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传出去,江阴人民群情激奋,把方亨、莫士英抓了起来,发放兵器准备守城。这场战役,守城八十一天,城里死了九万七千余人,城外死了七万五千余人。

江阴血战是南明历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请问你如何评价江阴血战?

江阴81天,是中华民族最硬的骨头。这种精神一直传承到了今天。江阴八十一日是指1645年夏江阴人民为抵制剃发令,在江阴典史:阎应元、陈明遇、冯厚敦等人领导下进行的斗争。因为前后长达81天之久,故被称为“江阴八十一日”。其实在当时,江阴已经归顺清朝了。归顺的过程很诡异,完全就是官员个人的行为。南京被豫亲王多铎拿下以后,江阴县令林之骥于崇祯十七年五月二十五日挂印辞职而去。

投降清朝的明朝监察御史刘光斗到江阴劝降,江阴参将张宿因为忠义,大骂刘光斗后,很慷慨地辞官了。同时江阴海防程某、县丞胡廷栋也相继辞官。而学使朱国富、兵备马鸣霆逃跑了。六月份,江阴士民以县里没有官为由,推举原江阴县署莫士英暂代知县的职务。这个莫士英是个官迷,当上代知县以后,他偷偷和刘光斗联系,把江阴县城的各个文件,比如户口,田地情况等各个印册交给了刘光斗,并且拿县库里的财务和宝马贿赂他,千方百计的讨好刘光斗。

对老百姓就是洋洋得意的以县令自居。至此,江阴县在名义上归顺了清朝。事情出现变化,是清廷下的“剃发令”。在汉家文化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是忠孝的体现,而清廷的金钱鼠尾的发型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是蛮夷的装扮。多铎下令,江阴城限三天之内全部剃发。六月二十八日的时候,清廷特授知县方亨贴出告示,说剃发令是清廷的法令,不能违背。

润六月初一,常州府的布告下来了,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句子。方亨命令县衙书吏抄写,书吏将笔扔到地上说:“就死也罢。”消息传出去,江阴人民群情激奋,把方亨、莫士英抓了起来,发放兵器准备守城。并在城内抓出间谍六十余人,然后派兵剿灭前来江阴偷袭的清军300余人。初六,清军陆续发兵江阴,由于初期人数不多,一直没用攻下,到了二十一日,清兵连日不能攻克,也请求支援,于是七王、八王、十王等率一千多名将领,骑兵步兵十多万向江阴进发。

七月初一,降将刘良佐就开始攻城。七月初九,江阴典史阎应元入城主持抗清大局。当时江阴城中有火药三百瓮,铅弹子千石,大炮百座,鸟枪千张,钱千万贯,絮帛千万端,酒千坛,水果万钟,豆千缸,料草千万束,盐万斤,铜铁器万枚,牛千头,猪羊千只乾鱼千包,蔬菜千畦。武举人王公略镇守东门,把总汪某守南门,陈明遇守西门,应元自己守北门。

他和明遇总督四门,日夜巡历。七月十一,清兵开始集中攻城。此战一直打到八月二十一日,江阴沦陷。沦陷时,阎应元坐在东城敌楼,要了一枝笔,在门上写道:“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万人同心死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陈明遇关闭衙门,亲自点火,烧死男女大小共四十三人,自己持刀到兵备道前下马与清兵肉博,身负重伤,握刀僵立在墙壁上,没有倒下。

训导冯厚敦,穿着公服在明伦堂自缢,他的妻子和姐姐投井而死。中书戚勋,儒生许用,把门关上,自焚。战役中有一江阴无名女子,在殉节前题诗:“露胔白骨满疆场,万里孤忠未肯降,寄语行人休掩鼻,活人不及死人香。”八月二十二日,屠城老百姓慷慨赴死,都以先死为幸,没有一人投降。清军下令从东门出去的不杀,又下令十三岁以下的童子不杀。

男女老少,投水、蹈火、自刎、自缢的不计其数。内外城河、绊河、孙郎中池、玉带河、通塔奄河、裹教场河处处填满了尸体,叠了有好几重,光投四眼井的就在二百多人。这场战役,守城八十一天,城里死了九万七千余人,城外死了七万五千余人。满清“七王”、“薛王”、“十王”都死于城下,折损大将十八名;参加攻城的还有后来晋封为亲王的博洛(清端重亲王)和尼堪(清敬谨亲王)、清恭顺王孔有德;清兵二十四万大军携二百多门大炮围城,死者六万七千余人,巷战死者又七千,一共损失的士兵有七万五千余人。

阎应元殉国192年后,清廷为安抚江阴百姓,下诏在江阴和其故乡通州为其修祠各一座,皆命名为“阎公祠”。道光二十二年,知县金咸在修建城墙时,将“忠义之邦”四字刻成砖匾,砌嵌在南门的城门之上,光前裕后。此后100多年,过往的行人仰头看时,无不以先祖的英烈之举而顿生自豪之情。“人心齐,民性刚”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代表了江阴人的性格特点。

到了抗战时期,帝国主义者最怕中国人民讲忠义,在江阴保卫战时,1937年日寇入侵江阴,城楼被炮火袭击,砖匾碎裂,仅存“忠邦”二字(现存于江阴忠邦亭),被人捡回藏匿。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党部书记长(相当于现代的县委书记),赴南京请来了蒋总裁的亲笔手书,落款为“中正书”,苍劲端庄、力透纸背,又制成一“忠义之邦”碑。


文章TAG:唇红齿白  三十六计  女神  十足  守城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