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记录在《尚书》之中,其次在《易传》之中,诸子百家多有记述。太极、八卦、周易、六甲、九星、风水、等等皆可追源至此。《易·系辞上》有:"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之说。相传,上古伏羲氏时,洛阳东北孟津县境内的黄河中浮出龙马,背负"河图",献给伏羲。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后为《周易》来源。又相传,大禹时,洛阳西洛宁县洛河中浮出神龟,背驮"洛书",献给大禹。

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划天下为九州。又依此定九章大法,治理社会,流传下来收入《尚书》中,名《洪范》。《易·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就是指这两件事。河图洛书所表达的是一种数学思想。只要细加分析便知,数字性和对称性是“图书”最直接、最基本的特点,“和”或“差”的数理关系则是它的基本内涵。完全可以用数学方法证明或推导出河图洛书,并证明河图与洛书同出一源。

还可以发现,河图洛书与算盘”和“万字符”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联系。河图洛书是以黑点或白点为基本要素,以一定方式构成若干不同组合,并整体上排列成矩阵的两幅图式河图上,排列成数阵的黑点和白点,蕴藏着无穷的奥秘;洛书上,纵、横、斜三条线上的三个数字,其和皆等于15,十分奇妙。对此,中外学者作了长期的探索研究,认为这是中国先民心灵思维的结晶,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第一个里程碑。

《周易》和《洪范》两书,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哲学、政治学、军事学、伦理学、美学、文学诸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中国历史文化渊源的河图洛书,功不可没。河图与洛书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两幅神秘图案,历来被认为是河洛文化的滥觞。河图洛书是中华文化,阴阳五行术数之源。最早记录在《尚书》之中,其次在《易传》之中,诸子百家多有记述。

正月十五,你的家乡会做什么小吃?

很高兴能回答这个问题。我将从正月十五(元宵节)的别称、起源、家乡小吃方面回答这个问题。一、元宵节的别称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称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日又称为“上元节”。

二、元宵节的发展、元宵节的节俗1.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不过,正月十五元宵节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正月十五燃灯的习俗与佛教东传有关。唐朝时,佛教大兴,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燃灯供佛”,佛家灯火于是遍布民间。

从唐代起,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并逐渐成为民间习俗。2.元宵节是中国与汉字文化圈地区以及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元宵节主要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2008年6月,元宵节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我家乡的元宵节小吃1.正月十五吃包糍。我的家乡属福建省闽北邵武市,正月十五这天会做一种特色小吃,名叫“包糍”。除了正月十五,邵武人有喜事时都会包一些吃,例如说:过节,喜酒,家庭聚会。2. 包糍的制作程序。各地很多小吃是用面粉做成,但这个包糍不是,而是用大米和“水曲草”做成的。具体的制做过程如下:①先将洗净的大米浸泡一个晚上,次日蒸熟,再放入石?舂烂再做成团。

(现在已经基本上是把米打成浆,再放入锅中混入水曲草弄熟)②捏成杯状,装菜③蒸熟,即可食。4.包糍的馅。要用上好的冬笋,熏肉,熏豆干,芋头,香菇,荞头等做馅,蒸出来的包糍,油而不腻,一口下去,汁会沿着嘴角流出来,让人食欲大开,辣味的,更具味道。包糍,成为家乡正月十五必做的独特小吃,一家人其乐融融,吃上一份包糍,就是一种家的味道。

红包做的灯笼下面应该放什么装饰物?

首先感谢邀请:大家好!红包做的灯笼下面配什么装饰物好?这位朋友很细心,用红包做灯笼很有创意,值得鼓励。装饰物品建议使用红绒线,红毛线,黄绒线,黄毛线,红灯配红线,寓意美好,象征生活红红火火,大吉大利,幸福如意,红穗穗细久绵长,长年久岁。黄穗穗五谷丰登,(灯)粮收获厚。灯笼形状代表寓意不同,如宫灯,鱼灯,荷花灯,团圆灯,走马灯,店铺买卖家作为招牌的晃子灯等等。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仙域  qidian  硬币  节日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