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火箭弹来得极快,士兵根本没有躲闪隐蔽的机会,瞬间周围1、2公里范围内就成为一片火海。无数战友被火箭弹撕成碎片,坚固的坦克,装甲车和火炮也被火箭弹击毁,至于普通的运输车和弹药车更是燃起熊熊大火。德军进攻部队往往就这样仓皇败退下去!德军老兵得出的一致结论是,不怕苏军坦克,不怕苏军火炮,就怕苏军的喀秋莎。

一旦遭遇喀秋莎的袭击,从发现火箭弹到被击中一般只有1、2秒钟,无法做出反应。而喀秋莎都是集群发射,一次至少数十枚落下来,根本也没有地方可以躲避,那么谁死谁活只能看上帝的意思。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苏军还使用了威力巨大的喀秋莎改进型M30火箭炮。这种火箭炮发射M31箭弹,口径达到310毫米,比苏军经常使用的203毫米重型榴弹炮的威力还要大,一发火箭弹即可击垮一所房子。

由于火箭弹的重量较大,该火箭炮的射程较短,仅有3公里,只能做前线近距离支援武器,不能作为远程火炮使用。--------------------火箭炮很容易生产,但苏联缺乏足够的汽车。为此,苏联人用尽一切办法。他们使用了包括美国援助汽车,装甲车底盘,甚至拖拉机。所以,苏军序列中有很多不伦不类的喀秋莎火箭炮!虽然战果辉煌,喀秋莎在实战中仍然表现出了一些缺点。

在防御中,它的一个缺点暴露无疑,就是发射时的动静很大,有大量火光和烟雾,很容易被敌方空军和炮兵部队发现。喀秋莎并非自行火炮,只是一辆卡车而已,一旦遭遇空军和敌方炮火的打击,就极容易被摧毁。实战中,喀秋莎最大的威胁就是德国空军。德国空军的飞机在对付T-34等坦克时,一般需要近距离投弹。这种方式难度比较高,获得成功并不容易。

对于喀秋莎时,德国飞机只要俯冲用机枪扫射即可。吉斯卡车基本没什么防护能力,一旦被击中一般就会起火燃烧。喀秋莎不适合用于战火最激烈的前线作战,而适合在相对比较安全的后方做拦阻性炮击。斯大林格勒战役以后,苏军开始走入战略进攻,经过一系列艰苦战役,苏军突入德国境内,包围了柏林。此时约有2000门喀秋莎参与了柏林战役,它们射出的可怕炮火将柏林变成了一堆堆的废墟。

而其可怕的声音更对德军官兵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甚至连希特勒也不例外。在希特勒副官的回忆录,希特勒在自杀前几天,突然听到一种可怕的破空声音,他急忙召集副官询问。副官告诉他:那是斯大林的管风琴(德国人对喀秋莎的称呼)。希特勒已经精神恍惚,追问那是什么(其实他知道这个名字)?副官告诉他,这是苏军的喀秋莎火箭炮。

希特勒面如死灰,长长的叹了一口气!几天后,他开枪自杀了。进入战略反攻以后,喀秋莎就出现了一些明显的缺点。----------------------使用火箭炮的不仅仅是美国,1991年海湾战争中,美军一共投入了189门M270火箭炮(其中18门具有发射陆军战术导弹的能力),总共发射了17000多发子母火箭弹(含1170万个子弹),给伊拉克军队造成了巨大的损害和威慑力。

下图是著名的卡桑火箭,哈马斯大量使用这种火箭弹对以色列进行骚扰,迫使以色列花费巨大代价发明了防御火箭弹的系统。它的最大问题,在于射击精度不够。喀秋莎发射的火箭弹,只是普通的尾翼式火箭弹,也就是火箭弹仅靠靠自己的四片尾翼保持飞行稳定,是没有制导系统的,也就不可能很精确。加上射程约10公里,这么远的距离内飞行必然会产生偏差,导致同一样车发射的火箭弹往往散布很大,一发和一发之间有数百米的偏差是非常正常的。

如果让喀秋莎火箭精确的打击诸如兵营、大型碉堡、桥梁等这些目标,喀秋莎是不能完成任务的,甚至可能发射数千发才能有一发击中目标。在防御中,喀秋莎一般都是打击德军进攻部队,诸如密集敌有生力量集结地、野战工事及集群坦克火炮。德军处于进攻中,这些目标基本都是暴露的,很容易被喀秋莎覆盖。苏联开始进攻以后,就面临着德军很多坚固防御工事。

喀秋莎对付不了这些工事,必须使用传统炮兵。如果敌我双方如果距离过近,也不能使用喀秋莎。因为它存在着射击的偏差,有可能会误伤苏军进攻部队。在进攻中,喀秋莎的使用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在进攻作战时候,老式的喀秋莎БМ-13由于采用吉斯卡车作为载体,机动能力有限。一些复杂地形就无法行军,也就无法提供及时的火力支援。

苏联国内的运输情况很差,公路经过冬季的冰雪融化后,全部变成了一片泥泞的烂泥路,普通卡车在这种路上无法有效行使,更不要说像喀秋莎这样负重很大的火箭炮车了。这种道路不但束缚了德军装甲部队的双腿,对反攻的苏军一样有着很大影响。后苏军利用Т-60轻型坦克的底盘,研究了БМ-8火箭炮,解决了越野能力。БМ8为了增强越野能力,减轻整车负重,使用了BМ-8火箭弹。

该火箭弹则是由РС-82 82毫米航空火箭弹改进得来,威力比БМ-13小,但是重量要轻的多。苏联总共生产了2400门БМ-8系列,6800门БМ-13系列和1800门БМ-30系列火箭炮,其中有3374门是装在卡车上的。 到战争结束时,苏军已拥有7个火箭炮师,11个火箭炮旅以及38个独立火箭炮营,一大半的火箭炮都是БМ13。

俄海军为何放弃重型舰载机SU-33,转而使用MIG-29K?

如果能选,俄罗斯海军航空兵肯定更喜欢用着顺手的苏-33,臭名昭著的米格-29再怎么改进也不可能取代苏-33的位置,这其实就是苏-33舰载机还能否复产的问题!它已经停产至少20年了,海军航空兵想要接着用,去哪里找机身寿命足够的舰载机呢?俄罗斯肯定更喜欢苏33,它更适合做舰载机使用。毫无疑问,苏-33的作战性能更符合海军的需要。

我们可以根据美军F-18大黄蜂升级到超级大黄蜂的经验断定,舰载机载荷越大、航程越远就越符合海军的需要。超级大黄蜂比大黄蜂长高了178mm、翼面积增加了25%、体重增加了6.396吨、发动机推力提高了19.13千牛,内部油箱还多装了1.6吨的燃料,这让它多出来50%的滞空时间和1.7吨的挂载能力;同理,起飞重量33吨、航程3000多千米的苏-33,比起飞重量仅有24吨、航程约2000千米的米格29K强多了!放弃好装备、捡起次等装备接着用,绝对不是俄罗斯海军的初衷,而是实在没有办的办法。

一款战机停产后,它的生产线一般都会面临解体的结局,尤其是对于俄罗斯这个过去30年一直缺钱的国家来说,它不可能像美国那样封存停产战机的生产线,而即便是美国也没有能力恢复停产了8年的F-22生产线,可见再接着生产苏-33很不现实,关闭后的生产线多半都会贡献出自己的器官,去组建全新的生产线!否则封存维护成本是相当高的。

一般大家都觉得苏-33的外形和苏-27系列很像,这就有理由把它的生产线拆解,补充给苏-27的生产线以增加产能、节约成本!那么反过来,苏27的生产线能否生产可用的苏-33舰载机呢?笔者觉得生产线的设备互换是合理的,早在二战时期,汽车商福特就生产了8600多架战斗机;通用除了生产40多万台引擎之外,还生产了飞机、坦克、枪械等一切你能想象得到的东西,可见工厂里的生产线并非一成不变。

但是,舰载机和陆基战斗机是有很大差距的,这不是生产设备的区别导致的,而是使用需要决定的!苏-33的空重达到18.4吨,而苏-27只有17.45吨,这多出来的重量不只是加强了起落架那么简单,舰载机还是有很多专用设备的!要不然我们在能够生产歼-11的情况下,干嘛还要去买乌克兰的苏-33原型机T-10-K3呢?俄罗斯最后选择米格-29K,还是印度帮的忙!否则它真有可能咬着牙恢复苏-33的生产线。

就在俄罗斯为舰载机发愁时,恰好印度海军也需要一款固定翼舰载机,其国产航母维克兰特号和进口的维克拉玛蒂亚号都需要舰载机,尤其是不足4万吨的维克拉玛蒂亚号机库狭小,升降机更是小的不得了,不可能容纳体积庞大的苏-33。下图是维克拉玛蒂亚号航母的机库,用坐在地上的人作参照能明显感觉到,这个机库不是一般的小,只有使用尺寸较小的米格-29K,才能保证最基本的载机数量。

维克拉玛蒂亚号不仅机库小,升降机的尺寸也小得很!下图是主升降机的内部照。下图是主升降机的外部照,可见机翼折叠之后的米格-29K勉强能通过这部升降机运上甲板。思前想后,印度只能选择体米格-29K,为此注资10多亿美元帮助米格公司完成米格-29K生产线启动和升级工作,并对米格-29K本身进行了现代化升级,而俄罗斯海军航空兵也正好趁机下单获得米格-29K,替换垂垂老矣的苏-33,因此说它也没有第二个选项。

 6/6   首页 上一页 4 5 6 下一页

文章TAG:mig  经久不衰  火箭炮  火箭弹  获取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