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曹操已经去世,但其子曹丕篡夺皇位,引起公愤,应利用此民愤先攻占关中,占据黄河、渭水上游,以讨伐逆贼。那么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该放置曹魏,反而先打东吴。而且伐吴的战争一旦开始就不易停止,伐吴并非上策。”但是愤怒的刘备不听赵云忠言,执意东征,留赵云都督江州。章武二年,刘备东征大军败于夷陵,刘备逃回永安,赵云进军永安,而吴军已退。

建兴元年,刘备病逝永安宫,后主刘禅继位。赵云由中护军、征南将军,迁为镇东将军,封为永昌亭侯。 治军有方,行军有法 建兴五年,在平定南中并和东吴结盟之后,诸葛亮率领诸将进驻汉中准备北伐,赵云随诸葛亮转驻汉中。建兴六年,诸葛亮出兵北伐,宣称将由斜谷道出兵,并令赵云、邓芝为疑兵占领箕谷。魏大将军曹真率领大军阻挡,诸葛亮令赵云、邓芝在斜谷道阻挡曹军,而自己率领蜀军主力进攻祁山。

赵云邓芝由于兵弱敌强失利于箕谷,好在赵云及时聚拢部队固守箕谷,没有造成大的损失。部队撤退时,赵云亲自断后阻止曹军追击,因此军资和人员损失都不大。 而在祁山战场,蜀军主力因其督军马谡违背诸葛亮指示举动失宜,被魏将张郃大败于街亭,诸葛亮只好退兵,此次北伐以失败告终。诸葛亮引疚,上表自贬三级,赵云也被贬为镇军将军。

品高德厚,赏罚有度蜀军退兵时,诸葛亮问:“街亭退兵时,我军编制皆混乱成一团,箕谷退兵时整齐一如出兵之时,这是何故?”邓芝回答说:“赵将军亲自断后,因此物资没有损失,人员编制整齐。”当时赵云军中尚有多余的绢布,诸葛亮下令分给赵云部队将士。 赵云说:“我军军事失利,怎么还要赏赐呢?请将这些物资全部纳入赤岸府库,在十月寒冬的时候,再赏赐给将士们使用。

刘备手下武将排名前五的是哪些人?

五虎上将,指汉末三国时期,跟随刘备建立蜀汉政权的五位将军。分别是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下面简单的介绍一下他们的简历和战历。一,关羽,字云长,河东郡解县(今山西运城)人,雅号*美髯公*。早年跟随刘备南征北战,辗转各地。战绩是*斩颜良文丑*,温酒斩*华雄*,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水淹*七军*捉于禁斩庞德,迫使曹操要迁都,威震华夏,后大意失荆州。

二,张飞,字翼德,涿郡(今河北涿州)人,勇武过人,与结拜兄弟关羽并称*万人敌*。公元208年,刘备于长板坡兵败时,张飞仅率二十精锐骑兵断后,曹操的大将文聘和夏侯杰率兵追击怀抱阿斗(刘禅)的赵云,张飞在当阳桥前是横枪立马大喝三声,吓死了曹将夏侯杰,喝退曹操几十万大军,张飞也全身而退。刘备因此得以免难。三,赵云,子龙,常山郡真定县(今河北正定)人。

身长八尺,雄姿英发。汉末军阀混战,他投奔公孙瓒。期间结识了刘备,不久之后,赵云因兄长去世离开。七年后在邺城与刘备相见,此后追随刘备。长板坡之战,赵云孤身杀进几十万的曹军中,单骑救主,在曹营杀个七进七出,救出阿斗(刘禅)。四,马超,字孟起,扶风郡茂陵县(今陕西兴平)人,少年成名,英勇善战,后与曹操的几次对抗中,曾把曹操打得弃军而逃,后镇守汉中,在马超生前,曹操一直不敢来犯。

陆逊之才和姜维之才相比,谁更厉害?

三国名将中,陆逊与姜维,是两个“完全相反”的人。无论是战术风格,还是战略思维,两人都如一阴一阳,截然相反。截然相反的战术风格姜维的用兵风格,可能是三国名将中最为激进的一个。他最擅长的战术是:主动出击。或是抓住敌人失误破敌,或是通欺敌、诱敌,创造机会。255年的洮西之战,他主动出击,雍州刺史王经不等援军会合即出击,结果,姜维大胜,杀敌万余。

263年,诸葛绪据阴平桥头,断姜维回援汉中通道。姜维通过佯动,制造出威胁诸葛绪后路的态势,调动诸葛绪,随后迅速回军,一举突破。这种风格,在面对水平一般的将领时效果很好,但在面对精明对手时,就要吃大亏了。249年,姜维以声东击西之法对付邓艾:令廖化佯装蜀军主力,在白水与邓艾对峙,自率主力袭击洮城。可惜,邓艾识破其计,提前机动到洮城,姜维败绩。

256年,段谷之战。同样是面对邓艾,姜维每每机动,企图摆脱邓艾,可惜邓艾早已料敌于先,姜维计策失败,段谷一败,蜀军“星散离落”。可以说,姜维用兵,大开大合,非常激进。相比之下,陆逊的用兵风格就稳重得如山一般。夷陵之战,陆逊坚忍待机。刘备以吴班诱之。东吴一众经验丰富得将领都力主出击,唯陆逊不动如山。在找到破敌思路后,陆逊对反击的组织也极为稳重。

他先是发起了试探性反击。虽然失败,但陆逊由此确立了大举反击的策略。随后,陆逊才发起大举反击,一击即中,大破刘备!一个是“有机会要上,没有机会创造机会也要上”,一个是找到方法后,还要小心翼翼试探性进攻后才动手。两人的风格,一个如火一般热烈,一个如冰一般冷静。战略风格:极端冒险与极端保守姜维的大胆,不仅仅表现在战术上,还表现在关乎国运的战略规划上。

姜维北伐,多是在基本上没有太大机会的情况下强行为之。结果:有胜有败。但是,由于多是强行为之,即使曾取得大胜,攻取狄道也守不住。姜维的冒险精神,不只是体现在进攻上,即使在不容有失的汉中防务上,他也“聚兵敛谷”,宁可冒失汉中的险,也要追求大举歼敌。结果是:赌国运的人,一般下场都不会太好。相比之下,陆逊的战略则保守得有些偏执。

陆逊是“限江自保”最坚定的拥护者。石亭之战后,朱桓曾提出:趁曹休战败之机,长驱直入,攻取寿春,夺取淮南,以制许昌、洛阳,并认为这是万世一时的机会。孙权问陆逊,陆逊坚决反对,事罢。而在孙权试图要渡海远征辽东时,陆逊又是坚决反对。东吴北伐,多以淮南为主要用兵方向,陆逊参与不多,不过,陆逊即使是参与了,也不甚积极,只是在234年的撤退组织中表现出大将之才。

因此,二人可以说是三国名将中的极端:最冒险与最保守。后世评价在后世评价中,二人的地位不可同日而语。唐武庙64名将,宋武庙72名将,陆逊父子都赫然在列。而姜维则从来没有混入过武庙。这便是历代官方对古之名将的评价。而在后世史家口中,陆逊则得到了一片赞许之辞,几乎没有人质疑。而对姜维,历代史家的评价则是毁誉各半,甚至毁大于誉。

个人看法个人也认为陆逊胜过姜维。但是,陆逊被过度拔高了。姜维屡伐中原,耗费国力,确实不佳。尤其是其“聚兵敛谷”之策,拿蜀国的生命线作赌注,更非良策。但是,陆逊的“限江自保”,虽未耗国力,但不过温水煮青蛙罢了。“限江自保”,使东吴的国力未过度损耗,但是,魏吴的实力差距却仍然不可避免的拉大。陆逊死后,魏国淮南三叛,淮南叛军一度引吴军入寿春,可谓“天下有变”。

可是,面对如此良机,东吴虽然倾注全力,却丝毫威胁不了司马家。当年,关羽发起襄樊之战时,孙权、吕蒙认为:东吴如出兵徐州,必然能得手。当时的东吴,还可以按自己的想法,去选择发展方向。到淮南三叛时,东吴已经无论如何丝毫啃不动魏国了。也就是说:陆逊过早的“限江自保”,虽避免了空耗国力,但不过是温水煮青蛙罢了。

如果把三国看成一场即时战略游戏的话,魏国不但兵最多,而开局就有10个矿,吴有2个矿,蜀有1个矿。这种情况下,陆逊过早选择“限江自保”,等于提前放弃胜机,提前进入“耗时间”模式。吴蜀在实力上与魏差距大,在发展潜力上差距更大。面对这种状况,姜维选择了快攻。企图通过主动出击改善局势。所以,姜维当然不能坐等时机,当然是要主动进攻,强力为之。

这种强行为之的仗,本来就不好打。陆逊打这种仗时也没什么作为(比如243年的北伐),只不过,陆逊的慎重,可以使他作过“先为不可胜”,全身而退。而陆逊“限江自保”,固然可以避免打一些希望渺茫的进攻,保存国力,但过早“龟缩”,不过是温水煮青蛙,也非良策。总的来说,无论从战绩,还是从对所在国贡献看,陆逊都胜过姜维。

 5/5   首页 上一页 3 4 5 下一页

文章TAG:国之战魂  602  问鼎  武将  三国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