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如此,就是我们绝不能否认小说与历史事实的差距,人心隔肚皮,当没有利益关系涉及,三人确实能够做到同甘共苦,但是也并非绝对,时间会让友情贬值,同样也会让友情升华,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其实已经言过其实。为了顾全大局,牺牲兄弟情义也是常有的事,何况我们要知道,涉及的是政治权力,亲兄弟、亲父子都会反目成仇,何况是异姓兄弟。

三人能够和睦相处,相安无事就是最大的幸福,并不是封王就能够解决的问题。不封王还好,要是封王将会产生蝴蝶效应。首先当时刘备称帝,并不足够支撑他为兄弟封王。登基称帝只是确定其政治主导地位,当时并未实现天下大一统,也并不是该论功行赏的时候,时局未稳就盲目封王,难免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提前封王,也极易造成将领和下属产生懈怠,积极性很难提升,将大大提升将来作战失利的可能新性。

其次当时封王,也面临着极大的舆论压力对于封王这回事儿,属实要慎重,毕竟论功行赏没毛病,但是如果不能准确揣测人心,就极易造成误会,很难做到公平共正,这也是刘备不敢轻易封王的重要原因。其实封张飞和关羽为王也未尝不可,但是要妥善处理其他将领的功劳,就不见得一朝一夕就能轻易解决,太过草率必将遭人口舌。凡事都由刘备决策,反而降低了决策成本,独裁是当时最好的团结方式。

最终刘备不敢如此,是因为有前车之鉴还记得当年称帝的刘邦吗?他作为汉高祖,自然也有跟随他一起打天下的异姓将领,大约在公元前185年,刘邦亲自立下白马之盟约,就是为了解决异姓王的问题,当然也有防止吕后干政的意思。总之当时对于异姓王的封杀排挤,相当厉害。刚开始确实问题较少,但是日久见人心,诸侯王很难再服从刘邦管制,时常会有造反的嫌疑,为了警醒诸侯王,还特地召集群臣,拉来白马,将其杀之。

“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的祖训。刘备一直以来都有作为正统汉室的优越感,自然对于先祖教训不敢轻易淡忘,兄弟情义一旦涉及政治纠纷,就不见得有那么纯正了,直接关乎利益大小。刘备自然不敢轻易试探人心,自然也不想拿兄弟情义开玩笑,倘若不出问题还好,一旦出现问题,反目成仇,就不是能轻易解决的了。(刘备画像)何况刘备的识人用人之术了得,当初和张飞、关羽结拜,自然有出于自己的考虑。

如果刘备称帝的时候,关羽还活着,会给关羽封什么级别的官?

刘备称帝是在关羽北伐失败之后,所以这个假设就是建立在关羽逃出麦城的基础上。这个设定就是刘备集团丟了荆州,但占据着汉中、益州和上庸三郡。那么关羽首先要面临的是丧失国土的处罚,然后才是职位的安排,那么如何先罚后任呢?汉朝对于打了败仗的将军都会惩罚,比如武帝时期的李陵,战败后投降了匈奴,汉武帝听闻他帮匈奴练兵,于是将其夷灭三族,司马迁为他说了几句好话,也被下狱宫刑。

后来汉朝使者到了匈奴,他对匈奴抱怨了一翻,说自己五千步卒横扫匈奴,因无援军才落得败仗,没有什么对不起汉朝的,反而嘲讽汉武帝没有君王的度量。当练兵一事查清是李绪,而不是李陵时,汉武帝也表达了后悔之心,又下令安抚了李陵原来的部众。这说明汉朝对兵败将领的处理上,也并不都是一刀切的处罚,也要调查情况。确实存在明显错误的,则会有罚俸、削爵罢官的处罚,若是重大错误的,则会成立调查组,查明原因后定罪,根据罪名判处仗刑、下狱、流放、处死、灭族等。

关羽丟荆州应当怎么处罚呢?这得看看关羽发动襄樊之战的失误点在哪。我一直认为关羽的战争动机是没问题的,在当时,南北互通大致就分为三条线路:西线就是从关中、汉中到达四川的道路;中线则是从南阳、襄阳到达荆州的道路;东线是淮河平原大通道,分为两条支线,一是围绕着寿春、合肥,经巢湖至马鞍山附近渡长江,二是从徐州向南,渡淮河至扬州附近,然后再渡长江。

曹魏的战略布防也是在这三大路线上进行的,西线是夏侯渊驻守的关陇战区;中线是曹仁驻守的荆襄战区;东线以夏侯惇为核心,分为扬州的淮南都督、和徐州的淮北都督,总体上可称为扬州战区。 关羽攻打襄樊就是奔着曹仁去的,目的是打通中线的南襄隘道,这个战略意义是针对江东孙氏,而并不是北方的曹魏。这么说可能有些人不理解,换个说法就是孙刘两家谁能多控制一条南北互通线路,谁就能在三足鼎立中脱颖而出,所以双方在荆州的争夺上非常激烈。

 3/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关羽  忠良  一代  后期  皇帝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