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对李鸿章的这一指责值得商榷。在开战初期,李鸿章确实认为北洋水师实力不如日本,因此建议不要和日本海军决战,而是巡弋渤海湾,以牵制日本海军,同时避免日本海军进犯渤海湾。惟不必定与拼击,但令游弋渤海内外,作猛虎在山之势,倭尚畏我铁舰,不敢轻与争锋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李鸿章并不是单纯的为了“避战保船”,而是以海军作为存在舰队威慑日本。

而且开战以后,李鸿章就意识到需要海军为海上运输线护航,因此下令丁汝昌率北洋水师寻找战机和日本舰队作战。统带铁甲各船,驰赴朝鲜洋面,相机迎击而在黄海海战后,李鸿章也多次催促丁汝昌尽快完成修理工作,带北洋水师出海,以避免日本意识到海防空虚,大举入侵。师船速修,择其可用者,常派出口外,靠山巡查而在旅顺失守以后,李鸿章要求丁汝昌严守威海,如果日本海军来犯,要和炮台一起配合作战。

12月25日李鸿章接到报告成山一带有日本船只出现时,还要求丁汝昌立刻率北洋水师前去巡视,如果日本军舰不多,要设法驱逐。很明显,李鸿章虽然有“保船”的念头,但是并非“避战”。而北洋水师最后决定困守威海,则是丁汝昌根据北洋水师海战后维修工作迟迟无法完成、弹药不足的现实情况做出的决定。在黄海海战后,丁汝昌决定不和日本海军决战是出于现实考虑黄海海战后,北洋水师损失了“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5艘军舰,另有“来远”受重伤,其他参战各舰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

北洋水师的维修基地是在旅顺船坞。由于旅顺船坞原本只考虑了日常维护所需,规模很小,只有一个船坞。而需要维修的军舰有6艘,如果轮流入船坞修理耗费时间太长,因此只有受伤最重的“来远”入船坞修理,其他各舰直接停靠在码头上展开维修。然而这么一来人手又成了问题。旅顺船坞鼎盛时期只有600多工人,此时一下子有6艘军舰需要进行修理,加上缺乏备件,所有的损坏部位都需要临时加工才能更换,工作量极大,人手严重不足。

为此丁汝昌一面抽调北洋水师里懂技术的水兵协助修理外,还和旅顺总办龚照玙一起给李鸿章写信,从天津机器局等处抽调工人来旅顺协助修理。不过各处都以战事临近,人手不足搪塞,最后只来了几十个工匠。而且旅顺船坞附属的工厂只能加工小型配件,因此在缺乏工匠和配件的情况下,一切修理工作只能从简,重点修复了海战中被打坏的炮械。

至于其他舰面设施只能拆除了事。像“平远”舰的桅杆中弹,修理时就是截去一半,把上半截和桅盘统统拆除。即使只进行如此简单的维修,直到10月16日,黄海海战后一个月,北洋水师的“定远”等舰才蹒跚出海,前往威海补给弹药和煤炭,为下一步作战做准备。至于伤势严重的“来远”则只能继续爬在船坞里修理。然而北洋水师的炮弹补给工作进行的更慢。

由于海战中损耗了大量的炮弹,而炮弹储备不足,此时的北洋水师各舰普遍存在弹药不足的情况。所以天津机器局只能加班加点进行生产,然后一边生产一边调拨给北洋水师。大口径炮弹生产工艺复杂,天津机器局产量有限,因此直到11月,北洋水师才勉强完成补给,具备了日本海军一战的能力。不过此时北洋水师能用于海上作战的军舰只有“定远”、“镇远”、“靖远”、“济远”、“平远”、“广丙”6艘。

而日本联合舰队除了“松岛”重伤回国修理外,其他各舰都继续战斗。双方巨大的实力差距,让丁汝昌明白只能采取依托炮台和日本海军战斗的战术,并将之上报李鸿章,得到了他的批准。李鸿章和丁汝昌的威慑战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李鸿章和丁汝昌采取以存在舰队威慑日本的战术上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效果。在黄海海战以后,因为北洋水师尚有一战之力,日本虽然制订了在直隶登陆,直接攻击北洋的作战计划,但是却不敢立即执行,强调要消灭了北洋水师以后才可以执行。

为此,日本海军和陆军决定首先夺取旅顺和威海,全歼北洋水师。为了避免被北洋水师攻击登陆船队,这两次行动都是集结海军主力才展开。像日本登陆辽东半岛攻击旅顺时,为了避免遭到北洋水师袭击,日本海军出动了24艘军舰和6艘鱼雷艇。这一方面表明北洋水师的巡海威慑战术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另一方面来说,以北洋水师区区6艘军舰,显然也不可能贸然去和日本海军主力决战,只能采取困守刘公岛,以海岸炮台为依托和对方交战的战术。

 3/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舰队  五国  叫板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