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打造前项海船,卖与夷人图利者,比照将应禁军器下海者,因而走泄军情律,为首者处斩,为从者发边充军”。明政府对参与买卖外国商品的居民也不放过,“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凡番香、番货皆不许贩鬻,其现有者限以三月尽。”与海禁政策同步的是设立东南沿海卫所。为了防备倭寇对东南沿海的侵扰,朱元璋在东南沿海整顿海防“命江夏侯周德兴往福建,信国公汤和往浙江整饬海防,命福建备海舟百艘,广东倍之”,并设立了大量的卫所。

洪武十九年又命信国公汤和于至江浙一带筑城五十九座以庇护百姓。海禁政策初期对保障东南沿海不受倭寇侵扰起过一定积极作用。但是,从长远看并不利于抗倭与东南地区发展:东南沿海地区人民生活大多依靠海洋,海禁使得闽浙百姓生活困苦不堪。许多百姓铤而走险出海贸易以资生存,在受到官府追捕时被迫加入倭寇的行列。而对沿海地区岛屿的弃置,又给海盗提供了栖身之所。

海禁政策并不能完全禁绝海上贸易,走私商贩为谋取暴利活跃于东南沿海。为了保证自身利益,不法商贩往往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并勾结海盗,与沿海势家大族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图2 明代倭寇侵扰地区范围图到了嘉靖年间,经过将近200年的发展,东南沿海地区的海盗群体日益庞大,走私活动猖獗。此时的日本正值战国时代前夜,国内战乱不断,越来越多的破产武士难以生存,来到富饶的中国东南沿海劫掠。

而中国承平多年,东南地区武备废弛,“浙、闽海防久坠,战船、哨船十存一二,漳、泉巡检司弓兵旧额二千五百余,仅存千人”,倭寇“剽掠辄得志,益无所忌,来者接踵”,对东南沿海造成很大的破坏“吴粤之民食不暇炊,卧不安枕,农夫释耒,红女寝机。甚則族类离散,逃竄别邑。或父子老弱系虏相隨於路,其死伤者首身分离,暴骨草泽,头颅僵仆相望於境,沿海郡县几为丘墟,其祸惨于正統时矣”。

面对越来越严重的倭患,明政府于嘉靖二十六年命右副都御使朱纨“提督浙、闽海防军务,巡抚浙江”,负责起东南沿海的抗倭事宜。图3 倭寇抢劫的画面朱纨是正德十六年进士,在各地任职多年,有丰富的政治经验,正直清廉,并有指挥军事作战的经历。朱纨到任后,发现当地局势很复杂。当初太祖下令“片板不许入海”,之后走私贸易猖獗“承平久,奸民阑出入,勾倭人及佛郎机诸国入互市”,在此时甚至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组织机构“闽人李光头、歙人许栋踞宁波之双屿为之主,司其质契”。

庞大的走私团伙背后是闽浙地方豪强“势家护持之,漳、泉为多,或与之通婚。假济渡为名,造双桅大船,运载违禁物,将吏不敢诘也”。在贸易中,中国走私商人“颇抑勒其值”,在无法偿还时便以报官恐吓以求拖延。由于始终无法兑现,倭人大怒,勾结中国海盗杀人取偿“内地奸豪往往与为市,不偿直。夷索逋急,则哃喝官府以纵寇为词,共出则阴泄之倭,速其去,且树德也。

如是者久之,倭大恨,言我挟王资而來,不得直,何以归报?因盘踞岛中,亡命无赖及小民迫於贪酷,饥寒困苦者咸相率从乱”。在报复的过程中,倭寇看到中国东南沿海武装力量极为薄弱,于是便放弃走私贸易转而进行无本万利的武力劫掠。图4 1380年的倭寇面对这样的状况,“淸强峭直,勇于任事”的朱纨采纳了佥事项高和部分士民的意见,认为“不革渡船则海道不可清,不严保甲则海防不可复”,上疏朝廷要求再次严厉海禁,以求杜绝倭患。

朱纨在此次禁海中做的极为出色“视事日悉扫一切应酬,早夜申约束通海内地奸民”,在最高长官以身作则下,闽浙地方海禁执行严格“革渡船,严保甲,一切禁绝私市”。在这样的高压下,走私贸易受到严重打击。但是,闽浙大族与普通百姓都靠海为生,如此严厉的海禁政策截断了其收入主要来源,招致了地方上下的一致反对“闽人资衣食于海,骤失重利,虽士大夫家亦不便也,欲沮坏之”。

势家大族想要拉朱纨下水,从金钱和仕途上对朱纨威逼利诱“宁波赵文华啖以南京侍郎,挟以身后之祸,说以市舶之利,与屠侨屠大山内外交煽尤力”。但是朱纨一心以海禁除倭报国为重,不为所动,厉行海禁“公有文武才略,清强峭直,深恶墨吏大猾如仇雠,前后所操切,黄墨以下多望风解印绶去”。图5 明军出征抗倭寇 水上激战在严格海禁的同时,朱纨还采取了一系列强硬的军事措施,有效地打击了沿海倭寇“公提兵平漳州同安寇,抚岛夷六百人;移镇定海,屡破贼馀皇,又大破贼于温、盘、南麂诸洋”,并于嘉靖二十七年四月擒获贼首许栋,填塞了海盗的重要根据地双屿岛。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征途  大明  法配  血雨  萝卜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