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资治通鉴》具体的过程是这样的。宋军收复杭州后,义军的形势急转直下。随后歙州、睦州、衢州先后失守,方腊从富阳、新城、桐庐一路退到青溪县,最后退守帮源洞。此时义军虽然还有二十万人,但战斗力大大下降,不是官军的对手。为了躲避锋芒,方腊率残部躲在了帮源洞。由于石洞的位置极为的隐蔽,官军不知如何进入。当时在宋军中担任裨将的韩世忠侦查到了进洞的一条小路,便偷偷的潜入方腊所藏的洞中,在格杀数十人,活捉了方腊。

大家写了哪些原创的古体诗词可以晒一晒吗?

一剪梅:一帆疑是日边来,和风送爽,天高云谈。青黄相掩参差处,青是松柏,黄为山岩。小小风帆渐成长,乘风破浪,勇往直前。走近高处景独妙,芭蕉绿翠,樱桃红艳! 陆王坟:偏僻山峦陆王府,苍老松柏半庭院。朱门红透似人血,墓室堆满如山钱。九十年代初期曾在二月游过河南新乡陆王坟而写。 宋淇沅之墓:曾教乾隆在学堂,亦建宋家庄村墙。

汉武帝南巡时,曾射杀的那条“蛟”,究竟是什么动物?

安徽省枞阳县城西达观山上有一个射蛟台,传说汉武帝刘彻从这里射杀了枞阳江中的一条蛟龙。关于这件事,《汉书.武帝纪》中有明确记载:“(元封)五年冬,行南巡狩,至于盛唐,望祀虞舜于九嶷。登潜天柱山,自浔阳浮江,亲射蛟江中,获之。舳舻千里,薄枞阳而出,作《盛唐枞阳之歌》。”虽然蛟龙和龙都是龙形,按照古人的分类,龙和蛟龙还是有区别的。

蛟龙的角很小很短,没有分叉;蛟龙的尾巴是光秃秃的,没有像龙那样的尾鳍;蛟龙只有两个爪,而龙有四爪。现在科学表明,中国古代的龙那种动物是不存在的,这里有几个原因。如果龙真的是一种动物,那必须是在地球上存在的,符合所有生命的原理,如果是某种来自高维度的物种,它不必长成那样。科学不发达的年代,古人描写一些很罕见的动物,往往把自己习惯看到的事物组合在一起。

1000多年前,在北冰洋附近捕鱼的渔民经常说海里有一种“海僧”,海僧有像男人一样的头,像僧侣一样的猩红色斗篷,后来动物学家才搞明白,渔民说的原来就是海里的大鱿鱼。人类的科学发展以来,新增加的词汇远超过了古代,所以现代科学可以准确描述这个世界。从中国神话里面来讲,龙这种形象实际上是结合了很多种动物拼凑在一起的。

好在地球上的物种是有限的,而且古人对于大小的性质描述的还不会太离谱,所以蛟龙从它的定义来看,应该是既能在水里游动,又能在陆地上活动的。所以汉武帝射杀的所谓蛟龙,第1种可能性是大型的蟒蛇。蟒蛇和所有的蛇类一样,都是属于爬行类,但是和爬行类很显而易见的区别,就是蛇没有四肢。实际上蛇是有四肢的,只是已经退化的非常非常小,在解剖学上还有,尤其后肢,虽然小,但是肉眼还可看到。

比如说森蚺的肛门后面就有两个非常小的脚,在X光下甚至可以看到爪子的结构,在交配的时候可以用来固定。蟒蛇是树栖或者是水栖的蛇类,在森林、沼泽地、河口潮湿的地方才容易找到蟒蛇。蟒蛇的这些生活特点是和它的身体结构相适应的。因为蟒蛇它身上的骨骼很少,没有像正常的哺乳动物那么有明显的胸廓四肢、强大的脊柱,所以内脏是容易受到压迫。

我们知道体长和重量的关系是体长每增加一倍,重量会增加到原来的8倍。这就是为什么大型的蛇类喜欢生活在沼泽和水里面的原因,因为浮力可以帮助托起身体,让内脏维持原来的形状。史上最大的蟒蛇叫做泰坦蟒,它的重量可以超过一吨,体长可以超过8米,像这样的蛇它是没有办法长时间呆在陆地上的,所以它主要活动在水面和陆地交界的地方伏击猎物。

如果陆地上待的过久,身体的重量就会把它自己压死。森蚺盘绕在树枝上,也是要依靠树枝的形状来分散身体的重量。蛇的祖先其实是一种蜥蜴,进化过程中产生了抑制四肢的基因,如果把这个基因移植到小鼠的身上,仍然会在实验室观察小鼠出现了四肢的萎缩。美国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科学家就曾经做过这个实验,论文曾经发表到2016年的《cell》杂志上。

如果在蛇的身体里面抑制脚发育的基因出现问题,那么就会出现反祖现象,出现已经退化的四肢过度发育。当然这种现象可能会很少,可能被古人看到了,误认为是蛟龙。所以汉武帝射杀的有可能是一条反祖,后肢比较长的蟒蛇。而且这个形象也比较符合古人对于蛟龙的定义。除此以外,鳄鱼也会被中国古人认为蛟龙。中国古代实际上是有两种鳄鱼,一种是较小的扬子鳄,一直生存到今天,还有一种是体型庞大的湾鳄。

 5/6   首页 上一页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莽荒  记神  莽荒纪  第一季  收官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