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是机器,相信我,他们在吃光自己所运输的粮食之前,是绝对不会饿死的。所以古代政府要供给三百里外的部队要准备什么呢?要准备辎重队十天的粮食+前线士兵的粮食。对吗?肯定不对啊,因为辎重队不会留在那里,你要给他们回来的粮食啊!所以,政府需要准备的是:辎重队二十天的粮食+给军队的粮食。随着战线的拉长,你会发现大部分的粮食不是给了军队,而是给了运输粮食的辎重队。

战线越长,消耗在路上的粮食越多。在秦始皇时期,有人做过统计,秦朝要供给长城前线的士兵,从中原地区运出三十石粮食,才能有一石送到长城下,那二十九石呢?全在路上被吃掉了。而汉武帝征西域的时候则更可怕,由于道路艰难,路途遥远。从长安出发的军粮,居然只有两百分之一到达敦煌前线,浪费比例极其惊人。所以,古代军队打仗,有条件的话尽量选择就地取粮(抢老百姓或者抢敌人),或者挖运河运粮(船运的效率高很多)。

你可以发现,古代的大规模战争,比如长平之战,淝水之战等,基本都符合以下两个条件之一:1.补给线非常短。2.有水运。淝水之战时,前秦军队有长江和淮河作为运输通道,通过水运运输粮食。而长平之战的战场离秦、赵两国的本土和农业区都非常近,补给线只有一二百里,这才让长平之战双方各自拥有几十万军队。而只要战场稍远,没有水运,古代的战争规模就会断崖式下跌,比如萨尔浒之战。

秦朝60万大军攻楚,2年要消耗30万吨粮食,怎样解决粮草问题?

古代打仗,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秦国可以用60万人灭亡楚国,与秦国良好的后勤保障有关。秦国拥有当时最大的一个财政收入即粮草征收来源。帮助秦国实现这一目标的人是商鞅。商鞅对秦人说,在生活中你只需要做两件事:耕田和打仗。只有拥有强大的农业才足够支撑规模越来越大的战争。就此,商鞅为秦国定制了一个延续上百年的国策:“耕战”。

其核心就是:富国强兵,而富国则必须重农。“商鞅把‘耕战’作为国家生存的根本和国家富强的基本手段”。自商鞅变法以来,这一政策“为秦国历代统治阶级所不懈恪守”。后来又攻占了蜀地,他们拥有关中平原和四川盆地两块粮食的主产区,土地肥沃,而且他们的生产力发达。生产力的提高,那么,秦国同样的粮食产量可以用更少的人来完成。

由此可以看出,秦国的粮草充足,远超关东诸国。秦国在打仗之时,为让粮食的运输更加通畅,秦朝制造了很多的四轮马车,并且严格控制着这些车子的质量。不光车子多,他们还创新了驾驶的方式,他们在驾车的时候,用皮带拴在马的胸肌处,这样的方式不容易造成马的窒息。同时除了车马之外,他们还修筑了很多的路,这也是保证粮食运输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各个县城内还有很多备用的马、牛等等。

古代打仗总是头疼粮草的数量问题,难道不打仗的时候那支部队就不消耗粮草了吗?

军队出现后,为解决军费开支、物资消耗,国家逐渐形成了专门的养兵机构,负责向军队提供装备、军需和财力。平时养兵,为减轻国家负担,有些国家往往采取中央政府供给、驻军就地补给与官兵通过军田进行自身补给相结合的方式,有时候还把一些兵员藏在民间。为减轻物力和财力的负担,军队适应驻防需要,驻地也较为固定。但是,当战事已起时,粮草为代表的和物资消耗会迅速增加,战时军队生活物资的补给问题会非常突出。

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相对于冷兵器等方面的消耗来说,人与战马为代表的动物在战争中的生活物资是易耗品,在物资补给中占比高、地位重要。冷兵器时代打仗,箭头等“火力”的消耗占比不大,像刀枪剑戟等大多冷兵器不需要“弹药”,主要靠人来运用发挥出杀伤力。而在冷兵器作战中,相对于粮草来说,兵器本身的消耗占比相对较低。

在这种情况下,粮草补给如果搞不好,就会打败仗。二是运输水平低下、运输时间缓慢会给粮草补给造成困难。古代的运输,不像现在有飞机、军舰、高铁、高速等立体性战略投送手段,主要造泥路,能有国家级的经过修整过的“驰道”就不得了了,从现代眼光看,基本都属于野战运输,道路等基础设施水平低。运输工具上,主要是人、动物和简单的手推车、人和动物拉的车子。

这种运输条件,运量少,费时长,消耗大。只到铁路出现后,大规模长途战略投送才形成。三是粮草的生产主要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季节等的变化也会极大地限制其产出、影响其周期。在漫长的农业经济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农业剩余价值不高,平衡战场需求与民生需求的关系经常是统治者头痛的事。加上粮草生产还要受到雨雪等的影响,有各种不确定因素对其形成制约。

这反过来更显粮草的战略经济价值。对于大兵团骑兵作战来说,粮草的消耗比以步兵、车兵为主的作战的补给要求更高。四是战争双方都努力打击对方的补给线,会给粮草补给带来更大的困难。《三国演义》中有许多断敌后路的战例,从一个侧面折射了古代打仗重视打后勤仗的特点。特别是粮草仓库重地,一旦被敌人烧毁,会严重影响战事走向。

五是战争双方都努力就地补给,因粮于敌,给占领地造成严重的经济破坏。粮草消耗大、补给难,官兵打仗时一方面注重控制己方的物资消耗,另一方面也会想方设法因粮于敌、就地补给。有时候,这种就地补给往往就变成就地抢劫。甚至到拿破仑战争时,还没能建立起现代的军事后勤补给体系,造成大规模抢劫行为经常发生。古代人认为“兵匪一家”,把兵患与匪患放在一起,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个问题。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文章TAG:攻城掠地  元气  隐忧  粮草  消耗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