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时局复杂,必须得提前决断。深思熟虑之后,殷通决定起兵反秦,但是作为一个秦帝国的地方官,而且是文官,他的号召力肯定不够。所以,他必须寻找合伙人。那么他有没有心仪的人选呢?有,而且有两个,一个是项梁,一个是桓楚。(2)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写道: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

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对项梁来说,吴中这个地方虽然是外乡,而且他们又是在避祸,但他却混得如鱼得水,“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这句什么意思呢?就是项梁成了吴中地区著名的民间领袖,经常给人操办丧事,通过这种方式,他还延揽了很多“贤士大夫”。那么项梁和殷通的关系如何呢?项梁作为一个逃犯,在殷通的地面上混得风声水起,能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两人就算不是朋友,殷通对他也是网开了一面,对项梁而言算是恩人了。

在前面一篇文章中,我们曾经把项氏家族户口查清楚了,知道项梁他们这一家子,都是背负仇恨在生活,一直在等待复仇的机会。随着陈胜吴广起义的爆发,他们的机会也来了。某天,殷通将项梁叫到了自己的办公室,告诉他自己要起兵反秦,还要对他委以重任。(3)当项梁带着侄子项羽一起来到殷通的府邸之后,殷通告诉项梁自己要起兵反秦,并且计划让项梁和恒楚为将,只是恒楚在逃亡之中,不知道在哪里?项梁听了之后,说侄子项羽知道恒楚的行踪。

此时项羽并没有参与两人的对话,他一直在门外持剑等候。项梁出门嘱咐了项羽几句,重新回来后让殷通召见项羽。殷通于是召见项羽,不想项羽进门跟项梁确认了一下眼神之后,直接拔剑把殷通给杀了,杀了还不算,直接把人家头给割了下来。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记载: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使人收下县,得精兵八千人。

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4)不管是在《史记》还是在《资治通鉴》中,对项梁杀殷通的理由,都语焉不详。如果我们站在项梁的角度分析,他杀掉殷通的理由和逻辑是什么呢?我们设身处地地想一下,可能有下面几点:第一,项梁是楚国名将之后,不甘人下,殷通的存在让项梁感觉尴尬;第二,项氏家族和秦帝国有深仇大恨,项梁不屑于和殷通这样的帝国官员合作;第三,杀掉殷通这个当地行政主官,可以制造轰动性效应,震慑当地民众;第四,殷通这种官员,吃着帝国的饭又想砸帝国的碗,项梁看不上这种小人。

上面这些杀人的理由算不算充分呢?确实有一定道理,但殷通真的非杀不可吗?首先,既然是帝国地方主官,肯定也是有好有差,殷通治下的会稽郡如何呢?我们没有不知道,但是以项梁恒楚这种逃亡之人可以在吴中生活,说明他对民众还是比较宽仁的,所以他真的该死吗?其次,殷通既然已经表明了合作反秦的姿态,那么项梁考虑的应该是如何合作的问题,直接杀掉难道不是太简单粗暴了吗?毕竟殷通代表了无数的帝国主官,如此杀之不是绝了所有人合作的希望吗?(5)历史学者蔡东藩曾经刘邦和项梁的起兵经过有过对比,他说:“刘项起兵,迹似相同,而情则互异。

沛令从萧何言,往召刘邦,设非后来之翻悔,则亦不至自杀其身。且杀令者为沛中父老,非真邦亲手下刃也。若项梁之赴召,明明为郡守之诚意,梁正不妨依彼举事,为君父复仇,何必计嘱项籍,无端下刃乎!况仇为秦皇,无关郡守,杀之尤为无名,适以见其贪诈耳。观此而刘项之仁暴,即此而分,即刘项之成败,从此而定。老夫刘邦之退让鸣恭,项梁之专横自立,盖第为一节之见端,犹其小焉者也。

”蔡东藩先生的意思有两点,无端杀掉殷通,说明项梁叔侄残忍贪诈,也说明两人格局都太小。同样的事情,刘邦会做吗?想来应该是不会的。如果不杀殷通,项梁其实可以更好地利用殷通的身份,去争取更多的帝国官员,可能会减少很多刀兵之祸。(6)殷通死得很冤枉,那么我们站在殷通这边考虑一下,他又做错了什么呢?首先,识人不准。

殷通之所以将自己的密谋对项梁和盘托出,说明他和项梁之前肯定是有交情的,否则谁会对一个陌生人说我要造反呀?既然有交情,殷通对项氏叔侄的认识太肤浅,所以最终引狼入室;其次,心态不对。在电视剧《楚汉传奇》中,殷通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帝国官员,想趁天下大乱有一番作为。但是作为帝国的既得利益者,他的心态和位置都放错了。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盛夏  传奇  07073  官网  网页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