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举开始于什么时候首先我们要知道,科举制乃是隋朝创立的一种选拔官吏的制度,曾经的隋炀帝因为完善科举制以至于得罪了陇西贵族而亡国。开始的科举制只选拔文状元,文状元可以说让很多寒门学子看到了希望,十年寒窗只为一朝金榜提名。随着隋朝灭亡,科举制并没有消失,唐朝继承了隋朝很多优秀的制度,当然科举制也在其中。后来武则天登基为帝,武则天考虑科举制度的深远影响,在702年开创了武举制度,第一名就是我们常说的武状元了。

也是从武则天时期武状元开始诞生的,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武状元是如何选拔的说起武举选拔或许大家通过艺术作品会有所了解,当年一部《武状元苏乞儿》可谓是火遍大江南北,想必现在也能记起里面的武状元选拔情节。当然历史之中的武举选拔并没有电影中那么夸张,但也差不多有很多相似之处,武举同样也要考试才学,只不过并没有文举要求那么高,只要掌握基本的知识就可以过关了。

在唐朝时武举考试内容有骑马、射箭(长垛、马射、步射、平射)、舞刀、开弓、翘关(负重行走),毕竟是要领兵冲锋陷阵的将领,能掌握一些高难度的技术,比如会使用当时先进的筒箭、机弩等,则会在考试中得到额外的青睐。除了以上考试科目以外,还要会基本的战略部署,最主要的是武状元之才必须身材魁梧,五官端正,长得丑估计很难成为武状元,毕竟古往今来颜值比较重要。

那么历史上有那么出名的武状元呢科举制度自产生至结束,从隋朝到清朝,共产生638个状元,其中武状元293人,唐朝时期武状元41名,宋朝时期74人,明朝时期51人,清朝109人,除此之外,金国有1人,张献忠政权1人,太平太国2人。文武状元数量上的差距致使武状元在历史上逊色了很多,但依然有很多武状元比较出名的。

历史上第一位武状元就是我们比较熟知的大唐名将郭子仪了,郭子仪经历7位皇帝并且深受各位帝王的重用,艺术作品醉打金枝就是讲述的郭子仪之子的故事。除了郭子仪以外还有马全、徐泰、员半千和张三甲等在历史上知名度比较高的武状元,有一个人知名度很高,可谓是文武双状元,奈何相貌丑陋无缘状元之名。这个人不用说想必大家也能猜出一二,不错,就是黄巢,黄巢可谓是文武双全,考文状元因为黄巢的相貌丑陋被皇帝拒之而名落孙山,后来黄巢武举依然名列前茅,还是因为相貌丑陋被拒,大怒之下而造反。

古代的武状元,实战能力是否很强?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其实电影《武状元苏乞儿》中的武举人考试,还是比较符合历史的。武举人的考试,最早从唐代开始。唐代尚武,武举人考试主要是考察本人的格斗能力,包括测试力量的举重,以及骑马、射箭、马上格斗等等。如果都符合要求,加上考生外形比较健壮,就可以提拔为军官。自然,唐代的武举人不是直接就能带兵打仗,还需要进入部队从底层军官做起,经过实战的磨练。

然而,既然你能够通过武举人的考试,身体素质肯定是适合做军人的,是做军官的好材料。宋代开始,武举人考试列入国家政策。虽然宋代重文轻武,但北方始终都存在辽国、金国、西夏等强敌,北宋中央禁军始终保持几十万规模,最低也有三十多万,对于军队还是比较重视的。武举人作为选拔军官的国家政策,也还是比较重视的。从宋代开始,武举人不仅仅要自己有一定的格斗能力,还重视对于兵法的掌握。

如果像苏察哈尔灿一样,虽然武功了得,但目不识丁,不能掌握诸如孙子兵法之内,是无法考取武举人的。自然,武人不可能有太多文化,只需要粗通文墨,达到私塾水平而已,同考秀才都不能相提并论到了靖康之耻以后,南宋退守半壁江山,武将就更为重要了。当时武举人的考试更是重要的国家政策,只要通过就可以立即成为低级军官,可以率领一个排的部队。

同时,武举人的职务也提高了,考试第一名直接授予正将,前三名都是副将,前五名也都有高军衔。自然,宋代的军衔和职务是分开的。也就是说,你即便是少将军衔,不见得就是师长、旅长,必须国家委任你带兵以后,你才有实际的军权,说不定只让你率领几百人的部队。即便如此,宋代武举人也算是比较牛逼了。后来的明代和宋代差不多。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武状元  历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