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书》也记载了魏受汉禅,派使者向献帝皇后曹节索要玺绶。曹节一样舍不得交出来,最后无奈之下,将玺抛在轩下。有人就以此说传国玉玺是曹节摔坏的,其实这不太可能。豹眼认为,使者讨要的恐怕是皇后的玺绶,并非皇帝的传国玉玺。总之,故事太多,难以一一说清。据此看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都有玉玺,相对而言,魏国这个玉玺更有权威性,貌似是正宗的。

吴国之玉玺在此多说一下关于孙吴所持玉玺的事情。裴松之为《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作注,引用了大量的史料,介绍传国玉玺之事。虞喜志林曰:天子六璽者,文曰「皇帝之璽」、「皇帝行璽」、「皇帝信璽」、「天子之璽」、「天子行璽」、「天子信璽」。此六璽所封事異,故文字不同。獻帝起注云「從河上還,得六玉璽於閣上」,此之謂也。

傳國璽者,乃漢高祖所佩秦皇帝璽,世世傳受,號曰傳國璽。案傳國璽不在六璽之數,安得總其說乎?應氏漢官、皇甫世紀,其論六璽,文義皆符。漢宮傳國璽,文曰「受命于天,既壽且康」。「且康」「永昌」,二字為錯,未知兩家何者為得。《虞喜志林》记载:天子有六玺,传国玉玺是汉高祖刘邦所佩戴的秦皇帝的玺,世世传受,不在这六玺之内。

《应氏汉官》、《皇甫世纪》都论述过天子六玺。但是,汉宫传国玉玺,其文曰“受命于天,既寿且康”。与秦朝“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有二字不同。这就对刘邦当年接受秦朝传国玉玺一事,提出了异议。八个字错了两个,还能是一回事儿吗?裴松之引用了这些史料,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臣松之以為孫堅於興義之中最有忠烈之稱,若得漢神器而潛匿不言,此為陰懷異志,豈所謂忠臣者乎?吳史欲以為國華,而不知損堅之令德。

如其果然,以傳子孫,縱非六璽之數,要非常人所畜,孫皓之降,亦不得但送六璽,而寶藏傳國也。受命于天,奚取於歸命之堂,若如喜言,則此璽今尚在孫門。匹夫懷璧,猶曰有罪,而況斯物哉!裴松之的意思是,孙坚素以忠烈著称,他要是得到传国玉玺的话,不可能隐而不言,否则就是心怀异志。吴史把这看作是国家荣耀的事,其实是有损孙坚的德行。

从这些史料记载来看,最要命的就是两点:第一,裴松之认为孙坚不可能得到过这个玉玺,否则他会上交朝廷。第二,汉传玉玺其文不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与传说中的秦传国玉玺差了二字。再说,孙坚命人在井中打捞上来一具宫女尸体,脖子上挂着这个传国玉玺。这么重要的物件,岂能交给一个宫女保管?这可是命根子哦。以此推论,刘邦最初得到的很可能就不是秦始皇当年命李斯篆文、孙寿篆刻的那个石头疙瘩。

那么,汉朝受命于天,岂非扯淡?孙坚没有得到传国玉玺,袁术从孙氏那里弄来的玉玺算个屁玩意哦?徐璆把袁术的传国玉玺交还汉献帝,岂不也是儿戏?如果有假,汉献帝焉能不知?汉献帝禅让,把这个假的石头疙瘩送给曹丕,岂不也很荒唐?虞喜还说吴国末帝孙皓归降西晋,上交六玺。裴松之对此质疑,认为传国玉玺并不在六玺之内,难不成此玺仍在孙氏一门?这东西可不是百姓随便收藏的,孙皓真有传国玉玺决不能说留下就留下。

传国玉玺是怎么出现的,后来到了哪里?

完璧归赵的历史故事我们都听过,讲的战国时期指蔺相如将完美无瑕的和氏璧,完好地从秦国带回赵国,直到60多年后,秦王赢政攻破邯郸,终于得到了几代秦王梦寐以求的和氏璧,赢政称始皇帝时,为彰显自己先无古人的伟大,制作了一系列的国之大器,其中就有这块和氏璧。图为秦始皇传国玉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字样。当年使用和氏璧为原材料,请咸阳顶级玉工孙寿刻制,丞相李斯书写玺文,制作了一块象征无上权威的玉玺,也是秦始皇发号施令的凭证,15年后秦灭亡,秦王子婴将玉玺献给刘邦,无上权威的象征被刘邦继承下来,并成为了“天命在朕躬”的正宗皇帝,从此这块玉玺成为了天命的象征。

宋徽宗玉玺曾于2004年在广州展出过,现收藏于台湾民间。得到了这块玉玺就继承了天命,有了改朝换代的权利,于是玉玺逐渐被神化,被人称为“传国玉玺”,在封建社会想称帝必须要获得这块“传国玉玺”,如果没有得到这块宝贝,就算称帝也是个冒牌货,被称为“白板天子”,有关传国玉玺的脉络从秦汉到唐末五代都很清晰,最后在五代十国烽火遍野的兵荒马乱中,传国玉玺消失了。

 6/7   首页 上一页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和氏璧  乱世  之谜  下落  三国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