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毅的这一战略部署,曾遭到谋士剧辛的反对。剧辛认为,齐国大,燕国小,燕军应该乘势攻取齐国边邑以壮大发展自己,作长久之计,而不宜举兵深入,进行冒险。乐毅则认为,燕军必须乘胜前进,攻占齐都,否则便会贻误战机,葬送胜利。于是他拒绝了剧辛的意见。指挥燕军实施战略追击,攻克临淄。从而摧毁了齐军的指挥中枢。 攻克临淄后,乐毅根据战局的发展,进一步制定了征服齐国的作战计划。

具体措施是,及时分兵五路攻取,平定整个齐地。其中左军东渡胶水,克胶东、东莱;右军沿黄河和济水,向西克阿城、鄄城;前军沿泰山东麓直到黄海,取琅*;后军沿着临淄东北的海岸,占领千乘;中军则镇守齐都临淄,策应各路。五路大军的行动进展顺利,在短短半年的时间里,连下齐国70余城,使齐国几乎濒临于亡国的边缘。至此,燕军的战略目标基本上得以达到,乐毅作为一代名将亦名闻遐迩、威震敌胆了。

  特 点:精通兵法,审时度势。  结 局:受田单反间计,离燕去赵,死于赵国。  点 评:举天下之军攻齐,千秋功业功败垂成。  排名 第9名 廉颇  简 述:廉颇(前327—243年),山东德州陵县人。仕赵,拜为国相,受封平信君。战国时期赵国杰出的军事家、统帅。  因为一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这个名字成了中国古代老将军的代名词。

  廉颇在战史上最有名的战例,应该是与乐乘在“鄗代之战”中率20万赵军大败60万燕军,成为中国古代战争中以少胜多的著名案例。不过《史记》中的廉颇故事,最有名的是两件事:一是与蔺相如的“将相和”,此事家喻户晓,被传为佳话;二是年老被赵王弃用。  年老的廉颇住在魏国,赵王数困于秦兵,思再得廉颇,令使者赴魏,看廉颇可用否。

赵使者见廉颇,廉颇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谁知廉颇的仇人郭开听说赵王欲起用廉颇,“多与使者金,令毁之”。于是这使者还报赵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说他一会儿上了三次厕所。赵王一听,哪里还敢用这老儿?  楚国听说廉颇在魏国,就暗中派人迎接他入楚。廉颇担任楚将后,没有建立什么功劳。

他说:“我思用赵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流露出对祖国乡亲的眷恋之情。但赵国终究未能重新启用他,致使这位为赵国做出过重大贡献的一代名将,抑郁不乐,最终死在楚国的寿春(今安徽省寿县)。  代表作:率军攻齐:取昔阳(今河北晋州西北),威震东方。鄗代之战:大败燕军主力,阵斩栗腹,长驱500里,进围燕国都城蓟,逼燕割15城给赵。

  特 点:老而弥坚,攻守兼备。  结 局:郁郁不得志,死于寿春。  点 评: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壮志未酬千古遗恨。  排名 第10名 赵奢  简 述:赵奢(生卒年不详),号马服君(汉族“马”姓起源),战国时期赵国人,与赵王室同宗,受封国尉。战国后期赵国杰出的军事家、统帅。  赵奢,赵国人,与赵王室同宗,当届贵族。

战国后期赵国名将。受封国尉  赵奢作为良将,有着高尚的赵奢品格。他不循私情,“受分之日,不问家事,”其子赵括少学兵法,言兵事,聪明强识,自认为“天下莫能当”。但仅记书本,并无实践。赵奢以此“不谓善”,他忧虑地对妻于说;‘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而已;若必将之,被赵者必摄也。”  这种认识和忧虑,不是常人所能具备的,而他的忧虑,果被子其言中,赵括所率的赵军在长平之战中被秦将白起全歼。

赵奢与士卒感情极深,如其夫人所言:“身所食饮而进者十数,所友者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与军吏士大夫。”因此,战士皆愿为之效命。在作战中,他执法如山,赏罚分明,再加上用兵如神,因此,带出了一支所向披靡的劲旅。曹操曾说:“苦者赵奢、窦婴为将也,受财千金,一朝散之,故能济成大功,永世流声。吾读其文,未尝不慕其为人也。

”可见其对后世影响之深。   赵奢有丰富的军事思想。从阏与之战中“告之不被,示之不能”、“能为敌司命”、“反客为主”、“居高临下”等战略战术来看,他显然吸取了孙武、孙膑的军事思想。从他于孝成王二年(前264年)与田单论兵法来看他重视对战争形势和特点的研究,最后使田单折服地说:“单不至也。”说明他有较高的军事造诣。

 9/12   首页 上一页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残页  蜀王  兵书  成都市  四川省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