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设计优点就是弹壳不横飞不会打到射手的脸,左右手拿都可以。缺点就是机械结构相对复杂统一出现额外的故障。再有的就是P90这样的枪械弹壳有专门的通道,直接向下抛出,当然了退壳挺的位置自然是靠上了。还有就是G11这样的枪了,你能看到它掉弹壳吗?对了,前几天提到了印度装备的TR-21战略步枪是吧,这张图。

炮弹上齿轮状的东西有何用?

炮弹头后面那个像齿轮的物体叫做“弹带”,是炮弹是的重要部件,由紫铜制成,有密封和自润功能。起到保护炮管内的膛线的作用和精确的将炮弹发射到更远的地方。我们都知道近现代的火炮的炮管内是有膛线的,它起到稳定炮弹的作用,也就是说:在膛线的束缚下,弹丸受发射药气体的推进“螺旋状”在炮管内向前,出炮口之后也是“螺旋状”飞行…炮弹在螺旋力的作用下飞行的会更加稳定。

但是,弹丸也是由优质钢制成,在与炮管膛线摩擦过程中由于是“硬碰硬”会严重的损伤膛线,膛线缺损之后就会造成弹丸出炮口后飞行不稳定的现象,也就不能准确的击中目标!更重要的是钢太硬了,起不到非常好的密封效果,会使发射药气体泄露,影响到弹丸的推力和初速度,这会使弹丸的发射距离显著的下降,特别是对加农炮这样的炮种,它要求的是炮口初速大和弹道平直。

所以,为了减少对炮管膛线的磨损和更充分的利用发射药气体的推力,在弹丸的后部加了“环状”弹带。目前“弹带”都采用紫铜制造,铜的硬度小于钢,并且延展性也比钢好了很多,在与膛线摩擦时由于硬度低对膛线的磨损比较小,而且还会更紧密的“咬合”膛线,使发射药所产生的气体不会太多的泄露,这样就会让弹丸更能利用发射药的推力,炮口初速更大、飞行的更远!而紫铜的这种功能就叫做“自润性”。

子弹壳为什么不用铝代替铜或是铁?

子弹壳是可以用铝合金替代的,而且这样的产品还不少,影响铝合金壳技术的是技术缺陷、市场、经济性等多方面的因素。子弹使用铜或铜合金,是因为铜具备“自润性”,金属铜在摩擦过后,会脱落一些细微的粉末,填补在机件表面,形成润滑效应,降低摩擦力,让机件更良好的运行。从古代开始,人类就已经发现了铜的这种良好自润性,有些文明里还有用铜币给物品抛光的传统。

子弹当然也不例外,各种铜合金都照顾了机件的自润性,让弹药在不断进行供弹-上膛-击发-抛壳动作的同时,通过自润性提高机件的顺畅度和可靠性,避免生涩卡滞。此外,铜合金的弹壳性能也十分上佳,要韧性有韧性,要延展性有延展性,它们不像钢铁那么脆,也不会过于柔软失去约束力,很适合配合发射药的膛内击发,也很容易生产加工,无论是成型、打磨、结合都十分方便,装弹后的弹药密封性还好。

子弹头也是同样的原理,人们使用铅芯、钢芯制作弹芯,但弹头往往会再加一层同质的被甲,以提高弹头在枪膛中运行的顺畅度。像历史上的三八大盖,因为早先的友坂枪弹存在被甲过薄,对枪管磨损较大的问题,日本人很快就改进了配方,加厚了弹头被甲。不过相比起弹头这种需要在来复线中运转的物件来说,弹壳负担的责任毕竟轻松的多,再说黄铜属于比较高价的金属,随着现代战争自动化武器比例的提高,真打起仗子弹几亿几亿的往外砸,上哪儿去弄那么多黄铜?更麻烦的是,黄铜价格波动较大,工业运用数量也极为庞大,与其在这上面浪费巨额金钱,不如另辟蹊径,从其它廉价材料上找出路。

正因为如此,人们很早就开始了非铜弹壳的研制,并且早已将之运用到了大规模的战争之中。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苏联都采用了钢壳弹技术,这二位一个不怎么富裕,一个打得山穷水尽,逼急了手榴弹都能用水泥糊,给子弹壳换个材料天经地义。只不过那时候的技术仍以“覆铜钢”为主,即主料用钢,外面还是给包一层铜皮,以提供基本的自润效果,它们的目的是节省铜料,做不到完全的杜绝铜料。

而且钢壳弹对抽壳力度有要求,容易拉断壳体。但钢壳弹的运用打破了铜子弹的惯性桎梏,为弹壳材料的研发开启了新的大门,自此之后人们进行了多种弹壳材料的尝试,而且成果巨大。比如中国研发的全钢涂漆弹,这种子弹以特殊漆面代替了铜制覆层,在维持了性能的同时,还能提高弹药存放时的金属锈蚀问题,总体上已经达到了与铜壳弹差不多的水平。

 3/6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武器  外壳  弹弹  装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