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蜀国而言,发动夷陵之战是否是彻头彻尾的错误?

孙子曰:“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又说:“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三国时期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完全是在感情冲动的情况下发动的,真的是大错特错了。汉中之战的胜利,让刘备开始蔑视天下,觉得曹操尚且被打败,更何况是东吴的孙权了。刘备不知道,这时他的身边,多智善谋的谋士已所剩无几了,在他东征时,诸葛亮需要留守益州根据地,而这时的庞统、法正相继过世,真的再没有可供他能拿出手的谋士了。

但刘备这时很自负,他完全忘记了以前进益州,取汉中,有庞统、法正在不断为他谋划,不断为他运筹。在不断胜利的感染下,他竟有了这样的错觉,自己很会打仗,很能打仗,因此,他不听众臣劝阻,执意在没有谋主的情况下东征江东,把自己看得有点过高。结果夷陵对峙,水陆大军俱扎山林,绵延七百里,连当时的曹丕都能看出来刘备这样布兵必败无异,刘备却愣是感觉不到。

为刚建立的蜀汉计,刘备应该陈兵江左,先伐谋伐交。江东孙权与曹魏的盟交,只是暂时的。早在荆州之战时,不是曹魏被关羽打得有点儿蒙,是不会主动承认孙权对江东的统治地位的,孙权正是有了曹魏这一示好,受宠若惊,主动向曹魏称臣,在得到曹魏的默许下,才开始了在关羽背后捅刀子,才导致了荆州丢失,关羽败亡。夷陵之战时,曹魏大臣刘晔就劝曹丕趁机伐东吴,结果曹丕觉得孙权如此讨好称臣,冒然伐吴有点儿太不道义了,他说坐看双方激战,等哪一方胜利了,就出兵讨伐哪一方,结果放弃了一个千载难逢的伐吴好机会。

在夷陵之战中,孙吴取胜后,没有穷追刘备败兵,而是及时将主力撤回,以防曹魏,又主动提出与刘备讲和。结果曹丕三路大军伐吴,也没得到任何便宜,就溜溜退回了。由此看来,东吴处理事情还是很理智的,还是以伐谋、伐交为主的。早在刘备要讨伐东吴之初,东吴虽和曹魏结好,但他知道曹魏是很不可靠的,时刻有动东吴之意。因此东吴孙权很怕刘备讨伐,曹魏又趁火打劫,这样两线作战,东吴是绝对没取胜的把握的。

这时若刘备陈兵江畔,再行间魏吴,给东吴很大压力,逼迫东吴与之和谈,倘能达成,则荆州所失,可得而复。就是不陈兵江畔,在攻伐初期,趁蜀汉节节胜利东吴提出议和之际,以兵威与东吴适时谈判,也可达到收复荆州的目的。可惜啊,东吴遣使送信求和,刘备盛怒不许,结果就遭到了夷陵惨败。蜀汉疲惫,短期不该冒然发动征伐东吴的战争。

在汉中之战中,诸葛亮已是动用了益州所有的物力人力,甚至达到了“男子当战,女子当运”的地步,方才驱赶曹操出了汉中,取得惨胜,没有个五六年,是很难恢复蜀汉元气的。再加关羽擅自发动襄樊之战,大意失荆州,不但从此丧失了荆州的战略意义,也丧失了荆州的各种资源。在如此蜀汉大困的情况下,刘备为复仇整整准备了两年,才迫不及待地发动了对东吴的报复战。

国力远不匹东吴,如果一直没有曹魏袭吴的话,蜀汉失败那是迟早的事。在历史上,战争都是为政治服务的,作为蜀汉统帅的刘备,从发动征吴之初,就没有把政治利益放在第一位,他发动的征伐东吴完全是在丧失理智的情况下进行的,真的是个彻头彻尾的错误。痛定思痛,痛何如哉!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的起因在关羽,是关羽的刚愎自用,导致了荆州丢失,失去了蜀汉一统天下的战略要地,也直接导致了夷陵惨败,刘备羞恚败亡,因此,后期在为蜀汉已故大臣追谥时,关羽被追为“壮缪”。

夷陵之战刘备损失几乎全部主力,孙吴为何不乘机吞并蜀汉?

刘备在夷陵之战中,虽然败得很惨,但蜀汉当时仍然还有五六万的预备兵力,并非没有一战之力。而孙权当时自身难保,也根本没有精力去打刘备。公元221年农历七月,刘备以为关羽报仇为借口,挥兵东征孙权。孙权求和不成后,决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两线作战,一面派陆逊率军应战。魏国当时接受了孙权求和的请求,但是没有派兵支援东吴。

魏帝曹丕的心腹谋士刘晔曾经建议他趁机伐吴,然而曹丕却以无故打孙权会遭至天下人的耻笑为由,否决了刘晔的提议。刘备当时的总兵力应该是十万出头,他出征兵力大约是四万人,这也就是说,益州当时应该还有五六万守备兵力。(刘备之所以要以四万兵出征,主要是为了将打孙权的风险尽量的可控。即便他在夷陵被打败了,也无非是损兵折将而已,蜀汉的根基还在,孙权绝不可能乘胜追击到益州本土)一年后,即公元222年农历六月,夷陵之战以刘备惨败结束。

 6/7   首页 上一页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OL  夜袭  夷陵  布阵  手机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