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这些将领的忠心不用怀疑。 而兵卫则负责皇城以外,内城的安保工作,八旗各负责一块区域。 一旦有人攻打内城,他们便是守卫内城的中坚力量。这样,即使九门守军有人想图谋不轨,也无法成功。 接下来是内务府包衣护卫。 所谓包衣,出自包衣奴才一词。而包衣奴才则是八旗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内务府包衣护卫,顾名思义,就是由内务府统领,从上三旗包衣奴才中挑选一批人来充当皇帝的护卫。

他们负责着皇宫内,十二个宫门的护卫工作。 内务府,说白了就是为皇帝处理家务事的这么一个机构。 而这群包衣护卫,因为出身原因,其忠诚度完全可以保障。 这支部队说白了,实际上就是皇帝自己的私军,皇帝可以随意调遣。 如果宫中侍卫出现叛乱,这支部队就是皇帝最大的依仗。最后说说皇帝的贴身侍卫。 这群人由侍卫处负责管理,人数大概有600人。

别看人数不多,但是个个都是武林高手,而且分得特别细。 这些侍卫被分为三种,分别是内廷侍卫、大内侍卫以及宗室侍卫。 内廷侍卫,主要负责皇帝上朝时的安全以及护卫乾清门。 大内侍卫就是我们在电视、电影中最常看到的皇帝贴身侍卫。他们会在皇帝周围一定范围内分散开,形成保护网,令外人无法随意接近皇帝。 这大内侍卫又分为一等侍卫、二等侍卫、三等侍卫和蓝翎侍卫。

级别越高,待遇越好,如果能混到一等侍卫,那可不比朝中高官的待遇差。 至于宗室侍卫,听名字就知道,是从宗室中选取的。 这些人就是到皇帝身边混个脸熟,好以后放出去做官的。指望他们保护皇上,基本不太现实。 皇帝身边的护卫不仅众多,且护卫范围互相交错,如果一部人侍卫想要刺杀皇帝,便会遭到其他部队的功攻击。 也就是说,这些部队间是相互制约、监视的。

这样就在大概率降低了了侍卫、护卫刺杀皇帝的可能性。针对贴身侍卫,皇帝们也有的是办法防范其对自己不利不管皇帝们怎么防范,但是总免不了身边只有贴身侍卫的情况。 毕竟,所谓的贴身侍卫,就是要和皇帝寸步不离。 为了防止这些本该保护皇帝的人威胁到皇帝的安全,清朝皇帝也是想出了不少办法。 首先是思想工作。 古代讲究君权神授,大肆宣扬皇帝是受上天庇佑的,做臣子的应该忠君爱国。

这些侍卫从小就被灌输这样的理念,等他们长大成人,这种思想已经渗入他们身体的每一个部分了。 在这些侍卫看来,忠君爱国是天经地义的,能保护皇帝那是莫大的殊荣。 这一招别看简单,但是贵在实用,可以从根本上杜绝侍卫出于自己意愿的弑君举动。 就算他们被人威胁,也要考虑忠孝到底选择哪一边。 其次是严格的审查机制。

这个审查机制的核心便是对于侍卫人选出身的审查。 宗室侍卫就不说了,他们和皇帝沾亲带故,亲戚嘛,自然是最值得信任的。至于内廷侍卫和大内侍卫,要么出自八旗中的上三旗,要么出自王公大臣家。 这些人的家庭本身就是清朝的既得利益方,与皇帝那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 如果这些人都不可信,那么真不知道还能从哪里挑选侍卫来保护皇帝了。

再次是美好前程的诱惑。 为了让这些侍卫保证绝对的忠心,高官厚禄是少不了的。 首先,侍卫内部就有不错的升迁机制,蓝翎侍卫往上升,有三等侍卫、二等侍卫、一等侍卫,如果表现足够好,便能升到内廷侍卫。 而这还没到头,只是新的开始。只要这些侍卫能表现出足够的忠心,再加上够机灵、最好还读过书,那么就有机会外放为官。

最好的例子便是乾隆朝权倾一时的和珅了,他就是从大内侍卫做起的,后来做到了位极人臣的地步。 除此之外,侍卫的薪水本就丰厚,皇帝时不时还会赏赐一些好东西。 这些侍卫就连吃饭的伙食都比照皇帝。毕竟御膳房每天要为后宫做大量食物,会有大量剩余或者宫中没动筷子的菜。 这些菜和剩菜不是一回事,最后都给侍卫们吃了。

再有就是,这些侍卫普遍被赏赐了黄马褂。这玩意在我们看来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在当时可是一种荣耀,而且除了皇帝的亲近侍卫,外臣很少得到。 其珍稀程度快赶上奥运奖牌了。 当年施琅收复台湾,可以说是立下了不世之功,结果他却向兵部提出用自己的军功换赏赐黄马褂的待遇。 可见这黄马褂多么珍惜。 然而,就这样,兵部还拒绝了施琅的申请。

后来还是康熙皇帝得知此事,才特旨赏赐了施琅一件黄马褂。特旨说明了,立下如此大功劳的施琅,竟然还不够格赏赐黄马褂。 再看看那些侍卫们,几乎人手一件,可见这是多么大的殊荣。 最后,将侍卫的家族与皇权绑定。 前面说过,这些侍卫的家族都是当时的既得利益集团,他们不是八旗子弟就是王公大臣子弟。 他们好好表现,为皇帝尽忠,皇帝自然会对衙门的家人好。

 6/7   首页 上一页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文章TAG:刺秦  秘史  灵器  战斗力  功能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