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闪电战系列、钢铁雄心系列、战争之人系列、重返德军总部系列破坏者、敌军前线、轴心与同盟、战争雷霆、二战坦克.T34VS虎式、钢铁前线:解放1944、......这些游戏玩起来既可以放松心情、又可以涨些二战相关知识、学习一些二战枪械常识、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是可以弥补:你对历史的那些缺撼的无可扭转感。

德国为什么会在二战中失败?

德国为什么会在二战中失败

导致二战德国战败的原因有很多:有地缘上的原因,有战略上的原因,甚至还有天气上的原因,如果要逐一分析出来足够写一本书了。既然题目问的是二战德国失败的真正原因,那么我们就只对导致德国战败的根本决定性原因进行探讨,至于那些具体战争过程中偶然性的因素就不过多深究了。德国就疆域、人口来说充其量算一个中等大小的国家,但靠着德意志民族与生俱来的严谨性格愣是建立了完备的工业体系,拥有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

但放眼世界德国是难以和美国、苏联这样庞大的国家持久抗衡的,即使是已经在走下坡路的大英帝国凭借其遍及全球的殖民地其实也掌握着比德国丰富得多的战争资源。如果我们将德国这种中等大小体量的国家与其对手美、苏这种具备大洲级体量的国家各自的人口、资源和工业生产能力进行对比就不难发现差距之大:1940年德国的总人口约7000万、全年钢产量为2150万吨、发电量为630亿千瓦时;此时尚未进入战时状态的美国的对应数字是1.32亿、6070万吨和1780亿千瓦时;而在技术上落后于德国的苏联则为1.7亿、1830万吨和480亿千瓦时。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即使以凭借闪电战征服西欧的德国在钢产量和发电量上也是远远落后于美国,即使是相比技术上相对较为落后的苏联也只是略占优势,然而后者所具有的生产资源和劳动力数量是德国完全无法企及的,以致于当苏德战争进入僵持状态后德国赫然发现自己陷入了苏联的人海洪流中——这还不仅仅只是单纯指苏军在前线拼人海战术,与此同时在后方苏联利用自己充足的劳动力资源源源不断生产出粮食、被服、药品和武器并将其不断送往前线,而德军的后勤补给很快就随着战线越拉越长而日益捉襟见肘。

自此之后德国用了4年时间将自己的军火产量提高了200%,然而同一时期美国的军工规模扩张了整整19倍,到1944年美国的军火产量已是德国的2.5倍、日本的6.7倍,德、日两国的武器产量加起来还不到美国的零头。与此同时苏联也奋起直追将自己的军火产量提升至德国的90%,尽管直到此时苏联的工业技术仍不及德国,然而仅仅是庞大的体量就给德国带来了无穷无尽的麻烦:当德军越过斯摩棱斯克-基辅一线后尽管此时的苏军在德军面前一触即溃,然而德军已然因为战线过长而出现后勤乏力的现象,步兵和辅助单位开始因补给不继、交通状况不良而导致非战斗性减员日益增长,装甲部队一开始还能自行向东突破,然而不久之后也需要停下来休整维修。

元首希特勒虽然是一个战争狂魔,但不得不承认他能从一个维也纳街头的流浪汉摇身一变成为第三帝国元首并发动一场世界大战必有其过人之处。严格意义上希特勒是一个很会包装自己很会作秀的人物,他善于运用政治宣传策略夺取政权,是一个极其精明的政治家,至于在军事领域也不能说他完全一无是处,但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个合格的军事家,还远远谈不上优秀。

可就是这位精明的政治家兼合格的军事家却十分喜欢坐在办公室越级指挥前线战斗,在敦刻尔克战役中就因为他的错误指挥使英法联军得以撤回本土,从而为以后反击德军保存了有生力量。当然希特勒这种越级指挥并不完全是他个人性格使然,而是与当时德国国内以希特勒为核心的纳粹党和德国国防军的将领之间的利益分歧密切相关:国防军将领们秉承的是职业军人的素养——在他们眼中打胜仗就是一切,然而希特勒却不能不考虑前线战争对纳粹的政治影响

希特勒担心如果不对前线将领的军事行动进行一定的干预就会导致自身权力被架空,另一方面纳粹的种族理论也影响到德军的军事行动和德国的外交行动——因为德国的外交方针已不再完全是基于现实的国家利益考量,而是怀有强烈的种族偏见。事实上整个二战时期德国的外交行动和军事行动一直呈现出矛盾纠结的状态,这实际上德国内部以希特勒为核心的纳粹党和德国职业政客、军人之间博弈的结果,也可以解读成是纳粹种族理论与对德国现实处境的理性分析之间的博弈,这种博弈极大降低了德国军事行动和外交行动的效率,使德国一再在关键的战略节点上出现重大失误。

德国位于欧洲中部,可谓四战之地——敌人可以从任一方向攻入德国。对德国而言最佳选择莫过于安抚住西线的美、英、法,全力以赴战胜苏联,然后再回师出兵西线或者反其道而行之——安抚苏联,抓紧时间以闪电战模式解决西线战役,至于远隔大洋的美国最好别去招惹为好。尤其是考虑到德国历史上已经历过一战时的两线作战格局,因此更该吸取经验教训。

事实上德国在二战前夕以及二战之初的确是极力试图避免两线作战的:1936年3月2日德军小心翼翼地尝试着进入莱茵非军事区,这是德国试图挣脱一战后战胜国束缚德国的凡尔赛体系的重要尝试,然而当德国发现英、法并未就此有所反应之后胆子也就打了起来,于是在1938年3月15日德国吞并了奥地利,大约6个月后希特勒又提出了对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的领土要求作为对英、法的试探。

直到1939年9月1日德军以闪电战的方式突袭波兰后英、法才对德宣战,然而当德军大举入侵波兰之时已对德宣战的英法联军却在西线几乎一枪未放,以致于时人戏称当时的西线战场为静坐战。这时的德军也集中兵力于波兰战争,而不主动发起对英法联军的挑衅,直到1940年5月10日已占领波兰的德国对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三国发起突然打击才终结了静坐战。

在发动波兰战役前夕的1939年8月23日德国与苏联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在波兰战役中德军甚至与苏军共同出兵波兰,从而避免使自己陷于东西两线作战的局面。然而也许是因为二战初期闪电战的成功使德国决策层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以致于在尚未解决英国问题的情况下贸然出兵苏联,又在珍珠港事件后和日本保持步调一致对美宣战。

当苏、美相继参战后德国战败实际上已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了——以德国有限的国力却要单挑美、苏、英三个巨无霸,不要指望日本和意大利:日本深陷中国战场无法自拔,又擅自开辟对美国的太平洋战场,早已是自顾不暇;至于意大利根本就是一个笑话。如果轴心国真要会师一处相互配合的话,那么1942年应该是最佳时机:如果在这一年日本在占领东南亚后向西进军——自海路席卷印度洋、同时在陆上攻击印度;德军则在全力争夺乌克兰油田的同时强化在北非的兵力,那么就有可能将各自的控制范围联结起来。

一旦德、日成功在中东会师将会使中、苏这两个同盟国阵营中的陆权人力资源大国同外围的美、英这两个海权经贸大国隔绝开,从而使同盟国的人力资源和经济资源无法相互配合。然而这只是德、日两国一厢情愿的设计而已,事实上当时德、日两国都已达到自己扩张的极限:日本不可能在同中、美对抗的同时还有余力向印度洋方向扩张,德国也不可能在乌克兰和北非两个方向同时出击。

所以关于二战时期德、日中东会师的计划始终只停留在纸面上。除了反法西斯各国的反抗所起的牵制作用之外德国自身的战略判断也使德、日中东会师的计划始终无法落实:德国严重低估了苏联的实力和抵抗意志,以致于在没结束对英国的作战之前就发动了对苏联的战争,然而德国盲目迷信于闪电战的威力,并没对冬季作战做好应有的准备,结果当莫斯科战役爆发时大雪已阻断了通往莫斯科的道路,缺少冬衣的德军受阻于莫斯科近郊。

在经历从1941年6月到次年1月底的战争后德军在东线损失了94万官兵、3000辆坦克、10万辆汽车和2500架飞机,这意味着苏德开战时德国陆军总兵力的1/3都已损失。与此同时未能被德国拿下的英国给德国占领区造成了重大的隐患。此时的英国坚守着北非和中东地区,如果一举扫平南线,占领苏伊士运河,不仅将使英国实力大损,还可以继而占领整个中东,威胁苏联的补给线。

一旦这个局面打开之后美国将被迫开辟非洲战场,德国在西线的威胁也将减轻,而苏联的注意力也会被吸引至此,如果此时占领东南亚的日本能向西进军印度洋,那么就有可能实现德、日中东会师的计划。然而德国高层不知是对于意大利人过于信任,还是对于南线过于轻视,也许更大的可能性是被东线战场闹得心烦意乱,以致于始终缺乏对南线的长远战略规划。

有什么好玩的关于二战的手游?

德国为什么会在二战中失败

很喜欢玩游戏。因为在游戏中,会和现实中的人生一样。那些游戏角色,他们或哭、他们或笑、他们或在故事中早早离我而去,或是一直陪我走到故事的终点......或许我在二战的沙场上,因为我的个人勇猛或者指挥战略的眼光,扭转了战局,改变了历史的走向。那惊心动魄的开枪一瞬间、那热血沸腾的集团冲锋日、那斗智斗勇的单兵都让我深深沉醉其中。

一、首先避不过的是猎杀潜航。这个游戏玩家可以扮演美国舰艇船长,可以选择S级潜艇、Tambor, Salmon和Gato等6种潜艇之一的潜艇,去摧毁日军的航海生命线,但也要躲避日军的海军。胜利的成果就是你将日军的运输船一艘艘地用鱼雷击沉,从潜望镜中看着日军如无头苍蝇一般地四处乱找的狼狈景象、你也可扮演德国的一名U型潜艇船长。

你将带领一艘U型潜艇。俯视着U型潜艇排成整齐的纵队驶出港口,在潜艇中听着德国国歌,边给船员下达各种航行或者攻击指令。你也可以巡视整个舰艇,听着主工程师在控制室内大声调控着船员,船员们用着德国方言在咒骂、在欢呼......你看着一艘英国驱逐舰被你的一发鱼雷击中,在落日的余晖中,慢慢沉向海底、或者是在极度的静默中,听着深水炸弹一发发地爆炸,暗暗祈祷潜艇不要被击中。

二、盟军敢死队系列。98年发行了盟军敢死队第一部。游戏的内容是你要操控一支盟军敢死小分队,队员们身手敏捷、每个人都有拿手的技能,当然每个的性格也各不相同。这个游戏没有战略游戏中那种场面恢弘的集团作战场面。有的是运用合理的策略、智谋,深入德军后方,进行一系列的刺杀、暗杀、破坏、盗取情报的敌后破坏工作。当你成功地通过你的智慧赢得了一个关卡的胜利时,那种喜悦与满足感顿时由然而生。

三、英雄连系列。而我最喜欢的一部就是《英雄连.勇气传说》。这部游戏的战役部分有三个剧情战役模式。而其中一个是虎式精英”(Tiger Ace):诺曼底联军登录后,德军步步后退。而此时的你将扮演一名德国虎式装甲部队的车长,驾驶着坦克来阻挡英国人的推进。是力挽德军的溃败狂澜、还是携着车组成员抱头鼠窜。这一切全看你的指尖在键盘上的弹拨了。

四、红色管弦乐队系列。“敌人上来了!机枪!机枪!”而机枪扫射一会却要换枪管。而你站立时,却无法象神剧一样,瞄准才去射击。更不会象神剧一样,在枪林弹雨中悠悠然闲庭散着步、即使身中千百颗枪弹也依然风彩依旧。在这里,你只需被一颗子弹击中,就有可能告别了这个“战场”、告别那些“战友”。死得太快,也是这部游戏狂遭吐槽的原因。

而这个游戏正是提倡真实感。讲究的是团队配合与思考。你的每一个举动都要深思远虑,你的所做所为关系到队友的安全、以至于你自身的安全。五、狙击精英系列。忘了什么时候,痴迷于CS反恐精英的狙击手。“甩枪大法”、“追枪大法”、“打点大法”、“落点大法”、“跳狙法”、“闪狙法”、“盲狙法”。日日苦练、夜夜苦练。终有一日,狙枪终于练成。

成了战队的主力。终日以自己的枪法沾沾自喜。觉得如果一旦发生战争,给我一支狙击枪,我就可以还给你一个奇迹。直到有一日,玩到一款游戏《狙击精英》,在游戏里,我让揍得满地找牙,这才清醒过来,真实的战争远远不是你玩CS就能理解的。你苦练的枪法,在专业人士看来,就是笑话一场。二战里的好游戏有很多。象闪电战系列、钢铁雄心系列、战争之人系列、重返德军总部系列破坏者、敌军前线、轴心与同盟、战争雷霆、二战坦克.T34VS虎式、钢铁前线:解放1944、......这些游戏玩起来既可以放松心情、又可以涨些二战相关知识、学习一些二战枪械常识、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是可以弥补:你对历史的那些缺撼的无可扭转感。

二战时期的诺曼底登陆,到底有多惨烈?

二战时期的诺曼底登陆,到底有多惨烈

1944年1月11日,纳粹德军最高统帅部通知新任“B"集团军总司令隆美尔,元首同意他把登陆之敌消灭在水际滩头的构想,为此,陆军元帅隆美尔有权拦河筑坝甚至引进海水,把田野和乡村变成一片汪洋;有权把距离海岸6英里的所有法国居民赶出家园;有权拆除一切防碍火力发挥的建筑;有权砍伐大片森林以获取修建防御工事所需木材,为此,整个法国西南海岸都遭了秧。

(陆军元帅隆美尔)隆美尔在战术上还是很有些手段的,他对“大西洋壁垒”所做出的加固计划足以令盟军望而生畏,根据这个计划,德军将在近海水底布设无数的木桩、钢架、混凝土椎体、拒马和水雷;在整条海岸线埋设2亿颗地雷;地雷区的后方是大量的混凝土永备火力支撑点和暗堡;“大西洋壁垒”的后方则每隔100码打上10英尺高的木桩,上面挂满地雷和炸弹,并用铁丝网相连,作为“反空降障碍物”来对付美军的空降师。

这个宏伟的防御计划一旦全部实现,登陆盟军的命运可想而知,他们将在登岸之前就伤亡过半,上了岸的第一波步兵也会面临可怕的伤亡陷阱,脚下踩着地雷,身上挨着枪子,四周是不停爆炸的炮弹,而那些乘座滑翔机的空降师士兵,则会迎头撞上挂满炸弹的木桩。万幸的是,隆美尔实施防线加固手段的时间非常有限,因为距离盟军诺曼底登陆的6月6日,上帝留给德国人的时间连半年都没有了。

(陆军元帅龙德施泰特)“大西洋壁垒”不太靠谱这个事,西线德军总司令龙德施泰特是有责任的,作为法国战役时隆美尔的上级,这位陆军元帅因1941年东线战场的罗斯托夫战役失利而被希特勒解职,次年3月被重新起用并打发到西欧驻防,手下指挥的58个师大多是老弱病残,却要防守3000多英里的海岸线,平均每个师布防正面宽达50英里,龙德施泰特早已心灰意冷,对修筑“大西洋壁垒”既无信心也不热心,因此工程进度缓慢。

西线德军当时拥有33个海防师,15个步兵师,8个装甲师,2个伞兵师,以及由希特勒亲自指挥的战略预备队2个装甲师,总共不过60个师约76万人,海峡对岸的盟军却高达288万人。德军在西线的海空军情况更是糟糕,海军拥有500多艘中小型舰艇,空军只保有160架战斗机,这些部队要布署在从挪威到法国南部广袤的防区里。

(隆美尔视察大西洋壁垒)诺曼底地区的守军力量其实很是薄弱,主力只有马克斯中将的第84军军长马克斯。更由于德军高层在登陆准确地点、装甲部队使用方式等问题上存在的分歧,实际上在两栖登陆的“D日”德军只有第21装甲师进行了反冲击。因此要纠正答友们一个军史误区,诺曼底战役最艰难和最惨烈的不是登陆本身,在绝对优势的舰炮和空中火力支援下,第一波次抢滩盟军面对的只是躲藏在工事里的德军步兵和海滩上的障碍物,虽然也造成一定伤亡但并不算“尸山血海”,在德国空军力量羸弱和装甲部队未能及时参战的情况下,盟军可以从容的逐个消灭德军火力点,被隆美尔预言为“决定性的24小时”,被艾森豪威尔称作“历史上最长的一天”,更多的是宣传和渲染,就战役总体而言,其实是波澜不惊。

1944年6月6日早6时30分,“霸王行动”开始,以英美两国军队为主力的盟军先头部队总计176000人,跨越英吉利海峡抢滩登陆诺曼底,主要登陆点为犹他、奥马哈、金滩、朱诺和剑滩五处海滩,具体伤亡情况如下:剑滩英军伤亡630人、朱诺滩加拿大军伤亡1200人、黄金滩英军伤亡400人、奥马哈滩美军伤亡4000余人、犹他滩美军伤亡197人,盟军在海滩上共计伤亡6500余人,相对于德国人三年多的精心构筑和隆美尔的庞大计划,损失基本可控。

真正的危机是在盟军登陆滩头并巩固登陆场之后,随即按预定计划向内陆发展,美军第1集团军负责夺取瑟堡担负主攻,英军第2集团军任务是拿下卡昂作为助攻,而此时清醒过来的德军开始拼命抵抗,希特勒将装甲预备队的五个师完全交由隆美尔指挥,加莱方面的援军不断抵达,从东线调来的党卫第9、第10装甲师等部队也兼程赶来,诺曼底战役这个时候才进入白热化。

1944年7月1日瑟堡最后一个据点的德军被迫投降,美军用了近一个月时间才完全占领整个科汤坦半岛,在夺取瑟堡和科汤坦半岛的战斗中,美军伤亡高达25000人,德军伤亡被俘约36000人;而蒙哥马利的英军在卡昂作战则更为艰苦,五天时间里才前进6.4公里,而伤亡却高达5000人,接下来又经过七天的浴血奋战,再次付出5000人的伤亡后才推进4.8公里,伤亡之大,战斗之惨,远超抢滩之战,直到7月10日英军才占领卡昂。

1944年7月6日,直属盟军最高司令部指挥的美军第3集团军,在名将巴顿的率领下踏上欧洲大陆,从侧翼对德军防线进行了猛烈进攻,终于打开了僵持局面,被包抄的德军才不得不放弃诺曼底地区向内陆撤退,至7月18日前后,盟军才取得诺曼底战役的决定性胜利。整个战役期间,盟军共伤亡122000人,其中美军73000人,而诺曼底海滩上不足万人的伤亡,与之相比实在是小巫见大巫了。

战役进行期间的6月29日,龙德施泰特和隆美尔联袂晋见希特勒,汇报了诺曼底彼时的战局。希特勒对战况大为不满,调整了德军西线高层指挥人事,以克卢格元帅取代龙德施泰特担任西线总司令,埃伯巴赫取代冯·施韦彭格指挥西线装甲部队。7月17日,隆美尔自前线视察返回途中遭遇盟军飞机扫射,重伤离岗,缺席了后面的战事。(壁垒内部机枪巢)。

二战期间德军少年师最后得到了怎样的结局?

二战后期,德军中有一支作战勇敢,伤亡惨重,结局凄凉的部队,这就是德国陆军少年师。这支童子兵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很少被人提及,原因很简单,让孩子去当兵打仗,注定是送死的行为,这被看作德意志民族的耻辱,所以德国人宁愿这些战史被人遗忘得越快越好。1944年6月7日,在盟军诺曼底登陆的第二天,在进攻查尔堡的战役中加拿大第27团减员严重,这一仗被德军打乱了加拿大军队的整体部署,其统帅蒙哥马利决定放弃攻打查尔堡,直接将进攻的矛头对准了德军统帅卡恩。

此时他根据情报了解到痛揍自己的竟是党卫军第12装甲师的“希特勒少年师”,他们的服装标志是一支奶瓶子。1943年,为了补充兵员,德军选拔了12到17岁的少年组成了一支“精锐部队”,这些童子兵身高均在1.5-1.78米之间,大约有3.5万的少年加入了这支部队,因为这些少年尚未成年,还需要从事体力工作,所以德军保证他们每人每周都要喝到3.5公升的鲜牛奶,“婴儿师”由此得名。

为了让这些少年们尽快形成战斗力,德军给他们强行灌输纳粹主义和“英雄主义”在长期熏陶下这些少年兵参战呼声极为高涨。1944年4月,这支少年师迎来了参战的机会,他们被部署到法国北部防范盟军的登陆。当时这支部队大约有3万人,装备了177辆坦克,700挺机枪,70门迫击炮以及37门野战炮和33门高射炮。4月20日,这天刚好是希特勒的生日,少年师师长维特率领全师人员宣誓参战,伏击加拿大第27团的战斗正是这支少年师的第一仗。

初战告捷之后,没高兴多久,该师就遭到了盟军的毁灭性打击,经过10多天惨烈战斗,德军少年师伤亡惨重,几乎一半的连级排级指挥官全部阵亡。全师4千人战死,8千人负伤,师长维特更是被一枚炮弹直接打成了碎片,由继任师长麦尔带领。到了8月15日,这支部队从3万人仅仅剩下了最后的500人。8月21日盟军彻底包围了西线的德军,组建刚一年的少年师就此全军覆没,师长麦尔有幸逃脱,最后被抓住,后来得以赦免,1954年回到德国。

“婴儿师”的覆灭震惊了世界,而同样的悲剧在8个月后的攻打柏林的时候上演,苏军统帅朱可夫遭遇到了400名少年兵的强烈抵抗,在试图使用各种不流血的方法解除这些孩子们的武装失败后,最后不得不用坦克开路,事后,朱可夫元帅痛心疾首的说道:“谁会把孩子们推上送死的路上啊,只有疯子才会这样做!”(欢迎关注第一军情,若有其他问题,请在评论区留言。


文章TAG:二战前线怎么变成小蓝人  让坦克变成塑料玩具  二战  前线  怎么  
下一篇