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精神内守”的“精”、“神”分别指的是什么?

黄帝内经首先是一部反应道德论的书,其次是用道德论解释人体医学的书。道德论是虚无生出实有的论述,所以用物的范围解释精神就不对了,因为精神都是虚无,而身体则是实有,人体产生的开始是先有精神,后有躯体。《灵枢·经脉》黄帝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

这段话说的就是人的形骸产生于精。再看看精的阐述《灵枢·决气》歧伯曰: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这里也说明了身体产生之前的就是精,精是两神相搏的产物。那么神又是什么呢?我们看看阴阳应象大论的一段话《阴阳应象大论》黄帝问于歧伯曰: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血、脉、营、气、精、神,此五脏之所藏也。至于其淫泆离脏则精失、魂魄飞扬、志气恍乱、智虑去身者,何因而然乎?天之罪,与人之过乎。

何谓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虑智?请问其故。  歧伯答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这段话说的是黄帝知道治病的针刺方法要想奏效,就得从本神出发。人体的血、脉、营气、气、精、神,五种物质藏于五脏之中,但是却出现流离失散、魂飞魄飏、志意迷乱、思虑不在,是什么原因,天的罪罚,还是人的过错造成呢?什么是精神魂魄心意志思虑智?黄帝问得很多,我在此仅仅摘录精神魂魄心五者的解释。

岐伯回答说,天在人产生的是德,地在人产生的是气。天德流动到地气,相搏而生命产生,所以生命产生以来的就是精,阴阳二精相搏产生的就是神,伴随神来往的就是魂,合并二精出入内外的就是魄,承担物性的就是心脏。从岐伯的回答,当今人们还是费解。因为语言太过精炼,就算翻译了也还是难懂。如果你明白道生天地万物就知道作为最初源头就是道,道是全虚的,而后生出半虚的天和半实的地,最后生出全实的物体。

明白这个思想就容易理解精是什么了。精就是天德地气相互搏击而结合产生的气体精华,“德流气”说的是天德流向地气,“薄而生者也”的薄是“搏”的通假字,依据后文“故生之来谓之精”可以推断出“搏而生之也”,而不是“生者也”,生者为名词就语意不通,与下一句不对接。“搏而生之也”就是天地的德与气搏击结合后生命产生了。

“生之也”的生是生命,之不是虚词的指代,而是动词产生的意思(会意字。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可以得出结论,精就是虚化的物质,天德与地气搏击结合的产物,并非实有物质,是由虚化实的关键一步,实有的身体就是在“精”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那么“神”也就不难懂了。天德分阴阳二气,地气也分阴阳二气,天德之气与地气结合,其实就是阴阳结合,所以精就有阴阳二种精的存在。

天为阳,地为阴,天地结合就是“德气结合”,就是“阴阳结合”,一个意思,当然也就是二精相搏、二精结合了。那么二精相搏产生的神,又如何理解呢?原文的“两精相搏谓之神”,对于当今世人基本不懂。把神解释为当今的神仙,是宗教内涵,而非医学所指。用西方理论解释为自然界的物质变化表现和内在规律,则完全是实有状态的概念,而非内经所指的虚无概念,也不对。

何况西方的自然界不包括人,这个狭隘范围的词汇,用来解释人体怎么说得通呢?看得出部分中国人用西方理论对中国文化牵强附会的解释,生拉硬扯很难受。把神解释为人的神志活动,包括对一切生理活动的协调和意识思维活动,还算勉强的解释,有点接近,但这种解释只是功能的理解,也没有说明神的本质是什么,只能算有点沾边的解释。

我们再看内经一段话《素问·天元纪大论》故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这段话说的是物的产生叫做化,物的终极所在叫做变,阴阳的无法测量叫做神,神的使用没有方法叫做圣(圣的本义就是通达事理)。通过这段话看得出神就是阴阳变与化的结果,是物的产生与物的空间范围的制定者,只能以“无方”来使用,不能用有规律的方法使用。

结合阴阳应象大论的“两精相搏谓之神”,可以得出结论了,“神”就是物的物性,规定物的物体的产生与空间大小方位,不可以揣摩终极秘密,不能穷尽内涵,因为它是道所生,是道对天地万物的设计与规定的具体体现有了以上分析,就看得出黄帝内经所指的精神,并非当今的精神内涵,远远超出当今所谓科学的定义,不是实有的概念,也不是脱离肉身飘荡升天的神灵神仙,而是道所生,通过天流向大地而生,可谓是来于天,最终归于天。

左宗棠劝曾国藩称帝,写了“神所凭依,将在德矣。鼎之轻重,似可问焉”,什么意思?

“神所凭依,将在德矣”出自《左传·宫之奇谏假道》的“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意思是说:神灵所凭依的,就在于德行。当初,晋侯又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宫之奇就用唇亡齿寒的道理劝阻虞公不能上晋国的当。虞公说:“我用丰盛洁净的祭品供奉神灵,神灵一定会保护我们虞国。”宫之奇怼道:“神所冯依,将在德矣。

”意思神灵所凭依的在于德行,与你供奉的祭品有个毛关系。结果虞公没有听宫之奇的话,虞国在晋国灭掉虢国,晋军回师途中乘机灭掉了虞国。“鼎之轻重,似可问焉”出自《左传·王孙满对楚子》的“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意思是:周朝还没到亡的时候,问鼎中原还早了点。当初,楚国军队远征陆浑戎人,军队行至洛水之滨,周定王派王孙满前去慰劳楚军。

楚庄王祈福周王室衰落,就向王孙满打听周王室神器九鼎的大小,意思有取而代之的想法。王孙满怼到:周王朝虽然衰落,但一个政权的延续,不在鼎的大小,而在于德和民心,“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想取而代之周王室不是一个楚国所能干成的。当初,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占据东南半壁江山,左宗棠此时选取《左传》这两句话给曾国藩写了这份密信:“神所凭依,将在德矣。

鼎之轻重,似可问焉!”意思是曾国藩此时威望盛隆,有神灵庇佑,可以乘此机会,黄袍加身,问鼎中原了。据说,曾国藩看完此份密信后,改了一个字退给左宗棠。左宗棠看完信后就烧掉了,从此左宗棠与曾国藩就开始别扭不断。原来密信变成:“神所凭依,将在德矣。鼎之轻重,未可问焉!”意思是说神灵是会保护有德行的人,坐拥天下的都是有德行的人,这不是你所能想的。

散文中有”形散神不散“之说,那么这个“神”到底指什么?是中心意思还是意会出的意思呢?

谢邀回答所谓的“形散而神不散”指的是散文作品中,所选用的材料及外在表现是各种各样的,方方面面都有,非惟一的;而中心思想是惟一的,即文章所有材料表现的精神是一致的。“形”是指文章的结构、布局和表现手法,“神”是指文章中心思想和主题,“形散而神不散”就是文章看起来松散,但集中表达了主题。打个比方:例如这里有一碗面粉,再加些水,搅匀后倒入一个大盘子里,你看到的就是面粉表面上的松松垮垮,但里面非常粘、非常稠。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文章TAG:神所要  守护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