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指责皇上“崇信道术”、“亲昵后宫”、“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国家已处于“吏贪将弱”,“民不聊生”的地步。其中有几句话直冲今上的肺管子:“嘉靖者,言家家皆净无资财用也”。这句话在民间流传,人人心知肚明,但官吏谁也不敢在朝堂上点明。海瑞则是官场中的另类,他敢于在奏疏里,让皇帝当面知道“民怨舆情”,皇帝有错国家才出现危象。

海瑞的胆识何来?他青年时即苦读《汉书》,崇尚汉代人汲黯的铮铮铁骨和刚直不阿的品格。入仕后他遇事师法汲黯,要做大明“鲠介之臣”。这个汲黯当年见到炙手可热的汉武帝宠臣田蚡与张汤时,一般朝官都跪叩请安,他却不行大礼,只施以拱手礼,足见气节。他死谏汉武帝时只要认准死理,而不顾及其他。常以先斩后奏的风格行事。如大灾之年,他开官仓赈济饥民,却敢拿自己的脑袋作抵押。

汉武帝以小过欲杀长安县令,汲黯站出来说:应该先杀我!帝王面前无戏言。这是何等的勇气!汉武帝多次要派汲黯做地方官,他坚辞不就,理由一条,给的官位太卑微,不足以做大事情。弄得武帝没办法,只得给他大官做。汉武帝所以未杀汲黯,除他所言之事多为民请命外,无私利可图,不贪为宝。正是这种刚正清廉品格,汉武帝当众臣说:“甚矣,汲黯之憨也!”他却接话茬云:“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且已在其位,纵爱身,奈辱朝廷何!”此话掷地有声,满朝堂的大臣听后各个汗颜。

“师法汲黯”,遂成为海瑞的官箴。再说嘉靖帝接到海瑞的奏疏大怒不已,将龙案拍得山响,连声骂道:“畜物,气煞吾也!”忙命左右“快去抓他,休使逃遁”!当值的太监黄锦钦佩海瑞的刚直,但不敢当面维护他,慢条斯理地回皇上道:“海大人上疏前买了一口棺材,和妻小也告别过了,现待罪于朝房,是不会跑的。”听了这话,朱厚熜龙颜沁汗,又读了一遍奏疏,叹息道:“这畜物欲当比干,陷朕于杀忠臣之过,可朕不是商纣王啊!”后又直喘粗气,还是要杀海瑞。

幸好有名望的大臣徐阶看出皇上的矛盾心理,言道:“陛下杀海瑞容易,岂不成全他要做比干的心愿?”嘉靖泄气了,杀也不是,放也不是,最后将海瑞关入锦衣卫牢中,他躲过一劫。三海瑞无论在何处为官,中堂上都悬挂“忠孝”二字,以示胸怀。初期人们以为他是摆样子,卖关子,后来才发现此公可是玩真格的。反对他的人都说,海公死忠无人可比,“其孝则憨”,到了祸福不分的地步。

试举一例证之。当年上疏骂嘉靖皇帝后,他认定非死不可。但熬到嘉靖四十五年(1566)冬天,皇上病死。狱吏备酒于牢房令他进饮,并告诉他“此非断魂酒,而是恭喜大人快出头了”!海瑞追问后,始知“今上驾鹤西天”,这本应该心中暗喜的大好消息,他却马上悲恸起来,将刚才吃进的酒饭全都呕出,并说“国丧之期,臣下饮酒,该死!该死”!接着捶胸顿足大哭不止。

第二天他还穿上麻衣丧服呼天喊地地哀鸣,搅得同监人犯摸不着头脑,其情景如丧考妣一般。可见历史展开过程中复杂人性的一个侧面,他虽然敢骂皇帝,却是为朱明江山社稷,骨子里还是死忠的,认定“君叫臣死,臣不能不死”是天经地义的。试想嘉靖帝若不是先他而亡,他作刀下鬼是迟早的事情。此时他不庆幸自己的活命机会,却痛惜皇上早逝了,其愚忠的心态常人是无法理解的。

海瑞的“孝”也是出名的,所以形成这种性格,与他的家世和特殊经历有直接关系。海瑞四岁丧父,其母谢氏盛年寡居,与少年海瑞相依为命,他视母亲为天使,保护神一般,自小对母亲说的事言听计从。母子俩最初在海南岛过着穷苦日子,靠祖上留下的十亩薄田维持生计。谢氏深知幼儿教育的重要,在蒙学阶段就让他读《孝经》《尚书》《中庸》等圣贤书,心灵深处牢固树立起儒家的道德观。

为了求学上进,谢氏可谓费尽心思,他不许少年海瑞玩耍嬉戏,“有戏谑,必严词诲之”。所以从小至成人,海瑞无幽默感,不善于交友,总是老气横秋,“言词有板眼”,是个老夫子的形象。在“母爱”的畸型培养熏陶下,他养成孤僻心理,和认死理的倔犟性格。海瑞一生结过三次婚,纳过二位妾。大夫人潘氏进海家后,勤劳肯干,性情也不错,但谢氏处处挑毛病,骂她是“女骡”转世,还唆使儿子续弦。

 3/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不良  尽忠  江湖  组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