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赵匡胤在发动陈桥兵变,夺取皇位后,扭转了五代十国以来重武轻文的社会风气,结束了频繁的政权更迭,开创了大宋三百年的江山。那么,赵匡胤重文抑武的国策,利弊如何衡量呢?一好处是维持了政权稳定五代十国时期,政权更易频繁,究其原因就是武将权力太大,军队被武将掌控,朝廷被架空,犯上作乱成为常态。宋朝建立后,赵匡胤搞了一出杯酒释兵权的戏码,在宴会上恩威并施,将石守信、高怀德那些将领手中的兵权收归中央,至于那些将领嘛,长年征战,劳苦功高,都打发回家做一个富家翁了。

光收归兵权还不行,为了从根本上削减武将权力,赵匡胤还从制度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第一就是将调兵权与领兵权分离,设立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枢密院,枢密院与三衙相互制约,三衙虽然掌握禁军,但却无调兵和发兵的权力,枢密院有发兵、调兵之权,而不能直接掌握军队。除了将调兵权、领兵权分离外,赵匡胤还对军队进行了改革。以往朝代都是边军战斗力强,禁军由于长年居于京城,战斗力下降,所以每当有骄兵悍将犯上作乱,禁军都难以抵挡。

赵匡胤为了改变这种内弱外强的局面,在中央和地方上分别设立禁军和厢军,厢军就是经过选拔后淘汰下来的老弱病残,不加训练,只充劳役,这样一来,皇帝将精锐力量牢牢的掌握在自己手中了。但是光这样赵匡胤还觉得不放心,禁军虽然是自己掌握的,但谁也保不准他们就不会谋反,毕竟自己就是典型的反面例子。对于这个问题,老赵可想了好久,最后终于想通了,当初自己是被属下按着穿上龙袍,被强行扶上皇位的(当然赵匡胤对外是这么说的),这些人都是常年跟着我的弟兄,他们知道,我当了皇上,他们的也都会飞黄腾达。

那怎么破解呢,方法就是军队定期调动,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局面,这样将军在军队中没有自己的心腹,士兵也不会成为将领的家军,减少了造反的几率。二坏处是军队战斗力大幅下降,军人的社会地位跌至底层,汉民族失去了尚武精神赵匡胤的这通操作,虽然稳固了皇位,但也使得军队的战斗力直线下降。试想,一支部队里面,士兵由于经常调来调去,相互都不熟悉,作战时怎么敢放心的把后背交给战友。

将领也是换来换去,今天是个姓张的,明天来个姓赵的,那些老兵油子肯定处处不服管束。更有甚者,后来干脆改由文人领兵,纵北宋一朝,名将寥寥无几,拿得出手的也就中期的狄青,宰相范仲淹就是文人领兵的典型例子,不过好在北宋的这帮文人能力都挺强,文武双全,打仗也是打的有声有色。(出将入相的猛人范仲淹)古代造反大都是由流民引起,这些失去了田地的老百姓,通常是造反的主力。

为了将造反的苗头扼杀在摇篮里,北宋想了个办法,将那些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混混、乞丐、流民,全部都收编进军队,政府拿钱养着,不让他们去生事。这就是北宋的顽疾之一--冗兵冗员,军队数量虽然多,但是打起仗来都是战五渣。这也使得军人的社会地位直线下降,这也可以理解,军队里都是地痞无赖这样的货色,老百姓能有好感吗。

汉唐时期,政府征兵优先征收“良家子”,所以那时候的军人还是享有很高的荣誉的,后来随着军人的地位下降,甚至出现了“好男不当兵”这样的话,人人皆以读书入仕为荣,再不济当个贩夫走卒,也比当兵强,这足以见军人的社会地位之低下。在一个鄙视军人的社会中,军队的战斗力也可想而知。简而言之,赵匡胤重文抑武的国策,弊大于利。

朱棣抢了宁王8万精锐兵马,承诺事成平分天下,最后宁王下场如何?

宁王朱权并没有相信朱棣“平分天下”的鬼话,在朱棣没有攻入南京时,他就已经为自己的未来做好了打算。宁王朱权,是朱元璋的第十七子。身为朱元璋的儿子,与生俱来的使命就是屏藩帝室。从小朱权就与一众兄弟们学习文韬武略,为将来就藩做准备。受父亲朱元璋的影响,手足兄弟共同守卫大明江山的思想,在朱权的脑海里扎下了根。

天资聪慧的朱权很快就在一众兄弟中脱颖而出,引起朱元璋的注意和青睐。于是,14岁时,朱元璋为朱权选择了大宁这块封地。大宁是比北平,比长城还要再往北的地方,直抵蒙元边境,是抵御蒙元入侵的最前沿。这无疑是对朱权最好的肯定。青春的荷尔蒙是按捺不住的,16岁的朱权迫不及待的前往封地就藩了,是当时边塞藩王中年龄最小的一个。

 11/12   首页 上一页 9 10 11 12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残页  蜀王  兵书  成都市  四川省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