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阻力太大,戚继光也就给明穆宗小心翼翼上奏折,想修改自己的练兵军备计划,没想到就是奏疏里的几句话,就让明穆宗看出了问题,直接回复一句“如有造言阻挠者,奏闻重治”——你该怎么干怎么干,有敢给你捣蛋的,朕治他!以这个意义说,“玩过头”虽然是明穆宗的缺点,但这番“抓大放小”的操作,以及“不耽误事”却是亮点。

如此表现,也正如《明实录》对他的评语:引大体,不烦苛,无为自化,好静自正。而要以“不耽误事”为标准,同样“会玩”的,就是开启明朝皇帝“不上朝模式”的明宪宗朱见深。这位天子在位二十三年,大多数时间也是蜗居深宫。由于他宠信太监遭人诟病,还成了《龙门客栈》等武打片的“背景人物”。但他真这么昏?不妨看看他“私生活”都干啥,众所周知的就是他崇信佛道,一直求长生。

而叫明朝中期以后诸多艺术家们服气的,却是他的书画造诣。 “蜗居”的二十多年里,明宪宗一直醉心于书画创作,其创作造诣更是奇高。代表作《一团和气图》公认是中国美术史上的不朽精品。明朝万历年间学者顾起元,一次偶然看到明宪宗绘制的韩愈,竟当场惊呼“真天人也”。单以书画艺术论,明宪宗至少在明清诸帝里,算是独占鳌头。

但如果“只会画画不会治国”,明宪宗充其量也就是宋徽宗这样的人物。但他比宋徽宗强的正在此处。他在位时期,虽然自己成天“歇班”,可他提拔的人才,比如吊打鞑靼的王越余子俊,治理地方的王恕,都是一等一的人才,所以才有了“主昏于上,臣奋于下”的奇特模式。而且明代历史上重要的漕运改革和商税改革,也都是在明宪宗时期完成,成功充实了国库。

尤其重要的是,他在位时期,也是明朝自然灾害的高发期,甚至经历过明末大灾荒的学者们都认为,论自然灾害的烈度,还是明宪宗时期更严重。但就是在这样的困境里,“不上朝”的他却做出正确应对,明朝累计减免民间田赋三百多万石,且国民经济没崩,老百姓生活“幸斯小康”,顺风顺水度过了灾难。足见这位“懒帝王”的厉害。其实,私生活健康不健康是一回事,用对人,做正确的事才最重要。

为什么赵匡胤陈桥兵变可以成功,他到底是如何布局的?

很荣幸跟大家探讨这一问题!陈桥兵变,发生于公元960年,是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取代后周、建立新的政权,在陈桥驿(今河南封丘县东南)发动的军事政变。有人说,在整个兵变的过程中,赵匡胤是被迫“黄袍加身”,事先并不知情,许多难解之谜也使此事成了千秋疑案,后人众说纷纭。个人认为,陈桥兵变既是后周大厦将倾时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更是赵匡胤自导自演的一幕活剧。

1.赵匡胤的性格、能力和眼光,使他一步步成长为后周禁军实权派将领。广结英豪,投入柴荣门下。公元927年,赵匡胤出生于洛阳,他的父亲赵弘殷先后任后唐飞捷节度使、护圣都指挥使,后周龙捷左厢都指挥使、岳州团练使,赵弘殷虽然没有太显著的功绩,但是给他的儿子赵匡胤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公元948年,22岁的赵匡胤报名参军,成为后周太祖郭威的部下。

他的情商非常高,经常与郭威麾下的年轻将领称兄道弟,同石守信、杨光义、刘守忠、王审琦等十人结为异性兄弟,史称“义社十兄弟”。军队将士对他都很欣赏,凭借着出色的才干,他进入了将来的皇位继承人柴荣的门下,后来当了个开封府马直军使的官。因功擢升,重整殿前司。公元954年,柴荣即位,赵匡胤在禁军中任职,不久后参加了高平之战,侍卫司将领何徽、樊爱能等人的临阵脱逃,为赵匡胤提供了绝佳的立功机会,他奋勇当前,帮助柴荣击退了敌人,战后被擢升为殿前都虞侯。

殿前司和六军、侍卫司一样,都是后周禁军的部门,而此时六军的地位已经大不如前。侍卫司是三个部门中最强的,柴荣为了防止其兵变,命令赵匡胤整顿和扩充殿前司诸班,作为自己的亲信部队。在赵匡胤数年的精心打磨下,殿前司实力已经和侍卫司相当,他在部队中的威信也树立起来了。担任殿前都点检。公元959年,柴荣讨伐契丹过程中,生了重病,当他返回开封时,有人呈给他一块写着“点检做天子”的木牌。

皇帝对这种事情,历来都是宁可信其有的,于是罢免了当时的殿前都点检张永德,让赵匡胤代替。从此,赵匡胤成为后周禁军中除了李重进、韩通之外的实权派将领。2.联合顾命大臣范质,将李重进外调扬州,扫清了兵变的障碍。李重进是兵变的最大障碍。李重进可不简单,他是后周太祖郭威的外甥、死党,在后周代后汉的过程中立下过汗马功劳,从内殿直都知、大内都点检、权侍卫马步军都军头到殿前都指挥使,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直到最后成为禁军最有实权的马步军都指挥使。

 2/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莽荒纪  露底  手游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