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接受了刘巴的建议,几个月后,刘备的库府里就装满了物资。  目前已经出土的刘备蜀汉政权铸行的直百钱有两种类型:一种铭文“直百五铢”,另一种铭文“直百”。刘备最初铸行的钱币应该是“直百五铢”钱。一般五铢钱的铭文是横文两字,左“五”右“铢”。“直百五铢”钱是在一般五铢钱正常铭文基础上添加竖文两字,上“直”下“百”。

“直百”钱则只铸铭横文两字,左“直”右“百”。1950年以后,蜀汉政权铸行的直百钱在湖南、湖北、江苏、四川、北京等地三国魏晋南北朝墓葬中常有出土。根据对出土实物的测量,“直百五铢”钱重量一般在8.0~9.5克(14.0~16.6铢),有轻者不足3克(5.2铢)。而“直百”钱重量约为2克(3.5铢),小者不足0.5克(0.9铢)。

“直百五铢”钱体重形大,应该是刘备初行“直百”钱的品种,当时每枚兑换100枚五铢钱。此后,蜀汉政权继续铸造“直百”钱,并逐步实施减重措施。“直百”钱应是“直百五铢”钱减重后的异变品种。  刘备铸行“直百”钱,以十几铢青铜代表五百铢青铜,有效地抢掠民间资财,数月之间就搞得府库里面装满了物资。刘备铸行“直百”钱所获的价值,就用来支持所需的军事开支。

  铸行虚币大钱掠夺民间财富用来支持战争,是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货币制度变化的一个特点。刘备铸行“直百”钱,为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各王朝铸行虚币大钱起到了示范的作用。铸行虚币大钱可以扰乱经济秩序,将国家推入战争,也可以将社会财富集中起来,用来消灭军事强敌。但是,朝廷铸行虚币大钱掠夺人民财富,使人民陷入极度的痛苦之中,终究要受到历史的惩罚,并为后世人民所唾弃。

电视剧《三国演义》,刘备军队旗帜上的字是蜀,是否正确?

肯定是错的了。刘备建立的是汉,第一汉是西汉,第二还是东汉,第三汉就是蜀汉,也称季汉。第四汉就是刘渊建立的汉赵,他们都自称是刘邦的后代后裔,刘渊是一个匈奴人,刘邦把一个汉室宗室之女,嫁给了他的祖先。所以他勉强能称得上是刘邦的后代。在这个之后,很多姓刘的人当了皇帝,取名都叫汉,所以刘备建立的也是汉朝,我们的史书上也为了方便区分。

因为刘备的国家是位于蜀地,所以我们简称它为蜀汉。刘备建立的国家不叫蜀国,而是汉。这里顺便科普一下什么叫做汉,汉的意思就是银河。广大的意思,你没有想到吧。????。地上有一条水叫做汉水。你们对水淹七军还有没有印象?那一战关羽抓了于禁3万人。就是因为汉水发洪水。因为汉水与银河夏季走向一致,所以也叫地上的银河,刘邦就是在汉水边发达的。

三国时,作为两个敌对政权,魏和蜀是用怎样的方式来进行贸易活动的?

估计是受《三国演义》的影响,我们对于三国历史的认识,恐怕除了各种阴谋、阳谋外,就是战争了。仿似三国之间有着莫大的深仇大恨,臣民更是互不来往。试想,一个封闭的,只占据一方的小国家,如果没有一点点的对外贸易(不论官方还是民间),全靠天收就能自给自足,就能对外打仗,就笔者的浅薄之见,历史上从未有过。况且自从董卓“毁五铢”后,在东汉至南北朝的货币政策衰退,经济进入低潮的大环境下。

对外贸易不可避免的要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式。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就说过,“人的本性就是追求利益”,对于一个来说也是如此。魏、蜀之间长达几十年的争斗,何尝不是为了利益呢?如果有方式能让魏、蜀都能各需所利的贸易,我想曹操和刘备是不会拒绝的。那正如题主所言“作为两个敌对政权,魏和蜀是用怎样的方式来进行贸易活动的?”笔者以下将从三个方面详细地分析。

一、特产贸易:官方的直接贸易魏、蜀两国一在西北,一处西南。两国以大致以秦岭为界,而秦岭两段的地区地形、气候有着较大的差异,这就造成了两国可以各利其地产出“特产”。比如在蜀国,养蚕织锦是当地的特色,刘备入主成都后,诸葛亮就结合地域优势,大力推广和发展纺织业。西晋文学家左思在著名的三都赋中就写道:阛圚之里,伎巧之家,百室离房,机杼相和。

繁荣的蜀汉织锦业成为了蜀国的一条重要商业渠道。不仅用于国内,更是出口至魏、吴两国,虽然与魏敌对,但是特产贸易并无遭到阻碍,反而成为了双方许可的官方贸易。在《后汉书·左慈传》中就记载曹操“遣人到蜀买锦”之事。曹操“雅性节俭,不好华丽”尚有购蜀锦之事,更何况其他人呢?《太平御览》中曾记载,称“三国时,魏则市于蜀”。

值得注意的是,曹丕继位后,魏国想削弱蜀国经济,就故意降低国内的蜀锦消费。而诸葛亮为防止蜀国最大经济来源被断,所以他也特意上书表示不想要断绝经济的来往。从这也可以看出,特产贸易已然成为了官方的直接贸易。二、走私贸易:民间的间接贸易魏、蜀毕竟是敌对政权,像蜀锦这样的人人都喜欢,都需要的特产还是比较少的。尤其是一些战略资源,比如魏国的战马,因为魏靠近西北,与少数民族接触多,战马产出多。

但是战马是绝不可能成为魏蜀之间的贸易产品的。因为要打仗,蜀也大量需要战马。于是,战马走私便成为了热门生意。但具体走么个走私法,后人多有推测。《魏志·仓慈传》中记载,称“域外贸易,魏以陆路较盛。” 有学者认为诸葛亮去南蛮勒索的马其实是魏蜀民间走私的。除此之外,在《后汉书·左慈传》中“左慈戏曹”的故事中,“语顷,即得姜还,并获操使报命。

”曹操向左慈说喜吃“蜀中生姜”,于是左慈即刻就拿到了蜀姜,左慈“即得姜还”可能是滥竽充数骗曹操的。但是此时魏境内有商贩售蜀姜,则完全有可能。而这样的小商品很大可能上就是走私而来的。三、文化贸易:精神的隐形贸易魏晋时期,虽处战乱分裂之际,但是在文化上却异常兴盛。魏晋风流,建安七子。南朝宋檀道鸾曾提出:“自司马相如、王褒、扬雄诸贤……及至建安,而诗章大盛。

”此时,曹魏的建安文学才是当时中国文坛的正统,处于西南一隅的蜀国士人也必然推崇。这种文化上优势也让魏国打文化贸易战成为可能。相比之下蜀国文化才具比较缺乏,对于文化的重视也远不如曹操父子。所以文化的逆差也由此形成,建安文学从魏传至蜀,精神上隐形的贸易也成为两个敌对政权的贸易方式。直到“吴、蜀已平”,这种现象仍然不绝。

比如左思的《三都赋》,一时间可谓洛阳纸贵。总结综上所述,三国时期,魏、蜀作为两个敌对政权,虽然处处提防、战争不断,但是贸易的往来仍然无法断绝,也不可能断绝。无论是官方之间之间的特产贸易、民间的走私贸易,甚至是隐形的文化贸易,都可以说明两国之间的交流是频繁的,贸易的方式有变化,但贸易的需求永远不会变,因为贸易的背后不过就是利益二字而已。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文章TAG:蜀用  崩盘  蜀汉  三国  经济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