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农村有即将淘汰的就是织蓆编篓的手艺,过去在农村芦苇蓆子和篓子用处可大了,农村每家炕上都铺一领炕蓆,夏天晚上院里也铺着蓆子人们围坐,晒粮食也用蓆子,下雨盖柴垛也用蓆子,就连国库的粮囤也是用芦苇蓆子扎起的。记得小的时候,经常听村里的老人说“头剦二补三打铁”,那时候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就跑去问我妈。

农村的铁匠为什么越来越少?

在农村里,原来的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手工劳动模式,铁匠所生产出来的东西,都是和农村的日常劳作息息相关的,现在很多的耕种模式,工业化的批量生产,导致农村里的很多铁匠个体,不得不放弃传统的手艺,重新选择职业。并非只有铁匠越来越少,像篾匠、瓦坯师傅、补锅师傅、阎鸡师傅、造秤师傅、造修伞师傅(桐油伞)等等,过去很多流行的行业,到现在还真的很难见得到。

“长木匠,短铁匠,不长不短是石匠”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这是机械化、电器化之前,农村流传广泛的一句经典谚语。充分蕴含了"留有余地,具体分析,物尽其用,细节成功"的道理。虽然木匠、铁匠、石匠,已经或者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但这些经典的道理,至今仍然具有一定的价值。具体地讲:(1)"长木匠"的意思。指木匠下料时,因为害怕浪费整根材料,所以,一般把原材料下得长一点,长一点留有修改的余地。

绝对不能因为材料下的短,浪费了整根木材,所以就有了"长木匠"的说法。(2)"短铁匠"的意思。手工铁艺,功夫全在掌握炼铁的火候,和用锤锻铁的力度和角度。技艺精湛的工匠,还要把铁的延展性和延长度考虑在内,下料长也是浪费,因此,就有了"短铁匠"的说法。(3)"不长不短是石匠"的意思。石匠有"粗石匠"和"细石匠"之分。

粗石匠是在山上把原石切成大小长短不等的石料;细石匠在山下精打细磨,仔细雕刻,雕刻时用的材料比木匠短,比石匠大,所以相较于木匠和铁匠,石匠就有了"不长不短是石匠"的说法。还有一种说法是:1,木匠不怕长,长了好锯短,但短了就不好加长,所以木匠用料宁长不短。 2,铁匠短了,几锤子就锻长了,所以用料宁短不长。

农村俗语:“打铁不惜炭,养儿不惜饭”,为什么这么说?

民间的顺口溜在很大的程度上体现了一个时代的生活经历,大多是人们生活经验的积累,简短的一句顺口溜,可以概括某件事情的来龙去脉,虽然话糙但理不糙,真正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只要经历过那个时代,才能对它的含义有个比较深刻的理解。所谓“打铁不惜炭,养儿不惜饭”这句顺口溜,说的就是以前的铁匠,为什么说以前呢?因为现在干铁匠这个行当的已经很不多了,很多劳动工具都被电动工具和机器代替了。

铁匠要打造什么物件,他用的第一道工具就是炭火炉,炭火炉的火烧得旺,是要尽量要将原材料的钢铁烧软接近溶点,这样锻造起来才会得心应手,如果要是太珍惜煤炭,钢铁在炉中没有达到软化的程度,那要打造出想要的形状是非常困难的,想要炉火纯青那就更难了,所以这也应了一句老话: “炉火旺,废铁变成钢”。“养儿不惜饭”,其实道理是一样的,能理解上半句,下半句也就好解释了,记得小时家里贫穷到吃不饱饭的时候,食物再缺也不能少了小孩的口粮,在我映像中记忆尤深的是父辈们宁愿忍饥挨饿也要让孩子们吃饱,目的是很明确的,孩子正处在发育阶段,正是长身体长智力的时候,如果连饭都吃不饱,那营养肯定跟不上,将来的体格肯定不如他人,为了将来孩子有个强壮的体格,和别人家的孩子不输在同一个起跑点上,所以做父母的对于孩子来说,那怕是家里条件再艰苦,也不能太珍惜粮食对吧,吃个饱饭是必须滴。

农村流传一句老话“头剦二补三打铁”说的是啥意思?为何“剦”排在第一?

记得小的时候,经常听村里的老人说“头剦二补三打铁”,那时候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就跑去问我妈。我妈告诉我说,头剦就是说在农村的这三种手艺人中,本钱最少,干活最轻松,挣钱又最多的,就是剦猪剦鸡的师傅了,所以要排在首位。而补锅补盆的那些师傅,虽然说活儿并不是很重,但是,他们的收益还是没有剦猪的师傅高,所以就排在第二。

农村曾经的‘打铁匠’没有了,你还知道哪些农村手艺人被淘汰。还有哪些将要淘汰?

问:农村曾经的"打铁匠″沒有了,你还知道哪些农村手艺人被淘汰,还有哪些将要淘汰?过去农村的生产使用都是简单的农具,比如锄头,铁锹,三齿四齿等,这些都离不了打铁匠,现在,农村农业生产都是机械化,那些落后的农具很少有人使用了,所以打铁匠也就少了,并不是沒有了,只是很少了。真农村真正彻底被淘汰的是锔盆锔碗锔锅锔大缸的手艺人,那时都跟他们叫"锔了锅儿″,有个迷语,迷底就是这"锔了锅儿”的,说是"进村就当当,当当就商量,商量就布嘴儿,布嘴就流白水儿″。

锔了锅的担子上架着一个小铜锣,铜锣两边用绳吊着小锤儿,他担着走,小锤儿晃来晃去的敲打着小铜锣,就发出"当当″的响声,人们就知道这是锔了锅儿进村了。有谁家的锅碗盆缸破了,让他锔一下比扔掉花钱再买便宜的多,锔一下还能使用,就拿出来商量修理费用,商量好了,锔了锅儿开始干活,锔了锅有几把钻,钻头有钢的,有金钢石的,锔陶器就用钢钻头,锔碗锅等瓷器铁器就用金钢石钻头,换钻头和钉把锔前都是把它们叼在嘴里,这就是迷语里所说的"布嘴儿″,钻瓷器的时候要有水,钻时水和瓷器粉末一起流出来就是"流白水儿″了。

过去有俗语说是"沒有那金钢钻,就别揽瓷器活儿″,就是说这锔了锅儿。现在,人们富裕了,锅碗盆缸坏了,就不要了去买新的,没有人靠修修补补过日子了,这锔了锅儿的手艺人也就淘汰了。淘汰的手艺人还有,剃头挑子淘汰了,扎笸箩簸箕的淘汰了等。现在,农村还有即将淘汰的就是织蓆编篓的手艺,过去在农村芦苇蓆子和篓子用处可大了,农村每家炕上都铺一领炕蓆,夏天晚上院里也铺着蓆子人们围坐,晒粮食也用蓆子,下雨盖柴垛也用蓆子,就连国库的粮囤也是用芦苇蓆子扎起的。


文章TAG:打铁  信阳  城区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