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父的真爱应该不是她,但是家庭、名位、尊重、扶持都给了她。这种精神在后半段的甄嬛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为什么甄嬛在得知允礼假死的消息后没有自杀,而是回宫去苦苦经营,眉庄、允礼、浣碧之死,都没能打倒她?我觉得这就是甄夫人的遗传和言传身教了。逝者已去,生者不得不活下来担当一切。这是眉庄死的时候,甄嬛对温实初说的话,这也是甄嬛的人生哲学。

不论发生什么,好好活着,对子女、对家人尽责,做好分内的事情,维持着体面。好剧,每次看都有些新感悟。我最佩服的一点就是,你在甄嬛身上看不到后悔这两个字,她每做出一个重大选择,都是自己权衡了需要考虑的所有因素之后,义无反顾的走下去的,理性又韧劲十足。出宫也是,回宫也是。我相信她和果郡王凌云峰一别,是真心决定要牺牲掉这段感情了。

假如后面没有小像事件等等一系列的风波,她应该会和皇上保持着一种君臣、夫妻、搭档、亲人为一体的复杂关系,替皇上管理好后宫,照顾好孩子,没事给皇上解解心宽,顺便好好扶持大清下一代继承人弘历,把所有的事情都打理的妥妥当当,就跟甄夫人一样,纵然不是最爱,但是日子总得过下去。勇于担当的人往往人生路走的更顺当点,因为有重量,所以不会轻易的失控。

如何理解毛主席的“梁王坠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

这句诗取自毛主席的《七绝▪贾谊》,此诗的全文为: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梁王坠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读诗讲求"知人论世",毛主席一生曾写下无数脍炙人口的诗歌,但是,在这么多首诗中,以历史人物为主题的并不算多,贾谊这个人他写过三次,实属罕见,要想知道这句诗的深意,还需要从贾谊说起。贾谊在历史上是非常有名的一个人物,他是西汉初年的政论家和文学家,17岁时因才华出众被河南郡守吴公招揽成为门客,在他的辅佐下,河南郡繁荣稳定,民众安居乐业,"出可济世安天下,入则妙笔著文章"用来形容他一点也不错。

汉文帝登基之初,听闻贾谊的才干出众,就把他召到身边,命其出任博士,此时的贾谊只有21岁,堪称年少有为。汉文帝每每与其商讨政事,贾谊总能提出精辟的见解,因此他备受汉文帝的倚重和信赖,仅一年的时间就被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加官进爵,贾谊感激涕零,他将全部的精力都用在辅佐汉文帝上,可是,贾谊的高升却招惹来朝内外一些大臣的嫉妒,他们在汉文帝面前明里暗里的诽谤贾谊,一会儿说他"擅权专横",一会儿又说他"年少轻狂",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坏话听得多了,汉文帝也逐渐疏远了贾谊。

汉文帝四年,24岁的贾谊被贬为长沙王太傅,等于变相的驱逐出京,他在长沙一待就是三年多,虽然远离京城,他依然常常向汉文帝建言献策,算是尽臣子本分。三年后,也许是汉文帝后悔了,他再次将贾谊调回京师,不过并没有立刻委以重任,而是任命其为梁怀王太傅,就是汉文帝最宠爱的小儿子梁怀王刘揖的老师。这份差事贾谊很是满意,"帝师"可是多少读书人的"终极梦想",当上梁怀王太傅,离这个目标也不算远了。

可是没想到,汉文帝十一年,梁怀王坠马而死,这个意外来得太突然,贾谊竭心尽力辅佐的梁怀王一死,他觉得自己身为太傅对此负很大的责任,于是整日忧郁自责,一年之后,就因过度悲伤而亡,年仅33岁。对于贾谊这个历史人物,毛主席是欣赏且惋惜的。毛主席25岁时曾为好友罗章龙写过一首送别诗,其中就有"年少峥嵘屈贾才,山川奇气曾钟此。

"一句,他将屈原与贾谊相提并论,认为此二人都是才华横溢之人。1958年,毛主席在给友人的信中也曾对贾谊的《治安策》大加赞扬,称其为"西汉一代最好的政论","全文切中当时事理"。可见,毛主席对贾谊才华的认可。《七绝▪贾谊》这首诗写于1964年,毛主席在诗中写的"贾生才调世无伦"就是高度认可贾谊的才干,后面一句"哭泣情怀吊屈文"讲的是贾谊最著名的一篇文章《吊屈原赋》,当年贾谊被贬长沙,路过湘江时,追怀屈原,联想起自己坎坷的仕途,有感而发创作的作品。

而"梁王坠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显然就是毛主席对贾谊人生经历的评价,虽然他一心扶持的皇子梁王坠马而亡,但这件事纯属意外,罪不在贾谊,为什么要如此看不开,以至于忧郁而亡呢。在毛主席看来,大丈夫必然能屈能伸,即便是遭遇坎坷曲折,也要调整状态,怀抱乐观积极的心态,继续前行。贾谊在长沙熬过了被贬谪的艰难岁月,好不容易重返庙堂,还未重新开创功绩,便因自责恨恨而终,实在是让人惋惜。

 3/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江湖  丰穗节  一梦  祈福  传记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