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祭祀黄帝的时间,不外乎两个,一个是清明,一个是三月三。而这两个时间,又恰恰都是在春天——万物复苏农事开始的季节。所以古代对黄帝的祭祀中,除了通过拜祖寻求文化认同凝聚人心之外,还有一个目的,即为课劝农桑。一年之计在于春,在春天举行鼓励农民开展农业生产的活动。 《论语·先进》所载:“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古人如此重视暮春三月,是因为在这个时节里,万物复苏,意味着农事的开始,官吏们也在此时“劝农”。 而漫长难熬的冬季之后,风和日丽,天朗气清,大自然焕发的勃勃生机也能引起人们愉快和振奋的情绪,带来吉祥的祝福。 河南是中国的粮仓,当之无愧的农业大省,更是整个中华农耕文明的接续者,除了吸引海内外炎黄子孙每年齐聚黄帝故里拜祖寻根,也应有适当的空间和载体,展示黄帝所缔造的农耕文明的演进过程,通过更具仪式感和参与性的方式,进而展示河南农业过去和现在的辉煌成就。

这,应该是作为农业大省的河南所需要的拜祖大典。 作为民族发祥地的河南需要什么样的拜祖大典? 黄帝为什么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最重要的原因,恐怕是他统一了纷争不断的万国部落,并由此完成了中华文明的肇始。 囿于篇幅,我们不再赘述黄帝完成民族统一和民族融合的过程,但要强调,今天中国56个民族的“多元一体,一体多元”民族大团结的局面形成,有黄帝的功劳。

始祖的桂冠戴在黄帝头上已有五千多年,而且是华夏族、非华夏族和汉族、非汉族共同拥戴的。这就说明,民族的融合,除了血缘融合之外,最主要还有文化因素、地域因素和政治因素,基于这样的原因,黄帝被尊为“中华人文始祖”,并无不当。 至少,黄帝的中原家乡在古代三月三所沿袭的风俗,很多少数民族都有。 举一例,贵州有个布依族,他们每年也过三月三,而且是最为重要的节日,在这一天寨中、河边、井边都要扫一遍,将邪恶扫下水,由布摩念祭词。

这一习俗,会不会和黄帝的中原家乡已经消失很久的三月三上巳祈福消灾的习俗同出一辙呢?再举一例,壮族也过三月三,他们把这天当做情人节,赶歌圩、搭歌棚、举办歌会,青年男女们对歌、碰蛋、抛绣球,谈情说爱。这是不是有诗经中溱洧河畔上巳节情景再现的感觉? 把三月三会当成盛大节日的少数民族还有很多,侗族会举行抢花炮、斗牛斗马等活动,也叫“花炮节”。

畲族的三月三又叫“乌饭节” 家家都做乌米饭,全家共餐,馈赠亲友;瑶族的三月三叫“干巴节”,集体渔猎,将收获的猎物按户分配,分享快乐,唱歌跳舞,共度佳节;云南那边儿初春会搞洗脚大会,纳西族还保留着女子祭祀求子的风俗。 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问题来了,如果我们认为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河南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是不是也应该在最为重视、最为隆重的庆典活动加入民族融合的元素?是不是应该把一些具有独特民族风情且充满观赏性的表演引进其中?是不是要用更多的方式和手法表达这个民族发源地的包容和多元? 这,或者是作为民族发源地的河南需要的拜祖大典。

在西方,因为耶稣的诞生,有了圣诞节;因为复活的传说,又有了复活节。这都成为了全民参与的节日,乃至影响到其他国家人民的生活方式。 今天的拜祖大典结束后,黄帝故里景区已经开始了全年的免费开放,之前,官方也在有意引导市民游园踏青以寻回消失的上巳节习俗,这都算得上可喜的变化。 我们期待,随着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的影响和规模不断扩大,拜祖大典的内容还会更丰富,会有更多的普通人参与其中,它将成为河南、乃至中国和全球炎黄儿女的神圣节日和全民狂欢。

皇帝这个词怎么来的,古时候怎么选的皇帝?

秦始皇创造了“皇帝”一词,但没有明确这个皇帝岗位选拔的游戏规则,致使整个封建社会都在为这个工作费心费力、大费周折。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

”始皇帝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王嬴政灭掉了六国,功劳不小,嬴政本人及群臣都在琢磨该换个称呼了。自夏商周确立私有制以来,天下共主都称作为王,但到了东周末期,诸侯国君都称王了,自己也做了秦王。现在家业大了,再称王就显不出自己高大上,这事很纠结。于是,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人看明白了嬴政的心思,及时拍马屁说:“我们跟一帮子博士商量了一下,以前有天皇、地皇、泰皇,泰皇最为尊贵,我们冒死献上尊号,就请大王称为‘泰皇’吧。

 3/5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民总  漫画  宝藏  游戏  皇帝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