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最后统一中国,定都北京。死后荣辱顺治七年(1650年)冬死于塞北狩猎途中,追封为“清成宗”,谥懋德修远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两个月后,于顺治八年(1651年)二月剥夺多尔衮的封号,并掘其墓。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帝为其平反,复睿亲王封号,评价其“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有清一朝,睿亲王多尔衮最终盖棺定论。

明朝最厉害的武将是谁?

明朝的名将是很多的,从开国时期的徐达、常遇春,到末年的袁崇焕、曹变蛟,都是相当能打的将领。但是论及我最佩服的,应该是一个文官,是的,他就是于谦。说起来,于谦根本就不是搞军事出身。他本来是一个读书人,后来做了言官,因为骂人骂得好(谴责朱高煦)而受到赏识,从而被放到外地去当巡视员。等到他回京担任兵部堂官的时候,爆发了震惊朝野的“土木之变”。

在兵部尚书邝埜都被瓦剌人杀掉的时候,整个兵部、整个北京城甚至整个天下,都落在了于谦,这个从来没有打过仗的文官手里了。这个时候,吴地的官员已经开始建议迁都南京了。讲道理,身为吴人的于谦,应该是会同意这个提案的。毕竟,首都放在南京,可比放北京对他有利多了。然而,于谦却厉声喊出了一句振聋发聩的话:“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如果故事就到此结束的话,那这句话其实很稀松平常。

毕竟,牛逼谁都会吹,狠话谁都会放,二百年后那些误国的言官就经常借用于谦这句话阻止崇祯迁都。但是于谦之所以名垂千古,就是因为他不但能说,还能做。随后,升任尚书的于谦开始了备战,他一边将各地的预备队抽调入京拱卫京师,一边加紧训练。对内,他还很好地安抚住了急于肃清王振余孽的官僚,赢得了吏部天官王直的赞叹:“国家正赖公耳。

今日虽百王直何能为!”当决战打响的时候,于谦力排众议,坚决否定了将军队龟缩在城中打防反的策略,而是将军队全部开出北京城,背靠城门对入侵的瓦剌军展开血战。他还下达了两条铁令:临阵将不顾军先退者,斩其将;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于谦并不是只会严于待人宽于律己,在分配任务的时候,他把北边的德胜门、也先的主攻方向留给了自己。

在这样的破釜沉舟之下,在五天的激战之后,明军终于获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徐达、常遇春等人,缔造了不朽功勋;戚继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气魄令人赞叹;李如松克复平壤、血战碧蹄馆的勇气让人叹服;袁崇焕“忠魂依旧守辽东”的节义叫人惋惜。这些人都很伟大,但是,只有于谦,以一个文官的身份,在国家生死存亡之际,为大明重新续上了二百年的国祚,避免了大明重蹈晋、宋的覆辙。

正史上的赵云到底有多厉害?

抛开《三国演义》中的神话,让我们通过陈寿所著的《三国志》,看一看历史中,真正的赵云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文武兼备,儒将之风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身长八尺,姿颜雄伟,三国时期蜀汉名将。 赵云跟随刘备将近三十年,先后参加过博望坡之战、长坂坡之战、江南平定战,独自指挥过入川之战、汉水之战、箕谷之战,都取得非常好的战果。

除了四处征战,赵云还先后以偏将军兼任桂阳太守,以留营司马留守公安。赵云曾经在平定益州时,引用霍去病的故事,劝谏刘备将田宅归还百姓,关羽张飞被害之后,劝谏刘备不要伐吴。对于赵云的总体评价是:有勇、有谋、有胆、有识,可以说是一位完美武将和治世能臣的综合体,说其为一代儒将并不为过。和演义中勇冠三军相比,更多了一些智慧,一些谋略。

常山赵云,白马子龙 初平二年,赵云受常山郡百姓推举,率领本郡义从吏兵投奔公孙瓒。公孙瓒说:“听说冀州的人都想依附袁绍,怎么只有你能迷途知返呢?”赵云回答:“天下大乱,不知道谁是明主,百姓有倒悬之危,我们经过商议讨论,要追随仁政所在,并不是因为我们个人疏远袁绍,而偏向于将军您。”至此赵云跟随公孙瓒四处征讨。

当时刘备也依附在公孙瓒处,赵云得以与刘备深交。公孙瓒与袁绍交战时,派刘备前去抵抗袁绍,赵云随刘备出征,为刘备掌管骑兵。 后来赵云的兄长去世,向公孙瓒请辞归乡,刘备知道赵云不会回来,因此握着赵云的手舍不得分别。赵云说:“终究不能做有违德操的事情。” 同窗之谊,举贤任能建安五年,刘备在徐州被曹操打败之后,前去依附袁绍。

 3/5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国之战魂  602  问鼎  武将  三国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