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了,这里也不是为城市排水系统建设找借口,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当前很多城市的地下管网已经严重老化,完全跟不上城市越来越快的发展节奏,而升级改造又涉及到拆迁、通勤等诸多显示因素,因此这类城市没逢暴雨,必发生内涝灾害。换个说法讲,地铁通道在城市地下的空间很有限,即便有大型城市的地铁线路较为密集,但与整个城市的面积比起来实在是微不足道,所以地铁线路本身作为应急排涝通道,解决不了城市内涝。

中国有下雨不内涝的城市吗?

中国有下雨不内涝的城市吗

如果有的话,那这个城市一定是青岛!最近一阵子各地的暴雨台风洪水,导致了国内很多城市都陷入了内涝的情况。每一场暴雨,我们总能看到哪哪的古城又被淹了,几百几千年的文物古迹可能就会因为一场暴雨而遭到毁灭性的损坏,让人倍感惋惜。因为中国特殊的地势地貌和气候环境,洪水内涝几乎年年都会发生,中国地大物博,一直有种说法旱的旱死,涝的涝死,既有西北的干旱,就自然有东部的水涝,所以治水这一问题,从大禹时期就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在国人对治水有这么多的关注下,偏偏有个地方最不怕水淹,即便是台风暴雨,这座城市从来就不怎么积水,更不要说发生水涝情况。这个城市就是常常被人提及的青岛,作为山东最热门的旅游城市,青岛也是中国最不怕水淹的城市。青岛位于山东半岛的东南部,濒临黄海,这里是一个树木常青,经济发达的城市,深受人们的喜爱和向往,几度被评为中国最佳的养老城市之一。

而青岛之所以能拥有这么大的热度,除了它的海鲜和啤酒,就属它不怕水淹的特点让人津津乐道。每逢有一个地方被淹,青岛就会被人提及,其实内涝灾害是很难杜绝的,没有任何一个可能发生超大降雨的城市有自信能够完全不被洪水淹没,而中国的台风往往从浙江、福建登陆,一路北上到达山东半岛,虽然随着台风的移动威力会减弱,但毕竟是台风,还是会带来不少强降雨,可以参考去年的最强台风利奇马,就给山东半岛带来非常强的暴雨。

不过神奇的是,青岛即便是在这样的台风天下,城市里也很少出现大规模内涝的情况。很多人猜这其中最大的功臣就是德国人修建的地下水道,100年前青岛曾被西方人所占领,当时德国人就在青岛城市下修建了下水道,总共长80公里的排水管道,不过因为城市规划的问题,如今德国所建设的污水管线已经只有2.66公里,主要位于安徽路和大学路,可以起到借鉴作用,但不能为整个青岛的排涝提供很大帮助。

其实青岛之所以不会出现大规模内涝,主要还是因为地形和气候的因素,青岛位于山东半岛东南部,是丘陵地貌,东高西地,独特的地形能将青岛的降水输送到南部入海口。再加上青岛温带季风气候,降雨量较小,即便是台风经过,也不会出现像南方一样大规模长时间的强降雨,所以青岛的排水压力就没有那么大。其实青岛的排水管道早已不是当年德国人建造的,毕竟已经过去100多年,东西都老化了,更多的还是靠我们国人的设计和力量,才避免了青岛出现城市内涝的情况。

如何杜绝城市内涝?困难大吗?

中国有下雨不内涝的城市吗

感谢邀请,杜绝城市内涝,杜绝二字现在说起来有些不太现实,能削减就已经算有功效了。城市内涝产生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不排,二是不渗,城市排水不畅,城市地面不渗水,其实天水是老天爷给的资源,白白流走,实在是可惜,不排又容易内涝,怎么办呢?城市地面硬化是有疑问的,地面硬化是防止起土起风沙,但硬化有分教,广泛使用柏油,水泥地面,那都不渗水,一下雨就积水内涝,要治理内涝就需要较好的蓄雨渗水机制,雨水可以回补地下水,也可以集雨蓄水,比如路边花坛花池,要低于路面,至少花池内土层面要低于路面,便于路面雨水流入汇集,广场可以做渗水地面,铺渗水砖,直接下渗也可以做集雨汇流地面,就是有一定坡度的不渗水地面,汇集雨水流入蓄雨集水池,城市集雨水窖,比如学校操场,停车场,公园广场,大企业,大单位大门前场地,都可以做集雨广场设计,附近配置地下水窖,水箱,小雨中雨自动下渗,大雨暴雨先灌满再排走,雨水,是上天天赐的资源,来之不易,排之可惜,经过简单过滤和自然沉淀的雨水,一般可达到二级净水标准,养鱼浇花,做环境景观喷水池都是可以的。

现在城市内涝如此的频繁,自家的车子如何避免被淹?

面对暴雨积水城市内涝,汽车避免被淹要注意行驶与停放两个细节!日常通勤非常熟悉的路况在积水后也是无法准确判断深度的,尤其是面对一些可能出现的阴井盖露个大窟窿而没有被及时发现,这种情况如果被汽车遇到问题还好,如果是行人遇到这种情况后果可能是不可挽回的;所以面对积水路段不论是行驶还是行走都要非常谨慎,如果遇到看似积水严重的路段,最好的办法是测试积水深度,如果水深超过轮毂盖中心点,建议车辆绕行。

而且不是别的汽车能通行就代表所有车都能通过,有些车辆的离地间隙高、发动机进气口位置高、变速箱通气孔位置也足够高,这些车辆是有一定涉水能力(SUV/ORV);但普通的车以及两厢车的车身低矮导致这些位置都很低,所以面对积水路段还是要亲自测试最稳妥,要以宁绕10公里轻易不涉水的态度驾驶。(能涉水的合理、极限以及禁区参考下图)第二点为选择对的停放地点,如暴雨时间过长建议提前将车辆从地库以及地势比较低的停车位移走,尤其是有过泡水经历的地下停车场,这一位置一旦积水则必然会出现泡车的严重情况。

雨季停放车辆尽量选择地势较高的位置,如果已经产生严重内涝已经达到需要驾车避险的程度,这种情况可以适当找一找不阻碍交通但也没有停车位的位置停放,特殊情况特殊对待。驾车和停车注意这些就好,如果车辆已经泡水和在行驶中涉水熄火,作为车主不要采取任何施救措施,应该做的有以下几点。1、逃生,保证车身人员离开涉水或泡水区域放置水位升高影响人身安全。

2、拍照,保证安全后尽量用手机拍照取证以为车险理赔做准备。3、报案,做好以上准备后要第一时间通知承保的车险公司,即使问题车辆过多车险不能及时施救,但是留下备案记录才能“排序等待施救”,而且也能够方便理赔取证。(报案指通知车险而不是110,保险公司电话在车辆保险标签背面有标注。)按照以上顺序处理泡水涉水车即可,不建议车主自行施救是因为没有专业知识,错误操作反而会造成车辆更严重的损坏;比如涉水熄火后绝不能重新启动,因为发动机燃烧室内已经进水,水不能压缩也强行启动是电机强制发动机飞轮曲轴旋转,强行带动连杆活塞压缩水,结果自然是连杆变形或断裂。

如何看待暴雨后的城市内涝,城市的排水功能难在哪?

城市地下排水设计其实并不难,尤其在现代基建加持下,建设排水系统可以说是信手拈来,但应对降雨时,城市仍然会发生内涝,尤其暴雨时,内涝现象更严重,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大部分情况与排水系统的本身设计无关,而是与城市路面硬化、城市垃圾有关,所以城市排水功能难处并不是建设,而是日常维护、升级。首先说城市路面硬化,当前越是发达城市,城市中的钢筋混凝土越多,路面硬化越彻底,这在交通体验、交通通勤方面确实体验很棒,但在雨水排放期间,问题就出现了。

硬化路面不具备渗水功能,不但不能像传统土路那般吸收雨水,更不能助力城市地下水,因此降雨增多时,雨水只能汇集后往低处径流,这就相当于城市局部雨水一股脑地全涌向某一个排泄口,如同高速收费站那般,引发拥堵内涝,这也是为什么当前很多城市要升级“海绵城市”的原因所在。再一个是城市垃圾,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当前我们在网络上经常会看到这样一个视频,大雨滂沱期间,有环卫工人或者城市热心市民、交警等,在雨水排泄口捞出一大块白色垃圾,原本被雨水淹没的路面瞬间导流恢复正常,这说明降雨期间,城市垃圾随着雨水漂流,很容易就堵塞排水口,但这只是我们能看到的表面现象。

实际上,城市地下排水系统的内部,杂物、淤泥等垃圾那才叫多,有这些垃圾的存在,就像“肠梗阻”那般,阻碍城市雨水排放,最终引发内涝,而这些垃圾的来源就是城市人口,想要保证城市排水功能畅通,只有定期彻底清淤,而很多城市当前根本做不到。当然了,这里也不是为城市排水系统建设找借口,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当前很多城市的地下管网已经严重老化,完全跟不上城市越来越快的发展节奏,而升级改造又涉及到拆迁、通勤等诸多显示因素,因此这类城市没逢暴雨,必发生内涝灾害。

城市遇到极端天气内涝严重,关键时刻能利用地铁通道排涝吗?

肯定不能,河南郑州就是一个现实的例子,且从排水的自然规律上来讲,地铁虽然处在地下,甚至比城市排水系统还要低,但地铁通道没有“入海口”,仅依靠通道内部空间,实际上存不了多少水,城市该内涝还是得内涝。换个说法讲,地铁通道在城市地下的空间很有限,即便有大型城市的地铁线路较为密集,但与整个城市的面积比起来实在是微不足道,所以地铁线路本身作为应急排涝通道,解决不了城市内涝。

其实城市自身的排水系统应对正常的降雨是没问题的,顶多在城市部分低洼处,会出现内涝现象,但是在极端降水面前,世界大部分城市排水系统都撑不住,尤其是平原型城市,本身不具备地势落差,大型降水面前排涝速度非常慢,极易发生“肠梗阻”现象,这也是前段时间郑州发生城市洪水的根本原因。所以,不能因为郑州洪水将地铁淹没,就提出地铁作为应急排涝通道的想法,没有任何意义,且地铁造价成本一公里一个亿,不可能因为城市排水而使其全面瘫痪。

另外,在实际生活过程中,地铁不但不可能作为排涝系统,反而会与城市排水系统严格区分,地下部分我们可能看不到,但地上部分却显而易见。任何一个城市的地铁出入口肯定会设置高出地面的台阶,目的就是为了防水,如果出入口与地面齐平,随随便便的路面积水都能流入地铁站,那地铁岂不是瘫痪了。这其实也能从侧面反应前段时间郑州暴雨的规模,路面积水都已经没过了地铁台阶,足以说明雨势的大小。


文章TAG:如何预防城市内劳  四川易学文化网  如何  预防  城市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