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最后一任国君夏桀时,又将国都迁回了斟鄩。到了太康在位期间,又将都城迁到了斟鄩(今河南偃师),但之后便发生了“太康失国”事件,由于河洛地区沦陷,夏人便又迁徙到了商丘(今河南商丘)。到了大禹之子启在位期间,又将都城迁到了阳翟(今河南禹州)。那么,历史上各个王朝的迁都情况到底如何,是从哪里迁到了哪里呢?让我们来简单回顾一下。

明十三陵的守陵人都去哪里了?

明十三陵的守陵人都去哪里了

明十三陵的守陵人依然在,在这块风水宝地,每日枯燥乏味的做着现代“守陵人”,他们的祖上也是守陵人,也有着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明朝十六帝,昌平十三陵明十三陵在北京约50公里的昌平区的天寿山南麓,这里可是明朝的“祖宗龙脉”所在,我们通常所说的“祖坟“就是这样的。这样一个重要所在,自然是戒备森严。不过那是在明朝还存在的时候。

明朝的开国老祖朱元璋的陵墓,称为明孝陵,在现在南京市的钟山脚下,不在昌平十三陵内。从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开造长陵开始,到最后崇祯葬入思陵,这长达230多年时间里,先后修建了13座帝王陵墓、7座妃子墓、1座太监墓。明十三陵,共埋葬了13位皇帝、23位皇后、2位太子、30余名妃嫔、1位太监,很不得了啊,它是当今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藏皇帝最多的一个大型墓葬群。

开国皇帝的孝陵在南京不用说了,被四叔抢了龙椅的朱允炆不知所踪,成了千古之谜,自然没有他的位置;土木堡之变中被囚又成功“夺门”,咸鱼翻身的朱祁镇废了朱祁钰,肯定也不会让这个兄弟抢了自己宝座的“皇帝”进皇陵的。明朝皇陵守陵人朱重八从一个和尚、要饭的打下汉家江山,死后的居所明孝陵也是规模宏大,建筑雄伟。在当时,孝陵占地长达22.5公里,围墙内亭殿巍峨,楼阁壮丽,将南朝七十所寺院的一半围入禁苑。

陵内植松柏十万株,还养鹿千头,每头鹿颈间都挂有“盗宰者抵死”的银牌,比人命还值钱。这样一个所在,自然有大量军队驻守。保卫孝陵的专门常设机构为神宫监,外设孝陵卫,卫所官兵达五千到一万多。守陵太监不但能直达天听,还握有兵权,地位很高的,虽然比不得镇守太监,有时候南京过气的尚书也要看他的脸色的。同样,十三陵也有类似机构,有专门太监和军队驻守。

要是哪个大太监失势了,就有可能被派去看坟地去,这个的地位就没法和南京守陵太监相比了。在明朝被“我大清”灭亡以后呢,这些守卫十三陵的军队就被调离的调离,星散的星散,烟消云散。清朝时期开始,明皇陵守卫者由军队变成了老百姓大清帝国是女真发展来的满族人建立,汉人无时无刻不想着“反清复明”。正在热播的电视剧“多情江山”,南京秦淮河名妓董小宛说的就是这段时期的事。

《鹿鼎记》里的娶了七个老婆的韦小宝出任天地会的舵主,也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中的故事。清朝统治者为稳固这轻松送上门的花花江山,宣传为大明的“正统接班人”,从怀柔汉人的考虑角度出发,不但对陵区进行了妥善保管,对明皇陵进行了拨款修缮,还从北京周边地区陆续迁来大量人口,拨出周边田地进行开荒、守陵。此一举动,赢得了不少大明遗老遗少、文人雅士的感激流涕、感恩戴德。

冲冠一怒为红颜“陈圆圆”的吴三桂,是不是内心里也对大清这一举措有所认同,也很难说。现在的人,可能很少有人知道的是,这里每座皇陵的旁边,都有一个以寝陵命名的村落,这里居住的都是当年守陵人的后代。现在,只有长陵、定陵、神路和经过修缮的昭陵开放,明十三陵的守卫者是武警部队和老百姓已开放的长陵、定陵等景区周边自然热闹,其余的皇陵多隐于僻静的丛林之中,就由当地的村民充当守陵人,日夜照料着这“皇脉”。

明十三陵早在2003年就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而十三陵中最为著名的是长陵和定陵。长陵是明第三帝,抢了他侄儿皇位的朱棣的陵墓,“靖难之役”后定都北京,最早在天寿山堪舆建造的墓地,也是最大的一座。痴迷炼丹未有升天的嘉靖皇帝朱厚熜,在位45年,也是很了不起的一个人,据说已经做到了“寒暑不侵”,活着就为自己修建成规模仅次于长陵的陵墓,为永陵。

文献记载:“永陵既成,壮丽已极,为七陵所未有”。目前,每一座没有开放的陵寝都分别安排有3名村民照料,这些挑选出来的人,最早祖上就是守陵的,一代一代繁衍到如今。当年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大清被推翻后,原来在这里守护明朝皇陵的守陵人也随之“下岗”,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又陆续招募周围的村民来守陵。现在的守陵员每天三次巡逻的情况必须严格记录,生活没有想象中的轻松悠闲:上48小时,休24小时。

两人三班倒,一人巡内一人看外,雷打不动日夜巡视,还要定期清理杂草。明十三陵的守陵人依然在,每日枯燥乏味的守护着这片土地,如果你有兴趣,可以跟他们聊聊那些皇陵中发生的神秘故事和一代代老辈人口中的传说,可比《盗墓笔记》还要来的真实、惊悚。我是酷妹儿,一个业余旅行爱好者,本职工作是宣传物料服务商。如果我的回答您还满意,请顺手点赞!谢谢! 如果有问题建议,请关注:酷妹儿圈,查看其他内容,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我们这里已经是4-14度了,多肉可以搬出去晒太阳吗?

明十三陵的守陵人都去哪里了

我们这里已经是4-14度了,多肉可以搬出去晒太阳吗?养护环境的气温在4℃-14℃的情况下,多肉搬出去晒太阳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即便题主将它们直接放在室外露养也问题不大。其实多肉植物除了金枝玉叶、雅乐之舞、熊童子、劳尔和各种福娘及法师等少部分品种不是很耐寒以外,其它大多数品种在长期露养且保持盆土干燥的情况下,都能忍受0℃左右的低温而不会被冻伤,所以题主白天就放心的将多肉搬出去晒太阳吧!我的多肉基本上一年四季都是扔在外面露养的,只有夏季高温的时候遮一下阴,长时间下雨的时候遮一下雨,而冬季就算气温低至0℃左右,我也让它们直接就待在冬季楼顶的寒风中。

从我露养多肉几年的情况来看,只要多肉一直处于控水之中,且冬天不下雨,那么即便是下雪或者气温低至零下1℃-2℃,大多数我们平常常见的多肉都没啥大问题(上面所说的法师等品种除外)。气温在4℃-14℃左右,有10℃左右的温差多肉上色是非常快的,如果是连续晴好天气的话,即便题主的多肉在室内已经完全褪色了,1周左右也能上色出状态,如果晴好天气能持续到10-15天的话,那题主的多肉甚至能晒出极致状态。

就像下图的蒂亚一样,美得仿佛跟我们平常看到的绿兮兮的蒂亚不是同一个品种一般。光照充足温差大的气候条件下多肉是容易上色,但题主还记得要给多肉控水,如果它们的叶片还没开始消耗,就建议暂时不要浇水,否则一瓢水下去多肉就可能返绿,或者直接变成红不红黑不黑的猪肝色,那就有点影响心情了。我这棵火祭就是放在外面露养,然后遇到半夜下雨没有起来收,被雨淋过以后它明显掉状态了——叶心已经开始有返绿的迹象,叶片也变成了黄红色。

当然如果题主担心多肉出现冻伤的话,也可以白天将多肉搬出去晒太阳,然后晚上再将它们收到非露天的环境中,比如说屋檐下和阳台内等等(最低气温在4℃左右,多肉就没有必要再收进室内了),只要让多肉连续适应5-7天左右,就可以放心的将它们放在室外露养了。不过题主天气预报还是要看的,如果遇到降温或者下雨,亦或者有霜冻天气的话,一定要及时的给多肉调整养护环境,否则多肉没挂在冬天却被冻死在春天里,那就太尴尬了。

西安现在放宽了落户条件,所以把户口落到哪个区好一些?

明十三陵的守陵人都去哪里了

把户口落在雁塔区好一些,从行政管理来划分,高新区和曲江新区好像都属于雁塔区的行政管辖区域,雁塔区无论是人文环境还是生活氛围,整体都要比其他辖区好一些,特别是高新区和曲江新区的供水来自于黑河水库,黑河水的水质是最好的,西安其实有些辖区的水质要比黑河的水质差一些。具体的选择落户辖区,建议您根据自己的综合需求来选择!喜欢或同意我回答的观点,就点个赞呗!想欣赏更多精彩回答,可以关注我哦!。

陕西科技大学即原西北轻工业学院为何要从咸阳搬迁到西安?

不得不说一个城市对本地的高校的发展还是比较重要的,城市的位置、政治地位等很多方面都影响着高校的命运,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就是交通大学,交通大学西迁西安以后定名为西安交通大学,其当年的排名是高于上海交通大学的,但是经过几年的发展,西安交通大学现在已经明显落后于上海交通大学了.虽然咸阳距离西安很近,但是处于西安的话,其师资、招生、财政资金等方面还是要比在咸阳要好很多,就比如让一个985博士毕业生选择去咸阳高校上班还是去西安高校上班(两所高校处于类似的话)的话,其肯定有更大的意愿去西安的高校,毕竟西安、咸阳一个是副省级城市而另外一个是普通地级市.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招生方面.陕西科技大学的两个校区我都有知道其位置,当时去陕科大镐京学院的时候,是要先坐地铁到西安地铁一号线最西边,然后坐公交转一次车才到那边的,而且之前我并不知道这个地方的存在,整个路程花费的时间也是比较长的,从西安北大街出发的话可能需要2、3个小时才能到.去陕科大未央校区的话,先要从北大街地铁站坐地铁到北郊"运动公园"站,然后坐公交车到该校,整个过程可能还不到一个小时.处于西安的话,也能和西安本地高校之间有更好的交流,毕竟西安还有像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这样优秀的高校,虽然在学科方面学不到,但是在高校建设、学生管理等方面还是可以学到一些的.。

历史上都有哪些朝代迁都,迁到了哪里?都造成了什么影响呢?

都城作为王朝的政治中心,乃是一个王朝最为重要的所在,而所谓“迁都”,简单来说就是将国家原来设立的首都,由另外一个城市所取代。古代王朝之所以选择迁都,原因其实很多,例如势力发展、迫于形势、避免威胁和都城陷落等各种原因。那么,历史上各个王朝的迁都情况到底如何,是从哪里迁到了哪里呢?让我们来简单回顾一下。1、夏朝多次迁都:因政治形势需要。

根据《史记·夏本纪》和《史记·周本纪》等史料记载,大禹接受舜帝禅让后,为避讳舜的儿子商均,于是都阳城(今河南郑州登封)。到了大禹之子启在位期间,又将都城迁到了阳翟(今河南禹州)。到了太康在位期间,又将都城迁到了斟鄩(今河南偃师),但之后便发生了“太康失国”事件,由于河洛地区沦陷,夏人便又迁徙到了商丘(今河南商丘)。

之后,少康复国,重新光复河洛地区,便又迁都夏邑(今河南商丘夏邑),再之后又迁都至原(今河南济源西北)。少康死后,杼即位,五年后迁都老丘(今河南开封祥符区),此后四代君主皆定都于此,直到廑在位时,又迁都至西河(今河南安阳东南)。到了最后一任国君夏桀时,又将国都迁回了斟鄩。2、商朝也多次迁都:因水患和国势变化。

按照《竹书纪年》的记载,成汤灭夏后,定都于亳(今河南商丘),在此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商朝的国都都在此。直到中丁即位之初,因水患和自身统治考虑,将都城迁至嚣(今河南郑州西北)。戋甲时,随着王朝衰微,又将都城迁至相(今河南安阳北)。祖乙即位后,因水患困扰,将都城迁至耿(今山西运城河津),不久便再度因水患迁至邢(今河北邢台)。

之后,随着商朝的中兴,又将都城南迁至庇(今山东菏泽郓城北)。到了南庚时期,由于商朝王权的弱化,又将都城迁至奄(今山东曲阜)。盘庚即位后,先将都城迁回亳,后又迁至殷(今河南安阳殷都区),一直到商朝灭亡。3、周朝自镐京迁至洛阳:因犬戎攻陷镐京。周武王姬发灭商建周之后,因周人本就起于西部,因此定都于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南),不过为了控制东部地区,周朝还是在洛阳修建了成周城,成周城于周成王时期建成,周天子将直接由周王室控制的周八师(每师两千五百人)驻于此,用以震慑东方。

西周末年周幽王时期,因废立太子事件引发内乱,申侯联合犬戎攻破西周都城镐京,周幽王被杀。周平王二年(前770年),在郑、秦、晋等诸侯的护卫下,周平王将国都东迁至洛阳。4、诸侯国多有迁都:多因政治需要。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多有迁都历史。例如秦国便曾九次迁都,秦国被封于秦邑(今甘肃天水),后因攻灭犬丘,又迁都西垂(今甘肃东南),此后随着秦人不断向东发展,又先后迁都于汧渭之会(今千河与渭河交汇处)、汧邑(今陕西陇县南)、平阳(今陕西宝鸡)、雍城(今陕西凤翔),到秦灵公时,为摆脱旧贵族的羁绊,便又迁都于泾阳(今陕西泾阳北),秦献公时为对魏作战又迁都至栎阳(今陕西西安阎良区),到秦孝公时则迁都咸阳(今陕西咸阳市东、西安市西北)。

又如楚国曾七次迁都,最初都丹阳(今河南淅川),楚文王时迁都郢都(今湖北荆州市荆州区),“柏举之战”后楚昭王迁都鄀都(今湖北宜城东南),楚惠王则短暂迁都鄢都(今湖北宜城),“鄢郢之战”后楚顷襄王迁都于陈都(今河南淮阳),楚考烈王时先迁都巨阳(今安徽阜阳北),后又迁都于寿春(今安徽寿县)。再如燕国曾五迁都城,先后建都于燕地(今北京房山琉璃河镇东北)、临易(今河北雄县、容城一带)、蓟城(今北京)、武阳(今河北保定易县高陌乡)、辽阳(今辽宁省辽阳市)。

韩国则先后建都于阳翟(今河南禹州)和新郑(今河南新郑)。赵国先后建都于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中牟(今河南鹤壁西)、邯郸(今河北邯郸)和信都(今河北邢台)。魏国先后建都于安邑(今山西夏县北)和大梁(今河南开封)。齐国则先后建都于营丘(临淄)和蒲姑(今山东博兴县湖滨镇寨卞村西北)。5、东汉洛阳-长安-许都:东汉末年乱局。

西汉始终都长安,并未进行迁都,包括新莽也未迁都,只是将长安改为了常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后,建都洛阳,至东汉末年都始终未进行迁都。东汉末年,“十常侍之乱”爆发,董卓入京后掌控朝政,后被关东联军击败,无奈之下挟持汉献帝自洛阳迁都长安。董卓被杀后,李傕郭汜又入长安,后两人爆发内讧,汉献帝东逃,于建安元年(196年)被兖州刺史曹操迎入洛阳,不久又裹挟汉献帝刘协迁都至许,改称许都。

6、魏晋南北朝迁都情况:乱世争夺天下。三国时期,曹魏都洛阳、蜀汉都成都,都没有迁都,东吴孙权称帝之后,则是先定都武昌,后又迁都建业。西晋则是自洛阳迁至长安,西晋都城洛阳在“永嘉之乱”中被刘聪攻破,晋怀帝司马炽被俘杀,其侄司马邺于长安称帝,定都于长安。到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南朝都城基本固定,十六国和北朝迁都倒是较为频繁,例如后赵从襄阳迁都至邺城,北魏自盛乐迁都至平城,后又迁都至洛阳。

7、隋朝自大兴迁都洛阳:为摆脱关陇士族牵制。隋文帝杨坚接受禅位称帝后,于开皇二年(582年)在北周都城长安之南龙首山营建新都大兴城。隋文帝杨坚去世之后,隋炀帝杨广即位之后,由于隋朝皇室与关陇士族矛盾逐渐加深,为了摆脱关陇士族的牵制,降低其对朝廷的影响力,隋炀帝于大业元年(605年)将都城迁到了洛阳,先称东京,后改称东都,同时称旧都为西京。

8、唐朝自长安迁至洛阳:武周乱局和唐末乱世。唐朝建立后,以隋朝的大兴城为京师,并更名为长安,唐高宗李治则在显庆二年(657年)立洛阳为东都,并不时往返于二都之间。后武则天接受唐睿宗禅位称帝,定国号为周,并将都城正式迁到了洛阳。神龙元年(705年),“神龙政变”爆发,武则天被迫还政于唐中宗李显,李唐恢复统治,不过直到唐玄宗继位之后,才将都城从洛阳迁回长安。

到了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加剧,朱温于天佑元年(904年)裹挟唐昭宗再度迁都洛阳。9、五代十国迁都情况:后唐、后晋曾迁都。五代十国时期,“十国”迁都情况相对较少,“五代”迁都倒是相对频繁。例如后唐,李存勖建立后唐时,定都于魏州,称兴唐府,同年十月攻灭后梁,遂迁都于洛阳。又如后晋,石敬瑭在契丹支持下于柳林(今山西太原东南)称帝,在攻灭后唐之后,便又迁都汴州(今河南开封)。

10、宋朝自开封迁至临安:两宋交际。赵匡胤建立北宋之后,定都于开封府。北宋末年,金兵南下攻破开封,赵构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南)称帝即位,后面对金兵的进攻,赵构又南逃临安(今浙江杭州),以临安府为南宋行在。不过,南宋初期,赵构仍尊开封府为京师,以此彰显恢复中原之意。直到绍兴二年(1132年),宋高宗才正式迁都临安府。

11、金国会宁-大兴-开封-蔡州:统治需要。完颜阿骨打建立金国时,以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南)为都城。到了金元元年(1153年),金废帝完颜亮为了南下攻宋和推动汉化改革,将都城迁至大兴府(今北京),称之为中都大兴府。贞祐二年(1214年),金宣宗完颜珣在蒙古的掠夺和威胁下,宣布向南迁都至开封府(今河南开封),称为南京开封府。

正大九年(1232年),晋国在“三峰山之战”战败,蒙古军队围攻开封府,金哀宗于是又一路逃至蔡州(今河南汝南),迁都于此。12、元朝自大都迁至上都:元朝被迫撤出中原。至元八年(南宋咸淳七年、1271年),忽必烈称帝建国,定国号为大元,改中都(燕京,今北京)为大都,定都于此。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明朝出兵北伐,元惠宗见大势已去,遂撤离大都,退至上都(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

13、明朝自南京迁至北京:统治需要。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初四日,朱元璋于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定都于应天府(今江苏南京),称为南京应天府。明成祖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夺取皇位,皇位稳固之后,开始着手迁都,并最终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正式迁都北京。明朝灭亡之后,弘光帝又于南京应天府称帝,建立南明,这时都城便又迁至了南京。

14、清朝赫图阿拉-辽阳-沈阳-北京:势力的不断发展。后金天命元年(161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于赫图阿拉建国称汗,定国号为金,建都于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抚顺)。天命六年(1621年),努尔哈赤亲自率兵攻占辽阳城,并于当年迁都辽阳。天命十年(1625年),努尔哈赤数年间攻占沈阳、广宁等七十余城,遂又迁都沈阳。

天聪九年(1635年),清太宗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仍建都沈阳。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关,进占北京,同年十月,清朝迁都北京。以上便是各个朝代的迁都情况,事实上我国古代大部分时期实行的都是多京制,即除了皇帝所在的都城之外,还多设有留都、圣都、行都等陪都,以上迁都主要指的是皇帝所在的都城,并未将陪都纳入其中。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作为唯一一所成功外迁到河南的大学,为什么发展不起来?

说起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我先想起来的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52年院校大调整期间,京城外放了13所高校,当时中科大本想放在河南,河南领导说,河南粮食不够,就没去,去了安徽合肥。说粮食不够既是事实,又是一个象征。现在河南发展还不错,在10多年前,去河南郑州,还有很多很贫困的人,河南属于黄泛区,那时候每年有涝,出去要饭的河南人非常非常多。

在这个艰苦的条件下,要中科大确实不切实际。安徽也不富裕,但还是好一些,中科大在合肥是贵族般的存在,中科大有暖气!!!教育是一个富裕后才关心的事情,需要多投入才行。原先清北在国际上都排不上号,现在不论是论文数、科研成果、学科排名还是人才培养,都可以跟国际一流大学比一比了。河南也是如此,进入新世纪,河南发展了制造业,经济在好转,所以河南省的大学的地位也在提高,比如双一流名单中,除了郑州大学,又加了一个河南大学。


文章TAG:13所搬到哪里了  MIUI13升级体验  搬到  哪里  升级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