸葛亮伤透了心。古人云:臣望主贵才有前途,对诸葛亮来说,自茅芦出山到刘备封王,他费了多少心血,最后得到的回报是:疑他有不臣之心。任何人那有不心寒。这等君臣关系,先帝如此,后主如何?网上有人说:刘禅称帝也有帝才,否则,他怎能执政三十六年,这话从表面上看是有见识。不过从诸葛亮眼里,並不这样看,刘禅是个游手好闲,不理朝政的昏君。

他能统治这么多年,首先是先人的基础和西川的地理条件。如内侍黄浩专权,黄浩的行为,已觸犯了国法当殊,诸葛亮身为丞相,为啥当殊不殊,因为黄浩是刘禅的玩伴,杀了他,皇帝不满意。所以诸葛亮在这样的朝庭中,当丞相何等坚难,要推行正道,主上不满,弄不好有杀身之祸;过从昏君走邪道,诸葛亮不愿当奸臣,受万世骂名。所以诸葛亮千思百想,对自己的晚年如何处置。

最后的先择就是北代,北伐对诸葛亮本人来说,是最佳的选择。首先忠于朝庭‘’统一全国‘’,为臣者理所当然,无可非议;其次,避开了朝庭的所有烦脑;再次凭自己手下的军事力量与曹魏搞军事游戏,他的战略是:敌退我进,敌进我退。包括大将魏延也没有渗透诸葛亮的的心机,妄言兵发子午谷,世人都认为,兵发子午谷是奇谋,而诸葛亮为什么不用,此计不附合诸葛的理想,他根本不想丛深到长安,到時侯没了退路,前进无力,后退无门。

诸葛亮五次北伐,曹魏、东吴都在干什么,处于什么状态?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曹魏没有任何准备,后急调张郃部增援,在街亭击败马谡。而东吴也没有什么动作。诸葛亮第二次北伐是为了配合东吴,当时曹魏出动三路大军攻吴。但由于曹魏已经判断出诸葛亮必攻陈仓,预先做好了准备,诸葛亮攻城不克,粮尽而退。第三次攻占阴平武都两郡。曹魏因距离太远,未能增援。东吴忙着称帝,也没有什么动作,后吴蜀同盟。

蜀地易守难攻,诸葛亮若不执意北伐,战局是否会重新改写?

谢谢邀请!蜀地易守难攻,但出兵也难,蜀国经济基础很差,除了步兵,战马也很少,像诸葛亮这么聪明之人,明知蜀国兵力弱,经济也跟不上,打仗打的就是国力,但为什么还得连续的北伐呢?其主要原因是蜀国内部不稳定,刘备死后,原益州以李严为代表的士族,原荆州人马,刘备原部人马,与征西大将军魏延也有不同的意见,少数民族也不和睦,身为丞相的诸葛亮心知肚明,只有借北伐为名死死的控制兵权,才能使蜀国稳定。

假如第5次北伐诸葛亮不死,司马懿坚守不出,蜀汉在攻城不下(或者说不去攻城)的情况能得到什么?

什么也得不到啊!都第五次北伐中原了!诸葛亮那么聪明的人肯定也知道北伐是不可能成功的。只是他需要对先帝刘备,对自己,对蜀国有一个交代吧。北伐中原是蜀国立国的初心,一旦初心不再,那蜀国立国的精气神就不在了。先说一下这个背景吧,面对司马懿的坚守不出,诸葛亮使出了所有的招式,都没有效果,司马懿是铁了心的当缩头乌龟的。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文章TAG:诸葛亮  对持  攻寨  司马懿  北伐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