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时期的州级别行政区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省级行政区,州级以下才是郡级,所以不可能有州比郡多的情况,东汉末年就只有司隶、凉州、青州、徐州、冀州、幽州、并州、益州、荆州、扬州、交州、兖州、豫州,共十三州。之所以未能收回“燕云十六州”,分析原因,有以下两点。

东汉末年各路诸侯是如何崛起的?

自然崛起的,无可避免。所谓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到了东汉末年已初见端倪,并逐渐形成了地方割据势力,以此加速了三国时代的到来。又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大浪淘沙,最终三国归于一家,继而开创了晋朝新纪元。当然,东汉末年各路诸侯的崛起,更离不开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推波助澜。“黄巾起义”的爆发,让地主豪强嗅到了天下大乱的气息,各地纷纷募兵以勤王,卖力镇压了黄巾起义运动。

东汉末年,朝廷腐败不堪、宦官外戚争斗不止,再加上边疆战事不断,导致国势日趋疲弱。又因为全国范围的大旱,致使农民颗粒无收而赋税不减丝毫,最终走投无路的张角揭竿而起,发动了规模宏大的黄巾起义运动,一时席卷全国。值此危亡之际,东汉朝廷为了平定叛乱,便允许地方募兵,以尽快扑灭黄巾起义的烽火。同时,不甘平凡的地主豪强,立即响应朝廷的号召,纷纷招兵买马,赶赴战场,与朝廷通力合作镇压了黄巾起义。

而这次影响深远的起义事件,对东汉王朝的打击几乎是致命的,不仅直接动摇了统治根基,而且还出现了拥兵自重的情况,更为以后各路诸侯的崛起埋下了伏笔,只待一朝爆发。至于刘焉的建议,则直接让地主豪强割据地方成为了可能,而他本人也身先士卒,做了表率。刘焉,出身于汉室宗亲,仕途顺风顺水,一度身居高位。黄巾起义的爆发,拥兵自重的出现,让他清晰看到了天下大乱的不可避免。

于是,刘焉为了安身立命的需要,遂奏请朝廷“议立州牧”,并乘机取得了益州牧之位,实现了割据一方的目的。从此,各路诸侯竞相效仿,纷纷割据地方,扩充势力。待“赤壁之战”之后,天下局势明朗,三国时代到来。紧接着,三方势力的此消彼长,孕育了重新统一的契机。最终,三国归于司马氏,建立起了晋朝。总而言之,东汉末年各路诸侯的崛起,有其历史的必然性,既标志着统一的瓦解,也代表着分裂的开始。

东吴的六郡八十一州,是怎么一个概念?

江东六郡八十州是罗贯中写《三国演义》写出的一种穿越式的名词,郡级行政区在秦汉时广泛使用,但是到了明代已经不再采用郡作为行政区。东汉时期的州级别行政区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省级行政区,州级以下才是郡级,所以不可能有州比郡还多的情况,东汉末年就只有司隶、凉州、青州、徐州、冀州、幽州、并州、益州、荆州、扬州、交州、兖州、豫州,共十三州。

明朝延续元朝的行省制度,实施的是省府州县四级制,里边的州级行政区相当于现在的市级行政区。明朝人罗贯中就是把行省制度和郡县制搅混在一起,发明了六郡八十一州这么一个说法,意思是指江东丹阳、吴郡、会稽、豫章、庐陵、庐江六郡中有八十一座城市。问题是这么描述也不对,郡县制只有三级行政区,郡以下就是县,不像明代那样在县与府之间还有州级行政区,罗贯中这交杂汉明的说法可说是牛头不对马嘴。

孙权统辖的江东也不止六郡,当时孙权统治的地方是东汉扬州,这可不是后来的州级行政区,而是包含浙江、江苏、福建、江西、安徽的行政区,孙权所统治之地统称为江东地区。孙权在东汉各郡的基础下,分出豫章东部设立了鄱阳郡,在丹阳南部设立了新都郡,并派武将贺齐开拓福建地区,设立了建安、临海二郡。至于孙权究竟设立了多少个县就没办法统计了,陈寿写的《三国志》不像《汉书》、《后汉书》,里边没有《郡国志》,无法得知孙权先后设有多少个县。

东汉末年群雄瓜分天下,谁的位置最有利?

如果仅仅从地理位置上来分析,那无疑就是发家于凉州,坐拥于关中,以长安为都城的西凉军阀董卓了。董卓才是东汉末年第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人”,比曹操要早了六七年,如果董卓有曹操一半的智谋和雄心,也许统一天下的就是董卓了。董卓之所以能够挟制天子,就是因为董卓是奉了大将军何进的命令,率军前往京城,以逼迫太后同意何进诛杀宦官,结果谁也没有想到的是,身为大将军的何进,居然提前被宦官设计杀害,随后何进部下冲入皇宫,杀尽所有宦官。

 1/4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以少胜多  烽火  武将  三国  十三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