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也非常厚爱这个儿子,为朱权配备的军事力量也是塞王中最好的,号称“带甲八万,革车六千”,连同骁勇善战的朵颜三卫骑兵也同属朱权麾下。 就藩这几年,朱权时常联合四哥朱棣共同展开军事行动,与四哥建立了深厚的感情。22岁这年,侄子朱允炆继位后,迅速连削五藩,全面反对朱元璋制定的封藩制度,接下来的矛头直指燕藩朱棣。

这一系列举动使宁王朱权对这个侄子的好感全无,对周、岷、齐、代、湘五王的下场感到心寒。他始终觉得父亲朱元璋制定的屏藩帝室的策略是对的。正是基于这样的想法,当四哥朱棣造反,朝廷担心周边藩王支持朱棣,明旨令辽王朱植、宁王朱权返京时,朱权决定抗旨不从。此举算是明确表达了反对朝廷削藩。正是这样的态度,让朱棣有了拉朱权入伙的想法。

朱棣起兵后,很快就解决了朝廷派出的第一任平叛主帅耿炳文,得知朝廷派出的第二任主帅是纸上谈兵的李景隆时,朱棣觉得可以放心大胆的去会会这个十七弟了。从北平到大宁必须要经过易守难攻的松亭关,攻打松亭关费时费力不算,还会惊动大宁守军。于是,朱棣果断决定从小路绕过松亭关,直接袭取大宁。 大宁的守军哪能想到,本该在北平应付朝廷征缴的朱棣会突然出现在大宁,全部被擒。

朱棣迅速控制了大宁局势,并派人通知松亭关守将陈亨等人,陈亨等人的家眷亲属都在大宁,得知大宁被袭,且又都曾经是朱棣老部下,便决定率部归降了。料理完这些,朱棣马上去见了朱权。朱权自从抗旨拒绝进京后,就被朝廷削了护卫,对大宁已经失去了控制权。在局势如此紧张的情况下,朱权免不了被朝廷监视,日子也不会好过。朱棣的到来,算是解救了朱权。

朱棣本以为朱权会跟他一起走,但是朱权拒绝了。他做藩王的使命是守护大明江山,不是一家人手足相残。他既不想协助朝廷,也不愿对抗朝廷,他只想把大明边境守护好。朱棣的如意算盘没成自然是不甘心的,大宁的兵将虽然与自己也有同袍之情,但毕竟一直追随着朱权,如果朱权不同意一起走,那么这八万兵马也不可能全部带走。 既然直接劝说没用,只能智取了。

接下来几天,朱棣绝口不提靖难之事,只拉着朱权叙说兄弟情谊,暗地里派人接触大宁军士,许诺拉拢。一切准备就绪,向朱权辞行。朱权很是惆怅,一直送到城外,四哥此去与朝廷作对,前途未卜,再见不知何时。哪知朱棣一把抓住朱权,要求朱权同行,朱权想要挣扎,就看到大宁城中火起。朱棣为了断了朱权的后路,烧了宁王府,把朱权的家眷全部带出来了。

事到如今,朱权才知道上了朱棣的当,别无选择。朱棣软硬兼施,当即许诺,事成之后,你我兄弟平分天下。被劫持下的许诺如何能当真!不过朱棣的表面工作做得很到位,军中一直与朱权平起平坐,礼遇备至。但是朱权也是很有个性的。他只是身不由己,不代表他就要积极参与造反。他要保持中立的态度,谁也不帮!靖难四年,大大小小诸多战役中,并没有朱权的身影,朱权在军中只负责一些文书工作,似乎并不关心战争结果。

对于未来朱权想得很明白,这场战争如果是朝廷胜了,那么他是被四哥劫持的,可能会免于一死,应该会被圈禁在某个地方。如果是朱棣赢了,以朱棣的野心和手段,也不会放心自己重掌兵权。左右大宁是回不去了,保卫大明江山的使命也结束了。好在朱权从小兴趣爱好及其广泛,以后的日子可以寄情山水,逍遥似神仙了。在朱棣军中,朱权闲着没事便开始写书。

一本是关于历史方面的书,叫做《汉唐秘史》,是父亲朱元璋在世时交给他的任务。还有一本叫《原始秘书》,是关于宋元时期人们日常生活的科普介绍。 这两本书早就开笔了,只是就藩期间忙于边境军事防御任务,一直无暇顾及。现在终于可以完成了。这只能算是朱权下半生生活主旋律的前奏。朱棣登基后,将朱权改封到了南昌。于是,朱权在南昌开启丰富多彩的新生活。

著书立说、习医制药、鼓琴弄笛、书法绘画、DIY香炉瓦砚、赏歌听曲、栽花品茗、游艺骑射、养鹤饲龟,集所有文人雅士爱好于一身,并在多个领域取得了不错的成就。 朱权虽然有家国天下的大志向,但也一直谨慎本分,进退有度。朝廷需要他时他义不容辞,朝廷不需要他时,他也能韬光养晦,成就小志。亦不负此生。正统十三年,朱权善终,享年71岁,加谥号为宁献王。

历史上的诸葛亮真的有那么神吗?真实的他到底是怎样的?罗贯中为什么要神话诸葛亮?

感谢邀请,首先,得说下诸葛亮是由罗贯中先生的《三国通俗演义》推上神坛的,历史上的诸葛亮没有那么神,他不是那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无所不能的“神人”,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缺点、有优点的聪明人。我们看待诸葛亮,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去看,这样才不失公平、公正。一、正史记载中的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请其出山,诸葛亮提出著名的三分天下的“隆中对”,帮助刘备占荆州,取两川,占汉中,夺益州,使刘备从一无所有到占据川蜀割据一方。

刘备死后,辅佐幼主,平定南蛮,五伐曹魏,稳定朝廷,使蜀地人民安居乐业,得到蜀地老百姓的爱戴和朝廷官员的敬佩。诸葛亮有真才实学,治国理政安邦样样精通,有管仲、乐毅的才华。这方面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释,并没有夸张的写法,而是就事论事。二、《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罗贯中先生依据民间的故事、平话、小说等题材,在《三国演义》中夸大了诸葛亮,把诸葛亮塑造成一个“无所不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神人、奇才”。

“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空城计”“舌战群儒”等等事迹,为了突出诸葛亮的智谋天下无双,贬低了他人如周瑜、司马懿、曹真等人,加上配上众多的感情戏,让我们深深的被诸葛亮所折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了诸葛亮一生的写照,确实为了成功塑造诸葛亮本人艺术的效果,罗贯中确实夸张了一些。

那么,罗贯中先生为何花如此多文笔与篇幅取去给我们塑造诸葛亮的伟大光辉形象呢,这就要结合罗贯中本人的一些经历来看了。罗先生生于元朝暴政末年,群雄并起,曾事主张士诚,是一位“有志图王者”,后张士诚败于朱元璋,罗先生发奋著书,以小说来抒发自己“图王”霸业的胸襟和想法。我们从罗的经历可以看出,他与诸葛亮一样身处乱世,想以自身才学,实现抱负,但事与愿违。

故从小说里极力渲染诸葛亮的多智多谋,从而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我觉得罗先生神话诸葛亮,其实是想神话像诸葛亮一样有治国安邦之才的文人,比如他自己,加上诸葛亮本人也的确有真才实学,所以诸葛亮就被罗贯中先生选中,把诸葛亮塑造成今天我们所认知的大智慧的化身,以及后世文人鼎立膜拜的千古一相的形象。参考文献《三国志》《三国演义》。

 12/12   首页 上一页 10 11 12 下一页

文章TAG:残页  蜀王  兵书  成都市  四川省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