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丙戌,颉利献马三千匹、羊万口。(《旧唐书》)李世民和颉力可汗见了两次面,第一次在8月28日,第二次是8月30日,和平盟约签订,交接物资,然后颉力可汗撤军。至于颉力可汗所给的3000匹战马和10000只羊,李世民并没有接受,而是让颉力可汗将俘虏的民众放还。颉利献马三千匹、羊万头,帝不纳,诏归所俘于我。

(《新唐书》)这里明显的是春秋笔法,颉力可汗掳掠唐朝的边境很多次,这么好心献给唐朝这些东西。这次渭水之盟能够顺利达成,李世民只率领六骑到渭水的便桥同颉力可汗对话,一下子镇住了突厥君臣上下,疑兵布设也非常成功,让东突厥不知道唐朝的军事势力,从而不敢贸然进攻。此外东突厥进军长安无非是为了钱财,只要满足了东突厥财物需求,自然就会率军退去,不打没有把握的战争。

二、称臣?此外让唐太宗李世民最感到耻辱的应该是向东突厥称臣,这事应该也不是李世民双方订立的盟约,而是李渊。当年唐朝尚未建立之时,群雄四起,为了稳固自己的势力范围,很多起义割据势力都向东突厥的始力毕可汗称臣了,有刘武周、梁师都、窦建德、王世充、李轨、郭子和等,记载如下:隋大业之乱,始毕可汗咄吉嗣立,华人多往依之,契丹、室韦、吐谷浑、高昌皆役属,窦建德、薛举、刘武周、梁师都、李轨、王世充等倔起虎视,悉臣尊之。

控弦且百万,戎狄炽强,古未有也。(《新唐书》)东突厥在隋朝末年势力庞大,有号称百万的军队,北方少数民族臣服,中原的各个割据势力也向东突厥称臣。李渊的发家之地在太原,他也安排刘文静同突厥和谈。北方这么多割据势力和少数民族都臣服突厥了,难道李渊例外,况且太原距离东突厥的势力范围这么近。由此可以推断,李渊当时口头上和突厥达成了和议,至于是否臣属有待推敲,李渊臣属突厥的可能性非常大,目的是保持太原地区的安定,为争霸天下打下基础,是权宜之计。

有鉴于后来唐朝影响力非常大,这里采用的是春秋笔法,遮掩了真实的历史。李世民战功显赫,刚刚登上帝位就被东突厥颉力可汗逼迫之下签订了渭水之盟,这是典型的城下之盟,被人打到了都城下签订的,况且可能赔偿了不少的财物,这就是李世民感到最耻辱的地方。东突厥的灭亡。其实东突厥没有在渭水发动对唐朝的战争,其内部不和也已经暴露出来,当时的颉力可汗的反对派已经出现了。

627年,原来臣服于突厥的薛延陀部、回鹘部等反叛东突厥,唐朝立马抓住时机,封薛延陀为可汗。东突厥的突利可汗(始力毕可汗的儿子)率军镇压反叛的部落,遭遇惨败,被颉力可汗囚禁,囚禁了很长时间才释放他。突利可汗和颉力可汗的部族之间产生分裂,颉力可汗在兵力衰落之时要求自己的侄子突利可汗提供兵源,叔侄二人反目成仇,互相攻杀。

突利可汗很早之前就和李世民有过联系,在颉力可汗的攻击下,突利可汗率众内附唐朝。李世民封突利可汗官职,记载如下:(628年)突利至,礼见良厚,辍膳以赐之,拜右卫大将军,封北平郡王,食户七百。(《新唐书》)东突厥的颉力可汗先是薛延陀、回鹘等反叛自立,然后内部突利可汗依附唐朝,势力大减。629年的秋天,李世民派李靖为统军大将,领兵10万,部将柴绍、薛万彻、李勣,全面进攻颉力可汗。

李泌一手构建的反吐蕃联盟,对唐朝的战争形势有哪些影响?

755年(天宝十四年)爆发的安史之乱,将唐朝历史拦腰斩为两段。这两部分的差距之大,几乎可以当成是两个朝代看。初唐、盛唐时期,唐蕃的战争格局总体上处于僵持阶段,虽曾有大非川、青海之败,但随着玄宗朝国力鼎盛,已逐渐在河西九曲、西域占据上风。“渔阳颦鼓动地来”后,内有藩镇割据,外有敌国寇边,唐朝在内外交困的局面下蹒跚而行。

虽然此后“天子九逃、国都六陷”,但唐朝却是中原王朝中少有的,韧性十足的帝国。在最危急的时刻,名臣名将层出不穷。内有第五琦、刘晏、杨炎、杜佑、陆贽这样的改革家主政,外有李晟、浑瑊、马燧、段秀实、李元谅、韦皋嗜血搏命,东挡西杀。硬生生,将一个国破山河在的唐朝又撑了150余年。而在这些名臣之中,李泌是最耀眼的一个。

他一手构建的贞元之盟(也可称为“困蕃之策”),是中唐对外政策的基石,为中晚唐对吐蕃的战略指明了方向。之前,两篇(《从小狐狸到老江湖,李泌的长安十二时辰》、《最顶级的战略家,用一招为唐朝续命百年》),我们分别讲述了李泌历经四朝的一生,以及他构建贞元之盟的曲折经历。但上述两篇还是以讲故事为主,今天这篇则完全是策论。

 3/8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大唐  联盟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