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说,在任何时候,蜀汉、孙吴都没有机会。如果司马氏还抓不住机会的话,最大可能还是曹魏自己能够抓住机会。根本而言,机会还是由势力所决定的。用“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来形容曹魏,恰如其分。在曹魏最烂的时候,蜀汉、孙吴都没有机会,就是说曹魏依然比他们强大。诸侯争霸凭的是实力说话,人谋本身就是实力的一部分,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曹操从陈留起兵,一步步成为最大的诸侯势力,就诸葛亮也得承认,曹操不惟天时,亦为人谋。曹操能够取得如此大的霸业,哪一步不是人谋的结果?就是赤壁之战战败,在孙刘无疑是人谋的结果,在曹操也是人谋不当的结果。不能说成功就是人谋,失败就不是人谋吧?袁绍官渡之战,人谋还少吗?只不过正确的没有采纳,采纳了错误的建议而已,无一不是人谋的结果。

首先看一下曹魏的机会在哪里?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与孙刘联盟在赤壁展开决战。孙刘联盟借助人谋,成功击败了曹操,阻止了曹操一统天下的步伐。这其中,孙刘联盟的策略得当是毫无疑问的,但当时疫情大发,北方士卒不习水土,导致了曹军战斗力下降。如果赤壁之战能够像官渡之战那么持久对峙的话,孙刘联盟能有几成把握战胜曹操呢?豹眼认为,这是曹操一统天下的最好时机,因为战败,错失了一次大好机会。

曹丕主政时期,曾组织了两次大规模的南征。据《三国志·魏书·文帝纪》记载:是月,孙权复叛。复郢州为荆州。帝自许昌南征,诸军兵并进,权临江拒守。黄初三年(221年),孙权因为夷陵之战全力对付刘备,就向曹丕称臣纳贡。击败刘备之后,孙权就反叛曹丕。魏文帝曹丕从许昌出兵亲自南征孙权,各路大军齐头并进,孙权依靠长江据守。

之后就没有之后了,曹丕临幸宛城,就回到了洛阳。这里没有记载这次南征的结局,也没有记载南征撤军的原因。据《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记载:秋九月,魏乃命曹休、张辽、臧霸出洞口,曹仁出濡须,曹真、夏侯尚、张郃、徐晃围南郡。权遣吕范等督五军,以舟军拒休等,诸葛瑾、潘璋、杨粲救南郡,硃桓以濡须督拒仁。黄武元年(221年),曹魏派遣曹休、张辽等五路大军,分别进攻洞口、濡须、南郡。

可见这次南征,曹丕整得动静不小,意在一口吞并江东。孙权自然是不敢怠慢,调遣吕范等督五军据守。时扬、越蛮夷多未平集,内难未弭,故权卑辞上书,求自改厉,“若罪在难除,必不见置,当奉还土地民人,乞寄命交州,以终馀年。”大敌当前,但孙权内部却因为扬、越等地蛮夷没有摆平,可谓内外交困。孙权就卑躬屈膝给曹丕上书,请求允许自己改正错误,说:“如果我罪难除,实在不能赦免的话,我将奉还土地和民众,请让我寄命于交州,结束我剩下的生命。

“孙权主动求降,曹丕顺坡下驴。从当时的情况来看,魏吴交战各有胜负,曹魏只是略占优势。这里也没有记载,曹丕是因为啥原因,就同意了孙权求和,但绝不会因为孙权的几句妥协、示弱的话,曹丕就撤军的。有资料说,魏吴在江陵展开了激战,战斗非常惨烈,又是因为疫疾,曹丕不得已撤军。但豹眼没有查阅到相关的史料,无法予以佐证。

但没有记载曹丕是因为战败而撤军,参考孙权主动求和来看,加之汉末三国时期瘟疫频发,这个情况也并非不可能。据《三国志·张辽传》记载:孙权复称藩。辽还屯雍丘,得疾。从《吴主孙权传》来看,张辽参加了这次南征。孙权再次称臣之后,张辽撤军屯守雍丘,随后就得了疾病。曹丕撤军后,孙权随即又反叛。曹丕命张辽征讨,孙权得知张辽带兵出征,依然心有余悸。

也就在这一年,张辽病逝,年五十四岁。有学者也认为,张辽突然病逝,恐怕是与瘟疫有关,很可能张辽在上次南征时感染了瘟疫。不管曹丕这次南征是因为啥原因撤军,起码说明,曹魏的势力还是远远强大于孙吴。孙权随即反叛,也说明孙吴并非不堪一击,但绝没有具备一统天下的实力。冬十月,行幸广陵故城,临江观兵,戎卒十余万,旌旗数百里。

[一]是岁大寒,水道冰,舟不得入江,乃引还。黄初六年(225年)冬十月,曹丕行幸广陵故城,临江观兵,戎卒十余万,旌旗数百里。曹丕意在与孙权再次决战。但由于当时天气大寒,水道结冰,舟船不得入江,不得已曹丕撤军。次年,曹丕病逝,年四十岁。再也没有机会与孙吴对决了。曹丕在位时间较短,仅有的两次南征,都是主动撤军。

 3/5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枭雄  声名显赫  吴国  十大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