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南之战时,西汉的骑兵从机动性、冲击力、载重力等方面已经不逊于匈奴骑兵,到了两河之战时,西汉骑兵20余万,各方面甚至都已经实现了对匈奴的超越。②张骞西域之行为河西之战奠定了交通基础公元前139年,汉武帝刚刚登基一年时间,就派张骞带领一百多人出使西域各国,本来的目的是想联合大月氏国共同对抗匈奴,结果此行并不太顺利,直到公元前126年,张骞等人才回到大汉。

根据《史记·大宛列传》所载: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胡奴甘父俱出陇西……今使大夏,从羌中,险,羌人恶之;少北,则为匈奴所得。羌中主要是指河湟地区,是青海的交通要道,那时是羌人的聚居地。张骞本来选择从羌中回汉,但是羌人比较讨厌他,自然条件又比较恶劣,所以只好侥幸从靠北一点的路线走,结果又被匈奴抓获。

张骞此行虽然未达成联合作战的目的,但是他却详细考察了包括河西走廊在内的西域地理、人文环境和政治、经济等情况,回来后详细地向汉武帝作了汇报。事实证明,霍去病河西之战的出兵路线与此有很大的关联,他首次河西之战正是从陇西出发到达河西走廊的。③霍去病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是关键制胜因素根据《史记》记载,匈奴的作战特点是: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苟利所在,不知礼义。

故其战,人人自为趋利,善为诱兵以冒敌。故其见敌则逐利,如鸟之集;其困败,则瓦解云散矣。说白了就是哪儿能得到好处,部队就往哪里猛打,就像鸟儿争抢食物一样,如果打败了,很快就会四散逃跑。这对于惯于打歼灭战的霍去病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但是霍去病是谁啊,他是军事上的天才,这样的人物百年难遇。且看他是怎么打的。出其不意,速战速决。

孙子兵法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要想尽量地消灭更多敌人,出其不意是个好主意,而且要争取以最短的时间消灭敌有生力量。根据第一次河西之战有关史料所述,霍去病“讨敕濮,涉狐奴,历五王国”“转战六日,过焉支山千余里”“捕斩匈奴首虏八千九百六十级”,可见,他充分发挥了骑兵快速突袭战术,打了匈奴右贤王主力一个措手不及。

而且在达到战术目的后,便立即撤回前线,保存了汉朝部队的实力,充分体现了速战速决的战术原则。千里迂回包抄。《孙子兵法》曰:“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为了防止匈奴向西北方向逃窜,避免与匈奴正面交锋,霍去病指挥第二次河西之战时,率部从甘肃庆阳西北出发,长途机动了两千多里路,绕到休屠王和浑邪王的身后,犹如神兵天降,彻底切断了匈奴的逃跑路线,逼迫浑邪王四万多人投降,这个规模还是比较大的,也给匈奴形成了强大的威慑。

寻歼匈奴主力。匈奴之所以能够不断地侵边犯境,就在于他们懂得保存有生力量,打不过就跑到漠北广阔的草原,找都不好了。因此,寻找机会歼灭匈奴的主力,是河西之战中的主要目的之一。当时盘踞在河西的匈奴主力主要是休屠王和浑邪王。《史记·霍去病传》是这样说的:合短兵,鏖皋兰下,杀折兰王,斩卢侯王,锐悍者诛,全甲获丑,执浑那王子及相国、都尉,捷首虏八千九百六十级,收休屠祭天金人。

霍去病指挥第一次河西之战,消灭了休屠王主力,第二次河西之战又消灭了浑邪王主力,至此,匈奴右部主力几乎全军覆没。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结语:在具备了骑兵战力和交通要道等基础条件后,霍去病指挥河西之战,运用灵活机动的战术,一年时间歼灭匈奴右部主力,至此,河西之地再无匈奴侵边略境。

汉武帝刘彻耗费国力打下的河西走廊是现在的哪里?它们的名字怎么来的?

河西走廊属于现在的甘肃省,在古代是一个水草丰茂,由中国内地通往西域、中亚的必经之地。东周春秋时期,河西走廊被西戎占领,后来西戎覆灭,此地又被月氏人所占据。再后来月氏被匈奴攻破,匈奴人在河西走廊建城,派了两个王在河西走廊驻扎。这也足以可见当时这块地区的重要性!至于河西走廊这个名字的含义,『河』指的是黄河,河西就是黄河以西的意思

『走廊』顾名思义,就是比喻连接两个较大地区的狭长地带。至于这块地区为什么是狭长地形,是因为它的南面是祁连山脉,北面是北山山脉,均不适合生活和商旅运输,只有两山中间的谷地适合生存。所以『河西走廊』的意思就是黄河以西,夹在祁连山脉和北山山脉之间的一条适于生存的狭长地带。最早的时候,中原王朝和草原民族对河西走廊都不够重视,因此才让月氏人占了去。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时要  失事  河西  纵横  船只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