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且,大赦建文遗臣,给还田地。还给方孝孺正了名,称呼其为“忠臣”。但也不好太驳老爹朱棣的面子,用的理由是:方孝孺辈皆忠臣,宜有传。不书则何以示劝?意思是,之所以要给方孝孺等正名并立传是为了警诫后人。免得后世子孙再犯同样的错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仁宗朱高炽这一改口。朱棣亲自选的“好太孙”,明宣宗朱瞻基就好办了。

朱瞻基主政期间修撰的《太宗实录》,就把朱允炆的称呼改为了:“建文君”。这样,在官修史上,朱允炆算是恢复了身份。但是年号还是没有,实录更是别想,宣宗的步子不敢迈得这么大。毕竟,涉及朱棣是否得位不正的问题。所以,从正德年间开始,民间所修的私史,对建文期间的事情才开始慢慢地有了记载。对建文帝的去向,也就有了多种说法。

当然,最盛行的就是建文帝化妆成僧人逃跑。以至于正统五年,也就是明英宗朱祁镇在位期间,竟然有个叫杨行祥的人打扮成高僧的样子冒充建文帝。可见,建文剃发为僧一说,在民间至为盛行。而明神宗万历皇帝继位之初给建文帝诸臣正名的诏书则更引发了各种说法。万历继位的第二个月,上谕:革除间被罪诸臣,忠于所事,甘蹈刑戮,有死无二,皆我太祖高皇帝所储养忠臣义士。

这下子不得了,万历一松口,《万历野获编》所记载的《传信录》竟然有了明宣宗朱瞻基是朱允炆的儿子这样的说法。民间野史的说法繁杂的由来,正是由于万历年间彻底放宽了对建文帝诸事的限制。万历二十三年,万历皇帝直接下诏:恢复建文年间的年号,但是建文帝的事,不单独列本纪,而是附在朱元璋本纪的后面。解决朱棣子孙朱棣得位不正心结的人,是万历年间的礼科给事中杨天民。

他在奏折中是这样说的:成祖之嗣服也以戡乱,建文之出亡也以逊国。《明神宗实录》就是说,成祖靖难师出有名,而建文帝是觉得自己确实干不了大明的明君,所以“逊让”了。这把钥匙终于打开了朱棣身上的那道锁。杨天民的奏折,同时也说明了明朝的官修史,在万历年间,已经不避讳谈到建文帝当年生死未知,“出亡”也是一种可能。

秦始皇一生中有没有杀过他的功臣?

谢谢邀请!秦始皇一生中没有杀过功臣。秦朝的建立,文臣功劳最大的要数李斯,武将功劳最大的要数王翦、王贲父子。李斯辅佐秦始皇,推行法治,奠定统一天下的思想基础,建议秦始皇推行郡县制,统一货币、度量衡,这些都是不朽的功勋。秦始皇让他坐上了丞相的位子,真乃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至于他没能善终,那时他自己的事。为了保住丞相的位子,和二世赵高密谋,篡改遗诏,上了赵高的当,结果被腰斩惨死,这个结局不是秦始皇事。

王翦、王贲父子,为秦朝统一天下,战功赫赫,六个国家,被他父子灭掉五个,王翦灭掉了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所有的军事力量,王贲灭掉了黄河流域及北方的所有军事力量,真乃是功高盖主,秦始皇封王翦为武成侯,拜为太师、儿子王贲,被封为通武侯、大将军。然而王翦父子没有躺在功劳簿上贪图享受,也没依仗高官指手画脚,而是功成身退,做一般的平民去了,终了一生。

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文物至今未找到?

看到题目,我脑海中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传国玉玺。传国玉玺,乃始皇帝命令丞相李斯,用和氏璧雕刻而成,成为后世正统皇帝的印证。据说,传国玉玺,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刻着八个字,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秦以后,传国玉玺被奉为国之重器,天子象征,得之则受命于天,失之则气数已尽。所以,可以说,传国玉玺见证了历朝的兴衰。

秦亡时,子婴将玉玺奉上,汉高祖刘邦获得;西汉末年,王莽篡权,遣其堂弟王舜来索取玉玺,太后大怒,以玉玺击之,玉玺从此破损一角,王莽让人用黄金补了缺。王莽兵败,玉玺数次易主,最后到了刘秀手里,东汉兴起。东汉末年,宦官专权,袁绍入宫杀宦官,段珪携灵帝出逃,玉玺丢失。到献帝时,董卓作乱,孙坚率军进洛阳,获得了传国玉玺,将其藏于妻子吴氏处。

孙坚身死,玉玺归袁术所有,袁术称帝不久也死了,荆州刺史徐璆找到玉玺,献往许都,玉玺复归汉室。汉献帝禅让皇位给曹丕,命人在玉玺肩部增刻“大魏受汉传国玺”,以证明自己非“篡汉”。司马氏窜魏称帝,传国玉玺归晋。晋怀帝司马炽被前赵刘聪俘虏,玉玺归前赵。后赵石勒灭前赵,玉玺由其所有,增刻“天命石氏”。冉魏建立,玉玺归冉魏。

 3/7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诡船  谜案  艾米克  内附  攻略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