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争霸局面随之出现。想当初,楚灵王之所以能够在中原争霸的道路上力压晋国,节节进取,很大程度上受惠于楚国的政治体制:王权独大,如臂指使。黄忠率军冲杀,金鼓振天,杀声动谷,遂将夏侯渊斩杀。春秋历史上,诸侯争霸不断,霸主层出不穷,霸权屡次迭兴。

春秋时期的霸主是如何出现的?

春秋历史上,诸侯争霸不断,霸主层出不穷,霸权屡次迭兴。究其原因:1.自郑武公一箭射掉周天子威严后,天子自顾不暇,周王室的凝聚力、号召力急剧下降。周天子再不能像以往那样对诸侯颐指气使、作威作福。2.在周王室衰落的同时,一些诸侯国强大起来。“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依靠武力并凭借着仁义之道的诸侯可以成为霸主,这样的霸主必定产生于大国。

春秋霸主的情况确乎如此,每一位霸主都毫无例外地是以其强盛国力为后盾的。3.为了夺取更多的土地、财产和人口,争当左右天下、支配别国的霸主,几个大的诸侯之间,展开了长期的争霸战争。春秋争霸局面随之出现。自古以来对春秋时哪些诸侯国可以称为霸主并无定论,有五霸之说,具体哪五国也有争议;其原因在于后世对于“霸”的标准理解不一致。

一般采用《史记》说法: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 有的以成败而论,邵雍说:“宋襄公图霸而力微,卒为楚所败,此不足论。”有的以则以尊王攘夷为标准,如有人说:“率诸侯而朝天子,天下化之兴复中国,攘除夷狄,故谓之霸。”其实,所谓“霸”无非是较强的诸侯国而已。如齐桓、晋文等称霸时间较长,在历史上影响较大而已。

首先崛起的大国是齐国。因姜太公辅佐周文王、武王建立大业有功,被分封到齐国。自开国以来十分注重发展经济,“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政治上,为政简而不苛,平易近民。到齐桓公(前685年~前643年)即位时,齐国有了更大的发展。在管仲辅佐下,对内政外交政策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制定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方针策略。

他合理征收赋税,减轻农民负担,以达到民富、民安;又改进国家管理体制,发展民间武装力量,并统一军政的领导;还运用国家力量发展盐铁事业,增加财政收入。这为齐国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在外交上,接受了管仲提出的“尊王攘夷”的策略,即在尊重周王室权利的前提下,联合其他国家攻打夷狄国家。桓公七年(前679年),诸侯与齐恒公在甄地盟会,齐桓公从此成为天下诸侯的霸主。

齐桓公虽成为春秋第一霸主,但依旧能够遵守礼制。比如,桓公三十五年(前651年)夏,桓公与诸侯在葵丘(今山东)盟会。周襄王派人送赏赐给桓公,而且特许桓公不用下拜谢恩。桓公听从管仲的劝告,还是下拜后才接受。桓公尊王,诸侯也得尊王,因此桓公才能“挟天子以令诸侯”。通过这次盟会,齐桓公再次确定了其中原霸主的地位。

春秋历史上楚晋争霸,为何楚国多次被晋国击败?

从公元前638年楚成王挥师北上,泓水破宋,到公元前529年楚灵王率五大夫四征吴国,一个多世纪以来,楚国从未放弃过对中原霸权的争夺。但是在公元前529年那场同时牵动了楚、蔡、陈、吴四国的惊天政变爆发之后,楚国辉煌的争霸历史却随着楚灵王的自缢戛然而止。在斗争中艰难获胜的楚平王带领楚国急速转向了全面性的战略收缩。

《逸周书·谥法解》上说:治而清省曰平。——《逸周书·谥法解》意思是这位君主崇尚无为而治,对内不苛虐民生,对外求敦亲睦邻。但具体到楚平王,我却很难相信这是他主动的选择。因为从楚灵王帐下南征北战的蔡公弃疾摇身一变,成为屈奉王子比的楚国司马,再到萧墙祸起,夺嫡上位,楚平王这一路走来,见多了政坛的手足相残、血雨腥风。

楚平王很清楚,虽然眼下他是楚国的掌舵人,但面对着朝野上下的暗流涌动,稍微一个不留神,楚灵王和王子干横刀自裁的悲剧随时可能上演在他的身上。攘外必先安内,应付国内的反对势力已经让楚平王捉襟见肘。图王取霸?此刻的他实在是顾不上了。《左传》记载:(平王)召观从,王曰:“唯尔所欲。”对曰:“臣之先佐开卜。”乃使为卜尹。

 1/4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争霸  王权  过半  一年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